文/顧無 【引觴漫談】 之前寫過寒山的一首“掛在青天是我心”,今天再來欣賞一首他算是最著名的一首詩。 很早以前就在想,如果文學作品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作一個精神上虛擬的世界,在于給我們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抗衡的機會。 那么,是不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志得意滿,別無所求的人,就不會去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了呢? 點擊加載圖片 文學作品寫的是作者們想要而達不到的世界,如果一個人已經(jīng)生活在了自己想要的世界中,是不是就沒有必要再去另外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出來? 其實現(xiàn)在想想,這樣的定義對于文學來說還是有些窄了,除了反映詩人的理想世界,也可以反映現(xiàn)實的世界,從中見出作者的思考與心境。 古代那些宰相詩人,賀知章,晏殊之流,著名詩僧,慧遠,皎然,寒山之輩,他們的人生大概是志得意滿的,他們的詩歌也沒有太多不平之氣,更多的,是在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在內(nèi)心之中,雖然是自然界的景物,卻也處處沾染了他們的色彩。 點擊加載圖片 【臨其詩境】 關(guān)于寒山這一類的隱士,在唐代這種印刷技術(shù)還不完善的時代,很大的一個問題是他們的詩歌如何才能保存下來。 我個人的觀點,唐代的優(yōu)秀詩歌因為保存問題應(yīng)該是損失了不少的,只是受限于時代的發(fā)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尤其是隱士,所寫的詩歌可能隨口吟出,轉(zhuǎn)頭就忘了,想要收藏下來根本不可能。而寒山的詩,還較好一點。 點擊加載圖片 生活在大自然當中,就拿大自然作筆紙,寫作在山上,石頭上,竹子上,木頭上。這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我們今人是想象不到的,因為紙筆觸手可及,也就少了一種貼近大自然的姿態(tài)。 寒山這樣寫作的詩歌,大概有600多首,如今留存下來的有300多首,已經(jīng)算是比較好了。 今天這首詩,也是聞名已久,一直未曾細細的研讀琢磨,今天終于又拾起了它,與諸君一起分享。 點擊加載圖片 【經(jīng)典原文】 杳杳寒山道 唐代: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點擊加載圖片 【條分縷析】 寒山的詩幾乎全如此類,平易清淡,語言則明晰淺白,有著鮮明的漢魏以來的樂府以及民歌的風格,內(nèi)容上除了演說佛理之外,也多描述世態(tài)人情,山水景物。這首《杳杳寒山道》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最大的特色想必也不用我多說,讀完以后都能感覺到,那就是疊字的運用,明代顧炎武曾經(jīng)在《日知錄》中說“詩用疊字最難”,這首詩則是句句有疊字,比之后代李清照“凄凄慘慘戚戚”,也是各有千秋。 疊字的作用與對偶排比等手法差不多,可以收獲整齊的形式美和鏗鏘的音韻美,讀來朗朗上口的同時,也能夠增加感情的強度。 大家可以讀一下,這首詩的疊字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氛圍。 點擊加載圖片 整體上,前兩句純寫自然景物,后兩句加入了詩人的感受,層次分明。 寒山附近的小徑寂靜幽暗;冷寂的水澗邊上也是亙古不變的凄寒寥落。 樹上啾啾有聲,鳥兒在歡聲歌唱;山中寂寂無人,幽人只獨來獨往。 山中的風聲夾雜著樹葉的摩擦,輕拂在臉上;雪落紛紛,不知不覺已白了衣襟。 就這樣過著吧,每天都見不到太陽,不知時間流逝;一年又一年的過去,也不知道春天何時到來,何時歸去。 歲月流逝,寒山,終歸是寒山。 疊字在這首詩中著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將單獨的山、澗、鳥、風、雪全部的結(jié)合在一起,復(fù)沓回環(huán),將全詩的韻味推到一個高點。 詩的最后一句,與前代隱者的“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有著相似的旨趣,隱士的路,或許也是共通的,生命的終極,不過是歸于生命本身,不摻雜任何外物。 點擊加載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