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他是魏晉南北朝的大詩人,也是第一位大量創(chuàng)作山水詩之人,在文學(xué)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論才華,我只服曹子建。 而這位讓他心服口服的大才子便是三國時期第一奸雄,曹操的兒子,曹植。 后人對曹植的評價極高,鐘嶸在《詩品》中將其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而清初的王士禎則將其和李白、蘇軾相提并論,稱他們是漢魏兩千年來的“仙才”。 李白和蘇軾是眾所周知的大詩(詞)人,而曹植可以和他比肩,足見其才華。 關(guān)于曹植,流傳最廣的當(dāng)屬他的那首《七步詩》,全文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一共有四個版本,教科書中學(xué)的是簡化版的四句,我們這里還是引用“六句版”的,更能突出當(dāng)時曹植被逼迫的心境。 曹植是曹操和夫人卞氏的第三個兒子,自小才思敏捷,頗受寵愛。 他曾和嫡長兄曹丕爭世子之位,所以在曹丕迫使?jié)h獻(xiàn)帝禪讓,登上皇位后,一直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弟弟耿耿于懷。 于是便在大殿上命他七步成詩,若不然就要殺了他。 曹植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難自己,但又無可奈何,畢竟曹丕已經(jīng)是皇帝,他們先是君臣,然后才是兄弟。 他懷著極度悲憤的心情,在七步中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短短六句令人叫絕。 其實后來一直有人懷疑,這個背景的真實性。 從歷史記載來看,曹丕不是一個無腦又殘暴之人,明知曹植才華過人,還在大殿上,眾目睽睽之下弄了這么個鬧劇,不但成全了曹植的才名,還落得個骨肉相殘的罵名。 但因為這件事最早是記錄在《世說新語》中,“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yīng)聲便為詩”。 《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我們也知道是南朝人,離三國時期相去不遠(yuǎn),所以他的記載也是有幾分可信度的。 不管此事真假,曹丕上位后,確實曾多次打壓曹植,即使不是諸如大殿之上的逼迫,曹植的心中恐怕也是充滿了骨肉相逼的憤懣之情。 詩歌前四句寫的是燃萁煮豆的現(xiàn)象。 鍋里煮著豆子,等豆子的殘渣過濾后,剩下的豆汁既能拿來做羹湯。 豆萁在底下燃燒著,豆子在鍋里哭泣著。 詩人用比興的手法,將自己比成“鍋中哭泣的豆子”,而將兄長比喻成“豆萁”,一個“哭”字將他被兄長逼迫的悲憤之情寫到了極致,讀來令人傷感。 面對兄長的苦苦相逼,他發(fā)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短短10字,道出了千百年來骨肉相殘,兄弟鬩墻的悲劇。 豆萁指的便是“豆莖”,曬干后可以用來燒火,而被它燃燒的豆子正是同根而生果實。 曹植和曹丕同父同母,所以曹植才會用豆萁和豆子這樣的比喻,控訴了曹丕對兄弟的迫害,既是質(zhì)問,也是規(guī)勸,若真的是他在七步之內(nèi)所寫,他的才華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縱觀曹植這首詩不像他的《洛神賦》那般浪漫唯美,無論是語言還是意象都比較粗糙,但正是這樣通俗卻又語意深刻的詩句,千百年來廣受好評,尤其是最后兩句成了人們規(guī)勸骨肉莫要相殘的金玉良言。 不過后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郭沫若就曾作過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他認(rèn)為在豆子熟的時候,豆萁早已化成了灰燼。 如果不是同胞兄弟,又怎會如此犧牲? 我一向不太喜歡郭沫若,所以總覺得他這是詭辯。 他是基于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而言,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但我還是更喜歡曹植的《七步詩》。 不知你更贊成曹植的觀點?還是郭沫若的觀點? - END - 作者:凱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