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朝建阿立不久,開始經(jīng)營云南及周圍地區(qū)。據(jù)《舊唐書·地理四》:武德元年(618年)唐朝置南寧州,四年又置南寧州總管府(治今云南曲靖西),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武德元年,唐朝改隋犍為郡為戎州(治今四川宜賓),以后設(shè)戎州都督府。[1]
對滇東北和滇中的統(tǒng)治既已鞏固,唐朝遂把經(jīng)營重點放在滇西和滇北地區(qū)。武德四年,唐朝在云南置姚州,以統(tǒng)轄姚州附近的羈縻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因松外諸蠻既降復(fù)叛,唐廷令將軍梁建方率巴蜀十三州兵討之。[2]
永徽二年(651年),郎州白水蠻(在今昆明至大理一帶)反,唐遣左領(lǐng)軍將軍趙孝祖率兵討之,“皆破降之,西南蠻遂定?!摈氲略辏?64年),唐朝置姚州都督府(治今云南姚安),以之統(tǒng)轄滇西地區(qū)。[3]
至此,唐朝建立了對云南大部分地區(qū)的統(tǒng)治。
7世紀初,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的羌族諸部,建立吐蕃奴隸制政權(quán)。隨后吐蕃向周圍地區(qū)擴展,鋒芒直指云南北部地區(qū)。唐朝劍南節(jié)度募兵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在今四川馬爾康縣東南),以斷吐蕃南下云南之路。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以生羌為向?qū)?,攻陷安戎城并以兵?jù)之。安戎城天險既失,吐蕃勢力始進入云南洱海地區(qū),“由是西洱諸蠻皆降于吐蕃?!蓖罗瑒萘O盛時,“盡臣羊同、黨項諸羌;其地東與松、茂、巂接,南極婆羅門,西取四鎮(zhèn),北抵突厥,幅圓余萬里,漢、魏諸戎所無也。”[4]
唐朝的策略是出兵滇西以遏制吐蕃南下,同時積極爭取滇西諸蠻的支持。洱海六詔之一的浪穹詔先附吐蕃,永昌元年(689年),浪穹詔首領(lǐng)傍時昔率二十五部來降;唐以傍時昔為浪穹州刺史,令統(tǒng)其眾。[5]
吐蕃南下滇西,主要是通過經(jīng)巂州(今四川西昌)達姚州的道路。神龍三年(707年),唐朝派姚嶲道討擊,使唐九征率兵征討姚州叛蠻,拆毀吐蕃在漾、濞二水修建的鐵索橋和所筑城堡,俘虜3000余人,并鑄鐵柱以紀功。[6]
但遠征唐軍撤回,吐蕃勢力復(fù)卷土重來。景云元年(710年),攝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奏請出動劍南唐軍,平定投降吐蕃的姚州群蠻,隨后筑姚州城,列置州縣。因李知古欲誅姚州群蠻首領(lǐng),掠其子女為奴婢,群蠻怨恨,首領(lǐng)傍名引吐蕃軍攻殺李知古,姚州道路遂被吐蕃控制,“連年不通?!盵7]
自吐蕃占領(lǐng)安戎城后,唐軍屢攻之,不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劍南節(jié)度使王昱于安戎城側(cè)筑兩城,運糧置軍進逼之。吐蕃發(fā)兵救安戎城,唐軍大敗,死者數(shù)千人。[8]
關(guān)于吐蕃與唐朝對峙的地界,據(jù)《舊唐書·吐蕃傳上》:“劍南西山又與吐蕃、氐、羌鄰接,武德以來,開置州縣,立軍防,即漢之笮路(按:即姚州道),乾元之后,亦陷于吐蕃?!蓖罗ハ莅踩殖呛?,“其地東與松、茂、巂接?!薄缎U書·異牟尋與唐朝誓文》說:貞元十年南詔王異牟尋與唐朝使者盟誓時,答應(yīng)歸唐后“盡收復(fù)鐵橋為界,歸漢舊疆宇”。[9]
據(jù)《資治通鑒》卷214:“(南詔)歸義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東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蹦显t原居地在蒙舍(今云南巍山),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蒙舍詔主細奴邏攻滅以白崖(今云南彌渡縣紅崖)為中心的白子國,到達洱海地區(qū)的南端。又據(jù)《南詔徳化碑》:天寶間南詔與唐軍開戰(zhàn),南詔王閣羅風差首領(lǐng)楊利等赴浪穹(今云南洱源),向吐蕃御史論若贊請派援兵,“御史通變察情,分師入救。”據(jù)此,吐蕃在滇西實際控制的地區(qū),東北面據(jù)有巂州,在姚州一帶與唐軍相峙;北面以鐵橋(今云南麗江塔城)和浪穹為據(jù)點,分別在鐵橋設(shè)神川都督,在浪穹遣御史鎮(zhèn)守;吐蕃勢力興盛時,一度南下占據(jù)了洱海地區(qū)。
面對吐蕃咄咄逼人的攻勢,唐朝被迫改變策略,扶持滇西地方勢力抗御吐蕃。唐初洱海地區(qū)有6或8個較大的部落,稱為六詔或八詔,其時大部分部落已投向吐蕃,唐廷遂選擇蒙舍詔(南詔)為代理人。唐選擇蒙舍詔的原因有二:首先,在洱海地區(qū)諸部中,南詔的社會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具備了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和號令諸部的實力?!缎U書》卷5說:蒙舍川“地氣有瘴,肥沃宜稻禾。又有大池,周回數(shù)十里,多魚及荾芡之屬”;“邑落人眾,蔬果水菱之味,則蒙舍為尤殷。”蒙舍川的畜牧業(yè)也頗興盛,《南詔源流紀要》言:唐初蒙舍川一帶“孳牧繁衍,部眾日盛”。在吐蕃勢力進入洱海地區(qū)以前,南詔已向周圍地區(qū)發(fā)展,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蒙舍詔主細奴邏攻滅白子國,其首領(lǐng)張樂進求戰(zhàn)敗投降;次年,南詔建立大蒙政權(quán)。其二,南詔與唐朝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并深得唐朝信任。自細奴邏起,南詔數(shù)代詔主或貴族如邏盛炎、盛邏皮、皮邏閣等都曾入朝覲見獲賞,或接受唐朝的封敕官職。在吐蕃南下洱海地區(qū)后,南詔又主動討伐投降吐蕃的群蠻,博得唐廷的歡心。[10]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詔令劍南節(jié)度使王昱,支持南詔詔主皮邏閣攻伐降蕃諸部,并賜皮邏閣名“蒙歸義”。南詔乃“以兵威脅服群蠻,不從者滅之,遂擊破吐蕃”。在洱海地區(qū)諸部中,南詔攻擊的重點是投降吐蕃的施浪等詔。遷居白崖城的時傍與據(jù)有劍川的矣羅識兩位首領(lǐng),與吐蕃神川都督暗中聯(lián)系,“求自立為詔”。謀泄時傍被殺,矣川羅識投奔神川都督,神川都督送之至羅些城(今西藏拉薩)。施浪詔主施望欠與邆賧詔主咩羅皮,聯(lián)合進攻南詔失敗,施望欠率族人遠走永昌(今云南保山)。施望欠弟施望千投靠吐蕃,吐蕃立之為詔,置于劍川,有眾數(shù)萬。施望千死后,其子千旁羅顛繼立。[11]
對南詔率眾抗遏吐蕃勢力之功,元宗在敕文中說:“或有奸人,潛通犬戎,敢肆蜂蠆。(蒙歸義)遂能躬擐甲胃,總率驍雄,深入長驅(qū),左縈右拂,凡厥丑類,應(yīng)時誅剪。”[12]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遣使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霸颇稀币徽Z源自蜀漢在今祥云一帶所置云南郡,云南王管轄的范圍大體不超出蜀漢云南郡(治在今云南祥云縣)的范圍,即管轄以今洱海區(qū)域為中心的滇西地區(qū)。經(jīng)過南詔的努力,唐朝收復(fù)了洱海周圍地區(qū),吐蕃在北面的勢力退守浪穹(今云南洱源)一帶。
二
南詔兼并諸詔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后,皮邏閣遷居太和城。南詔勢力日漸滋長,致使唐朝另眼相看,《舊唐書·南詔蠻傳》描述當時的情形說:“歸義(皮邏閣)既并五詔,服群蠻,破吐蕃之眾兵,日以驕大。每入覲,朝廷亦加禮異?!碧鞂毸妮d(745年),唐朝開通自安南都護府北經(jīng)步頭(今云南建水)、安寧達戎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宜賓)的步頭路,劍南節(jié)度遣越嶲都督竹靈倩先至安寧筑城。滇東爨氏白蠻首領(lǐng)爨歸王,聯(lián)合諸爨殺死竹靈倩并毀安寧城。南詔奉唐之命出兵平定爨氏白蠻的反叛,隨后占據(jù)滇東地區(qū)。此時南詔坐大的趨勢已十分明顯,唐朝乃把原來的屬下視為逐鹿西南的對手,雙方的矛盾逐漸明朗化。
據(jù)《新唐書·南詔傳》:“鮮于仲通領(lǐng)劍南節(jié)度使,卞忿少方略。故事,南詔嘗與妻子謁都督,過云南,太守張虔陀私之,多所求丐,閣羅鳳不應(yīng)。虔陀數(shù)詬靳之,陰表其罪,由是忿怨,反?!睋?jù)此南詔與唐朝關(guān)系緊張,似乎僅是因唐朝鎮(zhèn)吏對南詔欺壓求索太甚。但細考有關(guān)記載,史實并非如此。據(jù)《舊唐書·高宗本紀》:麟德元年(664年),唐于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新唐書·地理六》:嶲州都督府,“本治越嶲,至德二載沒吐蕃,貞元十三年收復(fù)?!币χ荻级礁戎?,洱海地區(qū)歸其管轄,武后神功時,姚州都督府管轄的羈縻州已達57處。嶲州都督府(治今四川西昌)因緊鄰?fù)罗c南詔,負有監(jiān)督吐蕃與南詔關(guān)系的責任,唐、詔關(guān)系惡化后,吐蕃、南詔視姚州都督府與嶲州都督府為眼中釘。
據(jù)《南詔德化碑》:“越嶲都督張虔陀,曾任云南別駕。以其舊識風宜,表奏請為都督?!薄缎U書·附錄·異牟尋獻狀》:“天寶九載,被姚州都督張乾陁等離間部落,因此與漢阻絕?!?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13]
由此可知,張虔陀原任越嶲都督,后調(diào)任姚州都督府都督。在唐朝與南詔發(fā)生沖突時,張虔陀必首當其沖?!赌显t德化碑》又載:
“越嶲都督張虔陀嘗任云南別駕,以其舊職風宜表奏請為都督,而反誑惑中禁職起亂階。吐蕃是漢積仇,逐與陰謀擬共滅我,一也。誠節(jié),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貶在長沙,而彼奏歸,擬令間我,二也。(爨)崇道蔑盟構(gòu)逆,罪合誅夷,而彼收錄與宿,欲令仇我,三也。應(yīng)與我惡者,并授官榮,與我好者,咸遭抑屈,務(wù)在下我,四也。筑城收質(zhì),繕甲練兵,密欲襲我,五也。重科白直,倍稅軍糧,征求無度,務(wù)欲敝我,六也。于時馳表上陳,屢申冤枉,望上照察。降中使賈奇俊詳覆。屬豎臣無政,事以賄成,一信虔陀,共掩天聽,惡奏我將叛?!?/font>
張虔陀為維護唐朝在云南的利益,根據(jù)云南形勢的變化,經(jīng)過周密計劃,用種種辦法離間和削弱日漸坐大的南詔。[14]
南詔因此向唐朝告狀,但張虔陀的做法仍得到唐廷特使的支持;后者在了解真實情況后,亦向唐廷報告南詔“將叛”??肌赌显t德化碑》,值得注意的是南詔把“吐蕃是漢積仇,逐與陰謀擬共滅我”作為張虔陀的首要罪狀,可見南詔當時仍以吐蕃為敵,反而是唐朝地方官吏準備聯(lián)絡(luò)吐蕃,以共同對付南詔。
天寶九載(750年)秋,閣羅鳳遣軍包圍姚州都督府所在地,并于冬天攻下姚州,殺死張虔陀,奪取姚州都督府所轄的32處羈縻州。南詔與唐朝的關(guān)系驟然緊張,但尚有挽回余地。攻下姚州后閣羅鳳遣使謝罪,請求還所俘掠,重筑姚州城,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睍r楊國忠在朝中掌權(quán),令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進討南詔。天寶十載4月,唐軍至西洱河境。南詔遣使至浪穹向吐蕃御史論若贊求援,“御史通變察情,分師入救?!笔且厶栖姶髷?,士卒死者60000人,鮮于仲通僅以身免。次年6月,楊國忠掩其敗狀,虛奏吐蕃出兵60萬救南詔,劍南唐兵擊破之于云南,克敵隰州等3城,捕虜6300人。[15]《資治通鑒》言吐蕃出兵60萬救南詔未必是實,但反映了吐蕃與南詔已實現(xiàn)聯(lián)合。
南詔擊敗進討唐軍后,吐蕃命宰相倚祥葉樂攜金冠錦袍、金寶帶和駝馬等慰問南詔,與之約為“兄弟之國”。天寶十一載(752年)正月一日,吐蕃于鄧川冊封南詔為“贊普鐘南國大詔”,授閣羅鳳為“贊普鐘”,意為贊普之弟,亦號“東帝”,頒給金?。挥质陂w羅鳳子鳳迦異為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馬大將,南詔朝中大小官吏,均獲吐蕃封賞。南詔與吐蕃還約誓山河,“永固維城?!蹦显t改是年為贊普鐘元年。次年,唐廷命漢中郡太守司空襲禮等再置姚州城,以將軍賈瓘為姚州都督。閣羅鳳遣軍將王兵各絕其糧道,又派大軍將洪光乘等,與吐蕃神川都知兵馬使論綺里徐率兵包圍并攻破姚州城,俘虜了賈瓘,唐軍土崩瓦解。十三載,唐朝又令侍御史李宓與廣州都督何履光兵分兩路進攻南詔。李宓軍進逼鄧川(今云南鄧川),“神川都知兵馬使論綺里徐來救,”[16]
遂大破唐軍,李宓投江而死。天寶戰(zhàn)爭標志著南詔與唐朝的關(guān)系徹底破裂,同時南詔與吐蕃正式結(jié)盟。天寶十四載,范陽等三道節(jié)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隨后攻陷東京洛陽,唐朝無暇南顧,南詔遂發(fā)展為西南部一個強大的地方政權(quán)。
天寶戰(zhàn)爭后,南詔與吐蕃又合兵掃蕩嶲州都督府。據(jù)《南詔德化碑》:吐蕃贊普差御史贊郎羅于恙結(jié)敕赍書南詔:“樹德務(wù)滋長,去惡務(wù)除本,越嶲會同,謀多在我,圖之此為美也?!蹦显t“恭承上命”,遂派大軍將洪光乘、清平官趙佺鄧等與吐蕃宰相倚祥葉樂、節(jié)度尚檢贊率軍進攻越嶲(今四川西昌)、會同(今四川會理),越嶲被攻破,會同唐軍投降;南詔奪取了大量的人口、牲畜和各類物資,“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積儲,一月館谷?!贝文晏瞥瘖Z回越嶲,以楊廷進為都督,兼領(lǐng)臺登(今四川瀘沽)。吐蕃贊普又遣使至南詔言:“漢今更置越嶲,作爰昆明,若不再除,恐成滋蔓?!痹t、蕃聯(lián)軍攻占越嶲和臺登,俘虜楊廷進,進而攻下邛部(在今四川越西東北),南詔勢力所及,已至大渡河南岸。因詔、蕃結(jié)盟,吐蕃亦以“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水西南”為其控制的邊界。[17]
吐蕃與南詔實現(xiàn)聯(lián)合后,在東北面和東面的勢力大為擴展。廣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攻下唐朝控制的大震關(guān)(在今陜西隴縣西境),連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盡取河西、隴右之地。數(shù)年之間,西北地區(qū)數(shù)十州相繼失陷,自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廣大地區(qū)被吐蕃占據(jù)。十月,吐蕃軍至咸陽,率領(lǐng)吐谷渾、黨項、氐羌等20萬余眾,“彌漫數(shù)十里。”隨后吐蕃軍隊進入長安,大肆掠奪縱火,代宗率下屬逃往陜州,百姓避入山谷。十二月,吐蕃又攻陷松州(治今四川松潘)、維州(治今四川理縣東北)、保州(治今四川理縣以北)以及云山新筑二城,唐西川節(jié)度使高適不能相救,“于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于吐蕃矣?!盵18]
廣德、建中間,吐蕃再度飲馬岷江,進攻時常以南詔軍為前鋒;南詔軍操倍尋之戟,且戰(zhàn)且進,“蜀兵折刃吞鏃,不能斃一戎?!庇捎谀显t軍隊攻下一地即肆行掠奪和殺戮,蜀人相語:“西戎尚可,南蠻殘我。”[19]
吐蕃大舉攻唐屢屢得手,與南詔與唐朝反目為仇有很大關(guān)系。
南詔與吐蕃結(jié)盟后,兩者保持了密切的聯(lián)系。這一時期自邏些城(今拉薩)入云南,經(jīng)今德欽、中甸、巨甸、麗江、洱源達南詔都城太和城的道路通行無阻?!缎U書·山川江源》說:大雪山(即今麗江、巨甸間的雪山),“其高處造天,往往有吐蕃至賧貨易,云此山有路,去贊普牙帳不遠?!蓖罗诮窬薜橐员彼窃O(shè)罝神川都督(駐鐵橋城),扼守此道并監(jiān)視南詔。《元史·地理四》云:巨津州(治今云南巨甸),“北接三川、鐵橋,西鄰?fù)罗薄耙澡F橋自昔為南詔、吐蕃交會之大津渡,故名?!?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20]
宋代稱此道為“北至大雪山道”。沿這條道路,不少吐蕃人口遷居滇西北地區(qū)。吐蕃與洱海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也很頻繁。據(jù)《蠻書·云南管內(nèi)物產(chǎn)》:“大羊,多從西羌、鐵橋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將來博易?!狈鸾堂茏谕ㄟ^北至大雪山道傳入云南,以后在云南形成兩大系統(tǒng),一是以洱海地區(qū)為中心的白族的阿吒力教,另一派是以迪慶、麗江等地為中心的藏傳佛教密宗。
三
大歷十四年(779年)九月,南詔王閣羅鳳卒。子鳳迦異早死,孫異牟尋繼立。異牟尋“頗知書,有才智,善撫其眾”。十月,南詔和吐蕃合軍20余萬,出茂州和扶州、文州以及黎州、雅州進攻唐劍南道轄地。吐蕃令曰:“為我取蜀為東府,工伎悉送邏娑城,歲賦-縑?!蔽鞔ü?jié)度使崔寧時在京師,所留諸將不能抵御,南詔、吐蕃聯(lián)軍連陷州縣,刺史棄城逃走,百姓藏匿山谷。代宗遣右神策都將李晟,率禁軍與山南唐軍合擊吐蕃、南詔,大敗之,斬首6000人。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huán)率邠、隴、范陽唐軍,追至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唐軍追至大渡河以南復(fù)破之,蕃、詔軍隊饑寒墜崖死者八九萬人。“吐蕃悔怒,殺誘導(dǎo)使之來者?!碑惸矊ん@懼,把都城從太和城遷到陽苴咩城(在今云南大理)。吐蕃改封異牟尋為日東王,地位從兄弟之邦降為臣屬之國。[21]
在吐蕃與南詔的聯(lián)合中,吐蕃攻唐轄地,常以南詔軍為前鋒,又責重賦于南詔,悉奪其險要立城堡,連年索兵以助防,異牟尋頗感苦痛。南詔清平官、原唐西瀘縣令鄭回,遂諫勸異牟尋:“中國有禮義,少求責,非若吐蕃惏刻無極也;今棄之復(fù)歸唐,無遠戍勞,利莫大此。”異牟尋以為然,謀求歸唐多年,但顧慮吐蕃報復(fù),終未敢發(fā)。[22]
貞元元年(785年),唐廷以韋皋代張延賞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多方招徠劍南西南群蠻,異牟尋遣人寄言群蠻求內(nèi)附。韋皋遂奏:“云南及八國生羌有歸化之心招納之,以離吐蕃之黨,分其勢?!钡伦诿f皋先作邊將書諭之,以觀其動靜。三年,德宗有招南詔內(nèi)附意,李泌奏:“回紇和,則吐蕃已不敢輕犯塞矣。次招云南,則是斷吐蕃之右臂也。云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賦役重,未嘗一日不思復(fù)為唐臣也。”[23]
四年,異牟尋遣東蠻鬼主驃旁等入朝,唐廷宴之麟德殿,“賜赍甚厚,封王給印而遣之?!蓖罗l(fā)兵10萬將攻西川,亦征發(fā)南詔兵。
南詔雖與唐暗中聯(lián)絡(luò),猶未敢背叛吐蕃,亦發(fā)兵數(shù)萬屯于瀘北。韋皋知南詔猶豫,為書致南詔王,“敘其叛吐蕃歸化之誠,”使東蠻轉(zhuǎn)送吐蕃。韋皋的離間計奏效,“吐蕃始疑云南,遣兵二萬屯會川,”防守姚州達成都之路。南詔惱怒,撤兵南歸。以后南詔與吐蕃相疑,南詔歸唐之志益堅?!巴罗г颇现?,兵勢始弱矣?!蓖罗霰鞔?,以4萬人攻東蠻兩林鬼主驃旁,令3萬人攻東蠻,7000人攻清溪關(guān)(在今四川漢源以南),以5000兵取銅山。韋皋遣黎州刺史韋晉等聯(lián)合東蠻,大破吐蕃軍于清溪關(guān)外。吐蕃復(fù)遣2萬人攻清溪關(guān),1萬攻東蠻,唐軍復(fù)破之。[24]
五年二月,韋皋致異牟尋書函,稱:“回鶻屢請佐天子共滅吐蕃,王不早定計,一旦為回鶻所先,則王累代功名虛棄矣。且云南久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時依大國之勢以復(fù)怨雪恥,后悔無及矣。”十月,韋皋遣將領(lǐng)王有道率兵聯(lián)合東蠻、兩林蠻,與吐蕃青海、臘城兩節(jié)度戰(zhàn)于巂州臺登谷,吐蕃戰(zhàn)敗,大兵馬使乞藏遮遮戰(zhàn)死;唐軍乘勝出擊,數(shù)年間“盡復(fù)巂州之境”。韋皋復(fù)以書招諭南詔。異牟尋雖未書答韋皋,“然吐蕃每發(fā)云南兵,云南與之益少?!逼吣晡逶拢f皋遣滯留成都的閣羅鳳使者段忠義回云南,致書尹牟尋。吐蕃知韋皋使者至,遣使質(zhì)問。異牟托言段忠義本南詔使者,回故土而已,后執(zhí)段忠義送吐蕃。吐蕃愈疑,“吐蕃多取其大臣之子為質(zhì),云南愈怨?!睎|蠻勿鄧首領(lǐng)苴夢沖潛通吐蕃,隔絕唐至云南使者;韋皋遣兵俘虜夢沖斬之,姚州道路乃通。以后吐蕃對南詔嚴加防備,南詔軍至境上,吐蕃亦托由發(fā)兵防備。[25]
貞元九年,異牟尋遣3批使者,各攜帶表章、生金和丹砂,分別經(jīng)戎州、黔州、安南至成都詣韋皋。使者獻金以示南詔歸唐意堅,獻丹砂以示對唐赤心。韋皋遣使者詣長安,德宗賜異牟尋詔書,令韋皋遣使慰撫之。[26]
尹牟尋所上表章云:[27]
“異牟尋世為唐臣,曩緣張虔陀志在吞侮,中使者至,不為澄雪,舉部惶窘,得生異計。鮮于仲通比年舉兵,故自新無由。代祖棄背,吐蕃欺孤背約。神川都督論訥舌使浪人利羅式眩惑部姓,發(fā)兵無時,今十二年。此一忍也。天禍蕃廷,降釁蕭墻,太子弟兄流竄,近臣橫污,皆尚結(jié)贊陰計,以行屠害,平日功臣,無一二在。訥舌等皆冊封王,小國奏請,不令上達。此二忍也。又遣訥舌逼城于鄙,弊邑不堪。
利羅式私取重賞,部落皆驚。此三忍也,又利羅式罵使者曰:“滅子之將,非我其誰?子所富當為我有?!贝怂娜桃病=裢罗_式甲士六十侍衛(wèi),因知懷惡不謬。此一難忍也。吐蕃陰毒野心,輒懷搏噬。有如偷生,實污辱先人,辜負部落。此二難忍也。往退渾王為吐蕃所害,孤遺受欺;西山女王,見奪其位;拓拔首領(lǐng),并蒙誅刈;仆固志忠,身亦喪亡。每慮一朝亦被此禍。此三難忍也。往朝廷降使招撫,情心無二,詔函信節(jié),皆送蕃廷。雖知中夏至仁,業(yè)為蕃臣,吞聲無訴。此四難忍也。曾祖有寵先帝,后嗣率蒙襲王,人知禮樂,本唐風化。吐蕃詐紿百情,懷惡相戚。異牟尋愿竭誠日新,歸款天子。請加戍劍南、西山、涇原等州,安西鎮(zhèn)守,揚兵四臨,委回鶻諸國,所在侵掠,使吐蕃勢分力散,不能為強,此西南隅不煩天兵,可以立功云?!?br>
從表章所言可知,閣羅風死后,吐蕃對南詔多方欺凌,南詔有四忍和四難忍,四忍即:神川都督論訥舌支持逃入吐蕃的烏蠻首領(lǐng)利羅式,以兵騷擾南詔,獲取重賞,南詔“部落皆驚”;利羅式借罵南詔使者揚言:“滅子之將,非我其誰?子所富當為我有?!鄙翊ǘ级秸撛G舌受吐蕃封王,他封鎖南詔奏章,不使上達吐蕃贊普;論訥舌又“逼城于鄙”,使南詔“弊邑不堪”。南詔的四難忍是:利羅式向南詔騷擾挑釁12年,吐蕃竟予其60侍衛(wèi),可見吐蕃用心險惡;吐蕃暗懷兼并南詔之心,南詔若忍氣吞聲有若偷生;退渾王被吐蕃暗害,遺孤受欺,西山女王被吐蕃奪其位,拓拔首領(lǐng)亦遭誅滅,吐蕃如此殺害忠臣,南詔深感寒心;雖知唐朝至仁,但為蕃臣吞聲無訴。異牟尋進而表明歸唐誠意,并建議唐朝聯(lián)絡(luò)回鶻諸國,分散吐蕃力量,南詔將尋機向吐蕃發(fā)難。
貞元十年(794年)正月,韋皋遣巡官崔佐時攜帶詔書,至南詔都城陽苴咩城。吐蕃使者數(shù)百人時在其城,異牟尋不欲吐蕃得知,令崔佐時改換牂柯蠻服。崔佐時言:“我大唐使者,豈得衣小夷之服!”異牟尋不得已夜迎之。崔佐時大宣詔書,異牟尋恐懼,但俯伏受詔。崔佐時勸異牟尋盡斬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號,獻其金印,復(fù)南詔舊名,“異牟尋皆從之?!碑惸矊ぢ首訉魷惖扰c崔佐時盟于點蒼山神祠,正式達成南詔歸唐協(xié)議。[28]
其時,吐蕃與回鶻為爭北庭大戰(zhàn),死傷頗眾,乃向南詔征兵10000人,異牟尋以國小為由,僅出5000人。異牟尋遣所許兵馬前行,率領(lǐng)數(shù)萬軍隊緊隨其后,晝夜兼行,襲擊吐蕃神川都督府并大破之,攻取鐵橋等16城,虜其五王,降其眾10余萬人。異牟尋遣使向唐朝獻捷。貞元十年南詔突襲神川都督府,標志著詔、蕃結(jié)盟關(guān)系結(jié)束,隨后唐朝與南詔的友好關(guān)系全面恢復(fù)。八月,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27人入唐獻地圖、方物及吐蕃所給印8紐,請復(fù)號“南詔”。德宗封尹仇寬為高溪郡王,其余使者亦授官不等。唐朝以祠部郎中袁滋為使前往冊封南詔。袁滋經(jīng)石門關(guān)道至陽苴咩城,異牟尋跪受冊印,其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29]
貞元十年南詔與唐朝結(jié)盟,雙方關(guān)系的性質(zhì)較天寶戰(zhàn)爭前有所不同。南詔不再是唐朝統(tǒng)治下的地方勢力,而是奉唐朝為正朔的藩屬政權(quán)。唐朝雖恢復(fù)對南詔“王”的封號,但其內(nèi)涵已有重要改變。天寶戰(zhàn)爭以前唐朝所封“云南王”,是唐朝統(tǒng)治下管轄洱海地區(qū)的土官;異牟尋受唐冊封的“南詔”,則是唐朝對南詔既有統(tǒng)治范圍的承認,其實質(zhì)是認可南詔的藩屬地位。
四
在今川西南至滇西北的地域,唐代分布著東蠻、三王蠻、西山八國、施蠻、順蠻、磨些蠻等山地民族。唐朝、吐蕃、南詔或聯(lián)合或沖突,這些山地民族也罝身其中,對南詔、吐蕃與唐朝的關(guān)系,其活動的作用不容低估。貞元十年南詔歸唐后,尹牟尋首先清理南詔與唐劍南節(jié)度之間的諸蠻。
劍南節(jié)度西面、南面諸蠻的情況十分復(fù)雜。一般來說,上述地區(qū)諸蠻視唐朝、吐蕃勢力的消長,態(tài)度亦變化無常,如西山松州生羌被稱為“兩面羌”。勿鄧、豐琶、兩林因居于雅礱江以東,被稱為“東蠻”,天寶中受唐封爵。天寶戰(zhàn)爭后,南詔聯(lián)合吐蕃攻陷嶲州,東蠻“遂羈屬吐蕃”。黎、卭二州以西有三王蠻,其北界達今漢源縣西北飛越嶺,南界至大渡河。貞元十年以前,劍南節(jié)度歲賜帛3000匹,令其監(jiān)視南詔,“南詔亦密賂之,覘成都虛實?!盵30]
在今四川漢源以北,有西山八國哥鄰、咄霸、弱水、白狗、逋租、南水、清遠和悉董;劍南西山與吐蕃、氐羌相接,武德以來唐于其地置州縣、駐軍防,“乾元之后,亦陷于吐蕃?!蔽魃疆斖罗舷麓舐?,屬唐朝石門、柳強三鎮(zhèn),唐于其地置兵戍守,并設(shè)招討使領(lǐng)彌羌等五部落,“其余東欽、磨些也?!边@些部落“春秋受賞于嶲州,然挾吐蕃為輕重?!?/font>[31]
貞元九年,韋皋對吐蕃作戰(zhàn)獲勝,西山八國首領(lǐng)各率部落脫離吐蕃,詣西川節(jié)度求內(nèi)附,韋皋處其眾于維、霸、保等州。同年,西山松州生羌等2萬余戶內(nèi)附;十一年九月,德宗詔韋皋兼近界羌蠻、西山八國及云南安撫使等職。[32]
貞元初年,劍南以南諸蠻多依附吐蕃,南詔頗受其累。如貞元七年,韋皋遣使持書喻南詔,道經(jīng)磨些蠻之地,其首領(lǐng)潛告吐蕃,吐蕃因此詰問異牟尋,磨些蠻遂與南詔結(jié)仇。又如勿鄧部落首領(lǐng)苴夢沖內(nèi)附吐蕃,阻斷南詔與唐朝交往的姚州道,韋皋遣軍招苴夢沖至琵琶川,數(shù)其罪而斬之。尹牟尋始終不信任劍南以南諸蠻,在他們降唐后亦如此。如貞元十五年,吐蕃謀襲南詔,將圍嶲州,“異牟尋畏東蠻、磨些難測,懼為吐蕃鄉(xiāng)導(dǎo),欲先擊之。”韋皋言:嶲州嚴兵把守,“東蠻庸敢懷貳乎?”“異牟尋乃檄東、磨些諸蠻內(nèi)糧城中,不者悉燒之?!?/font>[33]
由于劍南以南諸蠻在吐蕃和唐朝間搖擺不定,貞元十年,異牟尋領(lǐng)兵攻據(jù)蕃神川都督所在地鐵橋城(麗江塔城),差大軍將為城使;隨即將其地諸蠻遷往其他地區(qū)安置。如鐵橋西北大施賧、小施賧、劍尋賧的施蠻,居住鐵橋南北面的順蠻,“皆吐蕃偽封為王”;尹牟尋遷施蠻于蒙舍城,遷順蠻至白崖。磨些蠻居鐵橋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覽(在今云南寧蒗西北)、昆池(即今瀘沽湖)等地,南詔襲破鐵橋及昆明(在今四川鹽源)諸城,俘虜磨些蠻1萬戶,盡遷滇東西爨故地。此外,還遷弄棟蠻至永昌,徙裳人數(shù)千戶到滇東北諸川。[34]
唐、詔結(jié)盟以后,對吐蕃的戰(zhàn)爭取得一系列勝利,促使依附于吐蕃的諸蠻分化瓦解,不斷有部落脫離吐蕃來降。貞元十六年,韋皋聯(lián)合南詔破吐蕃2萬余眾于黎州、嶲州,次年,吐蕃昆明城所管磨些蠻1000余戶降唐。對韋皋分化東蠻諸部之功,《新唐書?韋皋傳》說:“初,東蠻地二千里,勝兵常數(shù)萬,南倚閣羅鳳,西結(jié)吐蕃,狙勢強弱為患,皋能綏服之,故戰(zhàn)有功?!?br>
唐、詔結(jié)盟后,南詔擺脫了吐蕃的壓迫,又得到唐朝的有力支持,“吐蕃苦唐、詔犄角,亦不敢圖南詔”。吐蕃自失巂州,戰(zhàn)略守御被動,深恨南詔“挾唐為輕重”,遂稱南詔為“兩頭蠻”。貞元十年后,唐朝聯(lián)合南詔,發(fā)動了多次進攻吐蕃的戰(zhàn)爭。十五年四月,異牟尋約劍南節(jié)度使韋皋共擊吐蕃,以確保巂州、昆明、弄棟諸城的安全,韋皋因兵糧未集不宜輕動,請俟他年。十二月,吐蕃兵5萬人分路出擊南詔及嶲州,異牟尋與韋皋各發(fā)兵御之,“吐蕃無功而還?!蓖罗瑪?shù)次被唐、詔打敗,韋皋累破吐蕃2萬余眾于黎州、嶲州。吐蕃惱怒,于十六年大肆征兵,筑壘造舟,“欲謀入寇,皋悉挫之;”吐蕃將領(lǐng)兼監(jiān)統(tǒng)曩貢、臘城等九節(jié)度度嬰、籠官馬定德與其大將87人因此率部降唐。吐蕃聞唐兵3萬入南詔,大懼,兵屯納川、故洪、諾濟、臘、聿赍等五城,“欲悉師出西山、劍山,收嶲州以絕南詔。”異牟尋謂皋云:“虜聲取嶲州,實窺云南,請武免督軍進羊苴咩?!痹谔?、詔聯(lián)軍的攻擊下,吐蕃大敗,但仍固守昆明、納川一線。唐、詔合兵破吐蕃于雅州,又圍維州及昆明城。
在幾次戰(zhàn)役中,唐、詔聯(lián)軍克吐蕃7城、5軍鎮(zhèn)、焚堡150座,斬首1萬余級,俘虜6000人。唐朝乃升韋皋檢校司徒兼中書令,賜爵南唐郡王;在戰(zhàn)斗中,南詔多攻吐蕃腹心,俘獲最多,德宗遣中使慰撫之。十八年,吐蕃內(nèi)大相論莽熱率兵10萬赴解維州之圍,為唐軍所敗,吐蕃軍隊死傷過半,韋皋擒論莽熱獻至長安。在貞元十年到元和三年的一段時間,南詔與唐朝合力與吐蕃作戰(zhàn),取得空前戰(zhàn)績,南詔與唐軍曽追擊吐蕃軍隊至大渡河以北。在滇西北一帶,吐蕃則“盛屯昆明、神川、納川自守”。這一時期,南詔與唐朝的交往十分密切,每年遣使入唐貢方物,“天子禮之?!?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35]
五
元和三年(808年),異牟尋卒,子尋閣勸繼立。是年,尋閣勸死,子勸龍晟立。十一年,弄棟節(jié)度王嵯巔殺死勸龍晟,立其弟勸利,實際權(quán)力掌握在王嵯巔手中。[36]
王嵯巔改變尹牟尋親唐的政策,準備進攻唐朝轄地進行掠奪。十五年12月,南詔軍2萬人進入西川節(jié)度轄境,西川節(jié)度使杜元穎虛報南詔“請討吐蕃”。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詔軍突襲唐朝據(jù)有的巂州和戎州,“邊城一無備御”,巂州、戎州被南詔奪取。杜元穎派兵與南詔軍戰(zhàn)于邛州南,唐軍大敗,邛州失陷。十二月,王嵯巔引兵自邛州北上,隨后攻下成都西郭,撤退時大掠子女、百工數(shù)萬人及珍貨而去。四年十月,唐朝以義成節(jié)度使李德裕為西川節(jié)度使。李德裕奏準在大渡河北岸、黎州(今四川漢源)以南建城堡守之,以防南詔軍從清溪關(guān)道(姚州道)入川,“蜀人粗安?!?/font>[37]
王嵯巔雖率軍攻入西川,但未敢撕毀與唐朝的宗藩協(xié)議,撤軍后王嵯巔上表稱:“蠻比修職貢,豈敢犯邊,正以杜元穎不恤軍士,怨苦元穎,競為鄉(xiāng)導(dǎo),祈我此行以誅虐帥。誅之不遂,無以慰蜀士之心,愿陛下誅之?!币院竽显t恢復(fù)向唐朝朝貢。[38]
大中十三年(859年)世隆繼為南詔王,以后大舉攻唐。咸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南詔首次攻下唐安南都護府所在地交州(在今越南河內(nèi));以后又多次進攻廣西和西川。廣明元年(880年),唐廷議南詔求和親事,宰相盧攜、豆盧琢言:“自咸通以來,蠻兩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賦太半不入京師,三使、內(nèi)庫由茲虛竭。戰(zhàn)士死于瘴癘,百姓困為盜賊,致中原榛杞,皆蠻故也?!?/font>[39]
自咸通元年以來,南詔兩次攻陷交州和邕州(今廣西南寧),一次進攻貴州,四度進攻西川,均未見南詔與吐蕃合兵的記載。原因主要是其時吐蕃勢力已衰。據(jù)記載:開成三年(838年),吐蕃彝泰贊普卒,弟達磨立。彝泰多病,委政于大臣,因此僅能自守,“久不為邊患?!边_磨荒淫殘虐,國中朝野不附,于是“災(zāi)異相繼,吐蕃益衰”。[40]
會昌三年(843年),吐蕃王朝分裂為二,無復(fù)統(tǒng)一。次年唐朝“以回鶻衰微,吐蕃內(nèi)亂,議復(fù)河、湟四鎮(zhèn)十八州,”以后唐各地駐將相繼向吐蕃發(fā)動進攻。[41]
在這樣的情況下,吐蕃已無力與南詔合兵進攻唐地。
但就有關(guān)記載觀之,這一時期南詔與吐蕃仍恢復(fù)了臣屬關(guān)系。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詔攻蜀,遣使致書劍南節(jié)度使牛叢,言將借道入唐朝,牛叢回書責之,其中言:“爾祖嘗奴事西蕃,為爾仇家,今顧臣之,何恩仇之戾邪?”[42]可為證。南詔王世隆死后,子隆舜繼立,遣使至邕州向唐朝守將約和,相互間的緊張關(guān)系始有松動,戰(zhàn)爭亦漸止息。唐朝、南詔間相對冷淡而平靜的關(guān)系,一直繼續(xù)到唐朝末年。
注釋:
[1]
(后晉)劉煦等撰:《舊唐書》卷41《地理四》,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下同。
[2]
(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卷199《唐紀十五》貞觀二十二年四月,中華書局1956年點校本。(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兩爨蠻》,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3]
《資治通鑒》卷199《唐紀十五》永徽二年八月。《舊唐書》卷4《高宗紀》。
[4]
《資治通鑒》卷202《唐記十八》永隆元年七月?!缎绿茣肪?16上《吐蕃傳上》。
[5]
《資治通鑒》卷204《唐紀二十》永昌元年五月。 [6]
《舊唐書》卷7《中宗本紀》?!缎绿茣肪?16上《吐蕃傳上》。 [7]
《資治通鑒》卷210《唐紀二十六》景云元年十二月。《新唐書》卷216上《吐蕃傳上》載唐九征率兵擊姚州叛蠻在李知古討姚州蠻之后,不確。今從《資治通鑒》。
[8]
《資治通鑒》卷214《唐紀三十》開元二十六年九月。 [9]
(唐)樊綽撰:《蠻書·附錄》,中國社科出版社1985年校釋本。 [10]
(唐)張九齡撰:《敕劍南節(jié)度王昱書》,載《全唐文》卷286;《敕西南蠻大首領(lǐng)蒙歸義書》,載《全唐文》卷287;(清)董浩等編:《全唐文》,中華書局1982年縮印本。
[11]
《蠻書》卷3《六詔》。《新唐書》卷222中《南蠻傳中·南詔傳》。 [12]
《封蒙歸義云南王制》,載《全唐文》卷24。 [13]
碑文據(jù)自汪寧生著:《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增訂本。 [14]
關(guān)于對南詔坐大后張虔陀做法的評價,詳見拙著:《論南詔與唐朝關(guān)系的性質(zhì)》,載方鐵主編:《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二輯,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 [15]
《資治通鑒》卷216《唐紀三十二》天寶十載四月,十一載六月。 [16]
《南詔德化碑》。 [17]
《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下》。 [18]
《資治通鑒》卷223《唐紀三十九》廣德元年七月,十月,十二月。 [19]
《新唐書》卷215上《突厥傳上》。 [20]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61《地理四·巨津州》,中華書局1976年點校本。 [21]
《資治通鑒》卷226《唐紀四十二》大歷十四年十月?!缎绿茣肪?22上《南蠻傳上·南詔傳》?!杜f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南詔蠻傳》。
[22]
《資治通鑒》卷226《唐紀四十二》大歷十四年九月;卷232《唐紀四十八》貞元三年正月?!杜f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南詔蠻傳》。
[23]
《資治通鑒》卷232《唐紀四十八》貞元三年正月;卷233《唐紀四十九》貞元三年八月。 [24]
《資治通鑒》卷233《唐紀四十九》貞元四年十月。 [25]
《資治通鑒》卷233《唐紀四十九》貞元五年二月,十月;貞元七年二月,五月,十二月;卷234《唐紀五十》貞元八年二月,十一月。
[26]
《資治通鑒》卷234《唐紀五十》貞元九年五月。 [27]
《新唐書》卷222上《南蠻傳上·南詔傳》。 [28]
《資治通鑒》卷234《唐紀五十》貞元十年正月。 [29]
《資治通鑒》卷234《唐紀五十》貞元十年正月;卷235《唐紀五十一》貞元十年六月?!缎绿茣肪?22上《南蠻傳上·南詔傳》?!杜f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南詔蠻傳》。
[30]
《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南詔傳》?!缎U書》卷1《云南界內(nèi)途程》。 [31]
《新唐書》卷222下《南蠻傳下·南詔傳》?!杜f唐書》卷196上《吐蕃傳上》。 [32]
《舊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東女國傳》,卷140《韋皋傳》。 [33]
《新唐書》卷222上《南蠻傳上?南詔傳》?!缎U書》卷4《名類》。 [34]
《蠻書》卷3《六詔》,卷6《云南城鎮(zhèn)》?!顿Y治通鑒》卷235《唐紀五十一》貞元十一年十月。 [35]
《資治通鑒》卷235《唐紀五十一》貞元十一年十月至卷237《唐紀五十三》元和三年十二月?!缎绿茣肪?22上《南蠻傳上?南詔傳》?!杜f唐書》卷140《韋皋傳》。
[36]
《資治通鑒》卷239《唐紀五十五》元和三年二月;元和十五年十二月。 [37]
《資治通鑒》卷244《唐紀六十》太和三年十一月;太和四年十月。 [38]
《資治通鑒》卷244《唐紀六十》太和三年十二月。 [39]
《資治通鑒》卷250《唐紀六十六》咸通元年十二月;卷253《唐紀六十九》廣明元年五月。 [40]
《資治通鑒》卷246《唐紀六十二》開成三年十二月。 [41]
《資治通鑒》卷247《唐紀六十三》會昌四年二月。 [42]
《新唐書》卷222中《南蠻傳中·南詔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