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作者:武 藝 人們都在說,要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墒侵袊鴤鹘y(tǒng)文化是什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家都不知道。而什么飲食文化,煙酒茶文化,繡花鞋文化卻是甚囂塵上,迷惑了人們的心靈。 如果說,古希臘文明更多地考慮的是人與自然秩序的關系,古印度文明更多地考慮的是人與超驗世界的關系,而中華文明則更多地考慮的是人類的群體意識,更多地考慮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生要走什么樣道路的問題。 如果說《周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本書的話,這本書就記錄了周文王對人生道路的思考。“復自道,何其咎?”(《小畜》)恢復我們國家的道路,走我們自己前進的道路,有什么過錯呢?應該是吉祥的。這是周文王被囚禁期間的憤懣心情的發(fā)泄,他想說的是,我之所以擴展、擴大我們小邦周,是因為要抵御來至西北邊陲的戎狄、鬼方等部族的侵略,我想讓我的國家強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這不應該是有錯的。但我如今卻被紂王囚禁,失去了人身自由。我不得不眼望著西郊,望著那西郊上空的密云。我“何其咎”???!《易·復·辭》還說:“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意思是說,其運動的反反復復是有其道路的,它只有七天的往來反復,然后我們就利于有所前往了??梢?,從公元前1050年前,人們就思考著道路的問題了。 原始時代的交通緣起,多數是以人們對于自然資源或貴重物品的開發(fā)、加工、利用和流動互通為其動因,是打破生態(tài)分布系統(tǒng)的初步嘗試,交通的發(fā)展基本處在自然狀態(tài)的聽任自流之中。自夏代以后,這種消極發(fā)展的交通狀況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機。首先,交通的開啟已成為當時整個社會的集體行動?!妒酚?/span>·河渠書》引《夏書》說:“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夏本紀》說:禹“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懶谐塑嚕谐舜?,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guī)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币虼丝梢灾獣?,禹根據山川地理形勢規(guī)度了若干水陸通道,春秋時代人們追憶邈古歷史時,每每提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保ā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阋哉f明,人們對道路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 寬闊而平緩的道路一直通向遠方,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想。人生的旅程是否也能像車路一樣平緩而寬闊呢?治國的道路是否也能像車路一樣平緩而寬闊呢? 流傳于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尚書》、《詩經》,也有許多篇章談到道路問題,例如:《書·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币馑际钦f,如今失去堯帝治理國家的道路,搞亂了堯帝的法則,于是就會招致滅亡。 《詩·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币馑际钦f,計度上天之趨勢,嗚呼美好不停息。嗚呼大大顯光明,文王規(guī)律最美善。憑借王道謹慎我,我憑王道來糾正。迅速順從我文王,子孫后代忠誠守?!毒S天之命》訴說的是遵循天的規(guī)律、天的道路的問題。這是一首在祭祀儀式現場所誦唱的歌,周成王歌頌上天的美好,與殷商朝的“天命觀”并不是一回事,上天的美好,是因為上天讓殘暴的商紂王滅亡了,這就是人類既要順從天道,又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最好例子。因為唯有上天的運行規(guī)律和趨勢,處于美好而不會停止。我們人類處于這種光明境界,難道不會顯現出文王所創(chuàng)的規(guī)律的純潔嗎? 天有天的規(guī)律,人有人的規(guī)律,人的規(guī)律要服從天道的規(guī)律,但人類又不能完全臣服于上天的規(guī)律。人類的規(guī)律、人類的道路,首先要遵循天的規(guī)律、天的道路,然后可根據上天的道路和規(guī)律制定出人的道路。整個人類有一定的道路和規(guī)律,我們每一個人也有各自的道路和規(guī)律,大的規(guī)律我們都知道,那就是“生、老、病、死”。然而小的道路和規(guī)律我們卻掌握不住,因為我們身處人類社會,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他人和社會有關,因此事情的規(guī)律會隨著他人的規(guī)律、社會的規(guī)律、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變化而發(fā)展。 爾后的管子、晏子、老子、文子、關尹子、孔子等,以及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無一不探討道路的問題。尤其是作為周朝圖書館館長的老子,更是以一篇專著《道德經》,專門探討了道路和規(guī)律的問題。“道可道,非常道。”道路是可以叫作道路的,但這不是平常意義上的道路。任何一個東西,任何一個生命,都有道路問題,除了我們能看到和走的道路外,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虧,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長、發(fā)芽、開花、結果,動物的出生、成長、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獨特的道路。大自然由許多小自然構成,諸如人與動物,作物和樹木,山與澤,水與火,風與雷,天與地等,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路,各自遵循自己的道路。普遍性的大道由眾多的小道構成,一切小道都有其自然之道要遵循,從開始到成熟最后到終點。所以,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一切事物的道路,就再也沒有其它意思了。宋朝黃震在《黃代日鈔》卷六十八說:“夫道,即日用常行之理。不謂之理而謂之道者,道者,大路之稱。即其所易見,形其所難見,使知人之未有不由于理,亦猶人之未有不由于路,故謂理為道,而凡粲然天地間,人之所常行者皆道矣。奈何世衰道微,橫議者作,創(chuàng)以恍惚窈冥為道,若以道為別有一物,超出天地之外,使人謝絕生理,離形去智,終其身以求之而終無得焉。吁,可怪也!” 相傳老子看透了當時的形勢,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離開周國西出函關。函關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為留《道德經》五千言,騎牛西去。關令尹喜研讀老子之學,多有心得體會,發(fā)而為文,成《關尹子》一書。然而,兵燹災難,其書佚失。稱之為《文始真經》,乃是道教興起之后的事情,仿佛《莊子》被稱做《南華經》一樣。因為莊子被封做南華真人,所以他的著作也改稱做《南華經》。而關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書也改稱做《文始真經》。所謂“文始”,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文明之始,因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從而開發(fā)智慧,修證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 然后是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zhèn)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鬃拥难孕兴枷胫饕d于《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由于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yè)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zhí)教??鬃哟蚱屏私逃龎艛?,開創(chuàng)了私學先驅??鬃拥茏佣噙_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鬃訉笫烙绊懮钸h,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孔子正因為弄懂了道路問題,所以才說出:“道不同,不相為謀?!?/span> 繼孔子之后是孫子。孫子,公元前535~公元前470年,孫氏,名武,字長卿。漢族人,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出自媯姓或姬姓,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哲學家,今日在山東、江蘇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多謂之兵圣廟。孫武的軍事理論并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例如:孫武主張“慎戰(zhàn)”。在《孫子兵法》中開宗明義便指出:“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慮的”。在《始計》篇中,孫子首倡的是“道路”,他的意思是說,全國人共同走一條道路,那么才有真正取勝的把握。也就是說,國家有了一條發(fā)展道路,那么全國的人就可以并肩行走在這個道路上,如果國家的發(fā)展道路是混亂的,那么全國人民就不會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而走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整個國家的發(fā)展也是混亂不堪的。 然后是曾子。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6年,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有山東平邑縣和山東嘉祥縣兩說,尚無定論)人,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yǎng)。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然后是子思。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子思繼承孔子的思想傳統(tǒng),認為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人的生活應該維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更應加以強調,故寫下了《中庸》。也就是說,走在人生道路上,要保持一種中等的生活狀態(tài)。 然后是墨子。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姓墨,名翟,春秋時期邾國(今山東滕州)人。墨子出身低微,自稱“上無君子之子,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自承是“賤人”,可能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yè)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因而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勞身苦志的作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蹺”。他注重實踐,善于制作,相傳他的木工技藝,與魯班齊名。在學術上,初受孔子影響,“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后逐漸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創(chuàng)建了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成為其時流譽四方、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儒墨兩派互相駁辯,并稱“顯學”,揭開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序幕。墨家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自己使命,并為之孜孜奮斗,游說諸侯,謀求制止戰(zhàn)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 相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游使衛(wèi)”,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屢游楚國,獻書楚惠王,卻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能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他日夜不休,奔走四方,“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說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主”的精神。 《列子》全書,論述的都是道路和規(guī)律,以及探討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怎樣走,做什么的問題。作者探討了每個人的命運、道路和規(guī)律都是不一樣的,所遇到的周圍環(huán)境也不一樣,因此,我們一定要弄懂自己的命運,弄明白自己的環(huán)境形勢,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 《鬼谷子》,都是圍繞著人際關系的溝通與交流所展開的,鬼谷子并沒有大談什么對敵謀略,也沒有大談什么軍事謀略,相反,鬼谷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溝通與交流的問題是最艱難的,人們就是因為不會溝通與交流,才導致人們之間產生許多誤會,矛盾,從而使事情功虧一簣。人與人之間為什么很難溝通與交流?就是人們之間的距離,鬼谷子把它稱之為裂隙縫隙。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并不是指身體的距離,而是指人們之間的階層距離,等級距離,年齡距離,觀念距離,思維方式距離,職業(yè)距離,學識距離,文化距離。怎么樣縮短這些距離,才是鬼谷子所著重的。 孟子認為,只有盡心知命而修養(yǎng)自身后,才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而采取了最佳行為方式,人才會有真正的快樂。不能盡心知命,雖然可以修養(yǎng)自身,但也選擇不到最佳行為方式,而選擇不到最佳行為方式,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不能盡心知命,又不能修養(yǎng)自身,那就更不可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所以,為人處世,首先要盡心知命,然后修養(yǎng)自身,減少欲望,才能獲得終生的快樂。道德教育不能只是傳授一堆抽象的原則,提供幾個完美的人物典范,還要給出一些復雜的處境,讓人們知道怎樣在現實的環(huán)境下明智地行動,把道德原則應用在實踐的需要之中。 莊子則認為,仁愛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人的關鍵是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仁愛的行為方式只是外在的東西,只有堅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如果堅持孝悌仁義、忠信貞謙這八種外在的所謂美德,并不見得會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如果說,《論語》是“人際關系學”,《中庸》是“生活方式學”,《孟子》是“行為學”、“行為心理學”的話,那么《荀子》一書就可以說是“執(zhí)政學”、“領導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 只可惜荀子的著作在經過戰(zhàn)國后期、秦漢戰(zhàn)亂后,尤其是從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所謂的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倫理思想體系后,孔孟思想成了董氏的儒家思想?!盾髯印繁惚欢偈媾懦谕饬?。表面上看,“獨尊儒術”是定孔子思想為至尊,以儒家文化為根本,但實際上,儒家思想已經是名存實亡,它們自身所存在的豐富發(fā)展的可能性和活力也在這一思想文化政策下被扼殺了。儒學的社會功能,教育功能,在被統(tǒng)治者們抬到嚇人的高度后被歪曲成為封建專制政治的工具和武器。雖然董仲舒舉起了儒學的大旗,但卻沒有真正繼承儒家的思想,因而致使儒家思想被束之高閣,埋之深層,兩千多年無法見到天日。董仲舒一生只顧拍漢武帝的馬屁,根本就忽略了人生道路的問題,也從根本上忽視了國家治理的道路的問題。 《韓非子》就是立足于人生道路,專門探討以法治國的問題。韓非子英年早逝,非??上?,如果他再活二三十年,那么,就會成熟更多。所以,我們現在讀到的《韓非子》,盡管有許多可取之處,但卻不是成熟的思想。“義”在春秋時期孔子那里的概念是很明確的,就是最佳行為方式之意,或者是最適宜的行為方式,然而到了韓非子這時,“義”的概念逐漸模糊,雖然韓非子也知道“義”就是最佳行為方式,但韓非子卻沒有吃透“義”字的含意。韓非說徐偃王行仁義而被楚國消滅,實際是徐偃王推行仁愛而沒有選擇最佳行為方式。 鹖冠子以道路為綱,而道路的確立,是以認識世界為基礎的,也就是說,沒有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我們就找不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也走不好我們的人生道路。而認識世界,就必須要有光明,因為黑暗之中,我們什么都看不到,尤其是我們人生的道路。所以,在道路問題上,必須要有路燈或心中的明燈。 《呂氏春秋》是公元前229年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個人應該知道什么?應該懂得什么?應該學習什么?《呂氏春秋》可以說給出了詳細的答案。它探討、論述的這些問題,確實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弄懂的,而只有弄懂了這些問題,一個人的人生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說這本書就是一本人生的必讀之書。由于當時的條件限制,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完全的繼承,但《呂氏春秋》的編纂,仍然不失為一本較好的,值得閱讀的書。 《淮南子》一書的思想內容有些駁雜,但核心的一點,就是它強調時時處處要敬畏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書中反復強調,無論是治國還是養(yǎng)生,都要遵循“道”的要求,按照“天道”行事,不可違逆。這一點全書一以貫之,在諸家之中十分突出,有學者因之將其稱為“新道家”。《淮南子》以“原道”開篇,提出了“循道”“無為”“持后”“貴柔”“守靜”“重生”“養(yǎng)性”等一系列觀點,為全書奠定了基本論調?!痘茨献印分小暗馈钡淖钪匾x,就是指治理天下(書中稱“主術”)、為人處世等所必須遵循的人生道路?!稓镎撚枴酚醒裕?/span>“故圣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猶金石,一調不更;事猶琴瑟,每終改調。”人生道路可以說是《淮南子》的體,而“無為”則是其用。所謂“無為”,是“不先物為”,順應自然之勢,而非無所事事。治理國家,第一要務是順應天道,“無為”而治,尊重民意,因勢利導,拋卻嚴刑峻法,以達到長治久安。為政宜簡,不得多事擾民,“上多故則下多詐,上多事則下多態(tài),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主術訓》)。這是老莊“無為”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是較為可貴且具有恒久價值的思想資源,值得珍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人們?yōu)槭裁匆伎嫉缆返膯栴}?就是因為我們的人生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旅程。人們在人生過程中,不可能象在荒野一樣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必須要有一定的道路,才能走到目的地。而走在人生道路上,卻會遇見許許多多的問題。正因為天地有自己的道路,才化育了萬物,正因為萬物有自己的道路,這個世界才豐富多彩。萬物遵循著天地的道路而走著自己的道路,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這個世界才如此和諧。如果一個生物非要干涉其它生物的道路的話,那么這個世界早就混亂了。 漢朝以后,因漢武帝、董仲舒追求獨裁的遺毒,因連年混戰(zhàn),人們只顧著生存、追求利益而把人生道路這個問題完全忽略了。再加上漢朝皇帝追求天下安定,實施獨裁,人生道路也就脫離了人們的思維。 所以,人們應該意識到,人類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道路,與萬物和諧相處,尊重萬物,尊重別人,各走各的道路,才能使地球環(huán)境恢復常態(tài),從而保住人類的居住環(huán)境,才能保住人們的幸福與快樂。 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相同的,其規(guī)律亦是不一樣的,有的曲折,有的平坦,有的艱難,有的苦難,有的平凡,有的幸福,各不一樣。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或快或慢,或停下來休息,甚至不走了,或者越軌了,或者走上岔路,全在于個人自己。至于道路上出現的絆腳石、大山、河流、溝坎等困難,也是由自己去克服。至于道路上出現的財富、名譽、地位,也要看自己是否會辨別,是否去獲取、去占據。當然,我并不是說有了財富、名譽、地位而棄之如敝屣,或置若罔聞、置之度外,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的人生道路上有了這些,你首先應該利用這些東西來使得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寬闊、更筆直,你就應該善于利用這些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而來幫助自己更好地走人生道路。因此老子用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經》來說明道路和規(guī)律這些道理,一個人如果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獲取了、占據了財富、名譽、地位,就等于背上若干個碩大的包袱,停留在你人生道路上了去花費心思照料這些,,就耽誤在人生道路的中途了,也就等于背上了一個碩大的包袱,那你就永遠走不到人生的目標,也就永遠完不成人生的任務和責任,也就永遠不會懂得人生的快樂的真諦。 因此,所謂的至人、真人、圣人,其實就是專注于治理自己的人,把自己治理好了,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無所謂快樂,無所謂痛苦,無所謂喜悅,無所謂嗔怒,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可以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所討論的,所思考的,無一不是這些問題。 中國夢是我們奮斗目標,中國道路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一條路徑。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實是在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開創(chuàng)出來的。改革30多年來,我們經過不斷總結歷史經驗,艱辛探索,最后走出了這條道路。這條道路確實是給我們國家、給人民、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深刻的歷史性的變化。通過走這條道路,不僅使我們國家快速發(fā)展起來,人民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起來。同時,也使中華民族趕上了世界發(fā)展的潮流。另外也使中華民族為世界的和平發(fā)展作出了自己巨大的貢獻。應該說,這條道路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而且被實踐證明正確的,能夠實現富民強國的正確道路。 武 藝 2020年5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