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寒門,飽嘗世間冷暖的皇帝。在他很小的時候,時常目睹當?shù)毓賳T敲詐百姓,對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深惡痛絕。所以,在朱元璋披上龍袍成了天子后,在官場上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肅清運動”。 起初,有些朝中重臣仗著自己是開國元勛有恃無恐、地方官則抱著山高皇帝遠的僥幸心理,對朱元璋的政策置若罔聞,依舊在暗地里我行我素,氣焰十分囂張。朱元璋見自己的舉措沒起到半點作用,火冒三丈,殺雞儆猴,將為首的一批官員查辦。 隨后,他更是刨根問底揪出一眾黨羽,一時間獄訟大興,數(shù)不清的官員鋃鐺入獄。在這場肅貪運動中,最出名的要數(shù)“空印案”與“郭桓案”,“胡惟庸、藍玉兩獄”。 《朱元璋傳》中說,“空印案”與“郭桓案”一共殺了七、八萬人,《國史概要》也說,“空印案”與“郭桓案”連坐被殺的人數(shù)以萬計。《刑法志》也有對“郭桓案”的記載:“系死者數(shù)萬人”之語。而“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死者且四萬。可以說,這幾起案件的涉案金額巨大,對后世經(jīng)濟的影響十分深遠。 我們先來說說這“空印”案。1385年,朱元璋對戶部侍郎郭桓起了疑心,懷疑他侵吞公糧、徇私舞弊,布政使李彧、按察使趙全德等人均與郭桓有勾結(jié)。 朱元璋下旨徹查郭桓,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后,得出驚人結(jié)果:與郭桓有勾結(jié)的并非區(qū)區(qū)幾人,而是幾乎所有六部大員。這群高官籠絡在一起,與地方官互相勾結(jié),侵吞朝廷下發(fā)的金銀寶鈔。僅朝廷征的糧稅以及魚稅鹽稅,這群官員克扣的贓款折成米糧足有兩千四百萬石。 郭桓作為幕后主使之一,不但進行了長時間的侵吞,手法更是卑劣,在同僚中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朱元璋抑制不住殺意,揮筆寫了一封詔書,不但將罪魁禍首郭桓等六部官員一一治罪,而且與這件事稍有牽涉的官員也未能幸免。 一時間官場無人,幸存的官員人人自危,甚至,為了讓朝廷正常運轉(zhuǎn),朱元璋先是讓罪行稍輕的官員戴罪當官,繼續(xù)履職,等到有合適的繼任者后再將貪官定罪。 郭桓案發(fā)后,朱元璋意識到官場上的貪腐行為已成慣例,并認定“見任有司,皆系不才之徒”,覺得滿朝文武沒有一個好東西。此后,更加鐵血無情的推行他整治貪官污吏的決策。在此之后,朱元璋重新修訂關于經(jīng)濟犯罪的律法,在財務管理上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朱元璋即“議用半印,出納關防”,逐步開始廣泛推行實施半印勘合以防偽,規(guī)范文書管理。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將記載稅款、稅糧的數(shù)字,都必須改成大寫的“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就防止官員在其中動手腳以掩人耳目。在此之前,經(jīng)常有官員篡改數(shù)字,虛報賬目從中截留差價,將“一”加一橫改成“二”的情況都屬尋常,更有甚者,將“三十”多加一撇改為“三千”,其手段更是令人發(fā)指。 朱元璋的措施無疑是有效的,此后,再無官員敢通過修改數(shù)字的方式篡改賬目從中克扣。時至今日,財務在使用阿拉伯數(shù)字記賬的同時,還要用大寫漢字再寫一遍,一是、力求嚴謹方便對照,二是、防止有人篡改賬目。 今天財務領域廣泛應用的大寫數(shù)字,竟是一個沒上過學的朱元璋發(fā)明的。對這個沒受過高等教育的皇帝,在感嘆他的確有兩把刷子的同時也有了幾分敬意。 但是,《劍橋中國明代史》中則對這次事件解釋說:“這是因為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所以,發(fā)運時的數(shù)字肯定跟戶部接收時的數(shù)字是不符合的,但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官吏們并不事先知曉,最終,只有到了戶部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額。所以,官吏們習慣用空印文書在京城就地填寫實際的錢糧數(shù)字?!?/p> 那對這件貪腐案,您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