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作為北方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隨著民族歷史的變遷和與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較為多元的崇拜形式和宗教信仰。其早期宗教信仰為薩滿教,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元、明以后,錫伯族人逐步接受藏傳佛教。清朝入關(guān)后,錫伯族又受到中原漢文化的影響,漢族供奉的娘娘神、關(guān)公、八仙、灶神、門神等,都成為錫伯族信仰神靈的一部分。錫伯族的原始信仰和北方各民族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是“喜利媽媽”的崇拜。 “喜利媽媽”是什么? “喜利媽媽”(sirimama)并非人形神位,而是一條長2丈9尺的麻繩,并拴掛多種象征物?!跋怖麐寢尅笔清a伯族結(jié)繩紀(jì)事的家譜,凝聚著深厚的錫伯族文化傳統(tǒng),其敬祭活動是聯(lián)結(jié)民族精神的紐帶。敬祭“喜利媽媽”,是錫伯族普遍和獨有的民間信仰活動。2011年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平定準(zhǔn)噶爾叛亂后,為抵御沙俄向新疆侵蝕,將生活在東北的一部分錫伯族人調(diào)往新疆,戍守邊境。1764年農(nóng)歷4月18日這一天,在沈陽錫伯家廟舉行完離別儀式后,4000余名錫伯族官兵和他們的家眷便踏上了西遷的征途。這部分錫伯族人也同時將家中的“喜利媽媽”帶到了新疆伊犁。如今,錫伯族的許多古老民俗在其發(fā)源地東北已經(jīng)消失了,但在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仍然可以找到。 歷史溯源 “喜利媽媽”原是錫伯族在古老年代里的一種結(jié)繩記錄方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槎喾N神職功能的保護神?!跋怖麐寢尅睗h譯為“子孫媽媽”,“喜利”是錫伯語,有延續(xù)之意,“媽媽”指娘娘神。 “喜利媽媽”產(chǎn)生于錫伯族的游牧生活,產(chǎn)生于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古代錫伯族人過著部落群體集居的生活,以打獵和捕魚為生。他們沒有文字,記一件事情,就在木頭上刻個符號。錫伯族盛行祖先崇拜,他們?yōu)榱藗髯诮哟?,也把祖先的輩?shù)刻記在木頭上。但是天長日久,記事的木頭慢慢腐爛散失,后輩很難記清自己先祖的名稱、輩數(shù)。 后來,人們在勞動實踐中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在屋子對角拉一條繩子,在繩索上面掛上不同物件來記錄家族里發(fā)生的大事件,這樣一代接一代從不間斷,后輩對自己先祖的情況就一目了然了。、在沒有文字的年代,喜利媽媽帶有結(jié)繩記事的作用,是家族繁衍的標(biāo)記,是錫伯族沒有文字時代的家譜。有文字以后,家譜代替了“喜利媽媽”的作用,“喜利媽媽”的形象則被錫伯族人視為保佑子孫后代的神靈而保存下來。 民間傳說 關(guān)于喜利媽媽的傳說,流傳較廣的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說,在遠古的時候,錫伯部落人出動圍獵,留下老年人和18個孩子。族人把小孩裝在皮口袋里,掛在樹杈上,由一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著。圍獵族人一直不歸,喜利姑娘戰(zhàn)勝各種困難,把孩子們撫養(yǎng)成人,都組成了家庭,保護了錫伯部落人繁衍興旺。天帝也被感動,于是認喜利為女兒并封為“喜利媽媽”,成為錫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先。 而另一個傳說則帶有一些歷史背景。南北朝時期,平定北方有功的平陵侯范明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小家奴拓跋毛腳下生有5顆紅痣,認為他必定是真龍?zhí)熳樱瑳Q定殺死拓跋毛以絕后患。范明友家中的老家奴喜利媽媽得知消息,幫助拓跋毛從范家逃走。后來,拓跋毛率精兵專程來搭救喜利媽媽時才得知,當(dāng)年他逃走后,喜利媽媽因不堪嚴刑拷打已去世。因喜利媽媽死在西北的榆樹下,后來的錫伯族人便把神位設(shè)在了居室西屋西墻西北角。 文化內(nèi)涵 “喜利媽媽”(sirimama)是由“喜仁媽媽”(sirinmama)演變而來。在錫伯語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媽媽”則為奶奶、老嫗。合起來意為“世系奶奶”。喜利媽媽在東北錫伯族中漢譯為“子孫媽媽”,意思是有了女祖宗,子子孫孫才能不斷地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也包含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興旺之意。因而,過年時給“喜利媽媽”貼“福”字,或是貼上“供圣喜生聰明子,奉神永保壽男兒”等對聯(lián)。 象征意義 “喜利媽媽”是一條兩丈多長的絲繩,名曰“索繩”。“索繩”上系有小弓箭、小靴子、小箭袋、小馬桶、小搖車、小扳指、嘎拉哈(豬羊的背式骨)等,每樣?xùn)|西都是錫伯族人生活用品的代表。小弓箭表示男孩,添一男孩,兩個嘎拉哈之間就添一張小弓箭,象征孩子長大成為游獵的勇士和作戰(zhàn)的驍將;生了女孩就拴彩色布條,象征她長大成為縫制衣物及操持家務(wù)的能手;這一輩有幾個女孩,就有幾塊布條;娶了個媳婦就掛個小搖籃;每一代長子出生時,除掛一小弓箭外,再拴一個嘎拉哈,借諧音表示輩數(shù),加一個嘎拉哈,就說明又添了一輩人;小搖車、小靴子等表示子孫滿堂;銅錢喻示生活富裕;木鍬、木叉等喻意農(nóng)業(yè)豐收。這條長繩子上的物件其實就記錄了一個家庭的人丁興旺。 嘎拉哈又稱“背式骨”,借“背”字諧音表示輩數(shù),即添一輩人,加一個嘎拉哈?!跋怖麐寢尅眱啥擞糜苣竟鹘壣?,起始的一端稱為“老頭棍”,末端稱為“分支棍”,二者必須都取自獨根的小榆樹,用來表示“喜利媽媽”就在本姓氏家族里面。 制作要求 “喜利媽媽”的制作很有講究,必須是三代同堂抱了孫子的人才有資格。一個家族的“喜利媽媽”開始可能是一樣,但隨著傳承的輩數(shù)增加,不同后人的“喜利媽媽”就變得不同了,因為家庭成員和發(fā)生的事件會不同。 “喜利媽媽”制作的所有材料都不得自家籌備,一律要到本村人口多、輩數(shù)全的家戶去找,被索要物件的人家也必須是兒女雙全。搓制索繩時,要分別反搓兩股勁兒,左勁四討半,右勁四討半,長度為兩丈九尺長。 立“喜利媽媽”,還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要殺豬宰羊,宴請四方,不論男女老幼,均向“喜利媽媽”叩頭,然后入席就座。祭祀所殺豬除用于供奉外,都用于送給宴請親朋好友,絕不能用來賣錢。 民族習(xí)俗 每逢正月初一,錫伯族家家戶戶都要供奉“喜利媽媽”,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財興旺?!跋怖麐寢尅笔清a伯人求子孫繁衍不斷的象征,又是記載錫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譜?!跋怖麐寢尅钡呐莆灰话阍谔梅康奈鞅苯巧?,其象征儀標(biāo)是一條兩丈多長的絲繩。它是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大掃除后,開始供奉,到農(nóng)歷二月初二,再裝入紙袋,放回原處。 祭祀民俗活動 祭祀民俗活動,主要包括農(nóng)歷臘月十六喜利媽媽生日的慶典、除夕敬祭喜利媽媽和農(nóng)歷二月初二喜利媽媽歸位等儀式。祭祀所殺豬除用于供奉外,都用于送給宴請親朋好友,絕不能用來賣錢。祭祀儀式以家族為單位,長幼有序,其樂融融。 祭拜“喜利媽媽”還有一整套的流程:呈上供品,敬香鳴鞭,族人叩拜。在“喜利媽媽”的生日臘月十六或者過年的時候,由家中男主人從供奉在西屋西北角的毛頭紙袋里,畢恭畢敬地請出“喜利媽媽”,將“她”從屋內(nèi)的西北角掛起,又折返到東南角,用榆木棍掛在兩端的房櫞上。直到農(nóng)歷二月二,再將喜利媽媽攏在一起,放回到紙袋里。 臘月十六這天,是“喜利媽媽”的生日,錫伯族的民眾們?yōu)榱烁兄x“喜利媽媽”一年來的佑護,把“喜利媽媽”請下來,殺太平豬祭祀“喜利媽媽”。年內(nèi)生男孩或女孩要在除夕晚上往索繩上拴弓箭或布條。姑娘出嫁要摘下布條,向婆家要一頭足120斤以上的公豬,叫領(lǐng)牲,然后請家族人來吃祭肉,給婆家人返回一個豬的后肘。若分家,便另立喜利媽媽,立喜利媽媽,要殺豬宰羊,宴請四方,不論男女老幼,均向喜利媽媽叩頭,然后入席就座。 喜利媽媽生日宴,主菜是酸菜豬肉血腸,還有骨頭肉、汆白肉等,非常有特色,主要的菜都是出自祭祀所殺的這頭豬,而且所有的菜都不能用油,烹飪手法上只是烀、燉,絕不能炒、蒸(可以蘸蒜醬、韭菜花),保存了錫伯族先民游牧生活的原生態(tài)特色。 小編感言 “喜利媽媽”不僅是民俗,更是一個族群的文化記憶得以延續(xù)的儀式空間,它是錫伯族人進行族群認同與自我認同的憑借;同時,每一次儀式過程都促進了族群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團結(jié)。其實,每個家族都應(yīng)該有這樣一種物件,記錄每代人的大事件。 每天多了解一點 讓自己不再無知 我們的網(wǎng)站網(wǎng)址:www.sjfsw.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