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押韻是韻腳還是韻部我來回答這個關(guān)于押韻的問題。這簡短的十二個字,包括的內(nèi)容很多,關(guān)鍵是涉及兩個概念,即平水韻的韻部歸類和押韻(也稱韻腳)。 為了簡單明了的說明問題,我們以大家熟悉的七言律詩之典范《登高》來舉例說明。 【七言律詩】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用格律檢測軟件檢測一下,結(jié)果如下: 圖解說明: ① 這是首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② 按照仄起首句押韻的標準; ③ 選擇平水韻; ④ 得出結(jié)論:合律。 延伸: 上圖左邊格式紅色字,就是韻腳;《登高》這首詩使用平水韻的十灰韻部,韻腳正確,押韻合格。 我們用中華新韻韻書檢測看看: 很顯然,按照中華新韻檢測,這首七律是不押韻的,不合格。 為什么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 這是因為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選擇韻書不同,用現(xiàn)代的《中華新韻》要求古人,自然是不合律的。 現(xiàn)在回到開篇提到的概念:一、押韻(韻腳) 在詩詞歌賦中,為了使音調(diào)和諧優(yōu)美,在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我們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就叫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近體詩為了使聲調(diào)和諧、容易記憶,對于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6部平水韻】。 二、平水韻 平水韻,原為金代官方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因韻書刊行于平水(平水是舊平陽府城,今 山西 臨汾市 )故得名。 秦漢之前的詩歌,以口語押韻,用韻很寬,只求近似,后來隨著發(fā)展,應科舉的要求規(guī)范,便有了韻書。最初以隋朝陸法言的《切韻》為193個韻部為標準,唐初許敬宗編修韻書,后孫愐編修《唐韻》,實際上是《切韻》的增修本,共195個韻部。到了北宋,由陳彭年編修的《廣韻》,是在《切韻》的基礎上增加到206韻;南宋金朝,有平水(今山西臨汾)劉淵把眾多韻部分刪歸類合并為107韻,后又經(jīng)平水官員王文郁編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部。這就是平水韻的雛形,元明一直沿用。到了清朝,再次整合《佩文詩韻》、《佩文韻府》、《詩韻合璧》,最終把《平水韻》定格106韻部。 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它適合范圍,主要就是楹聯(lián)和絕句(五絕、七絕)以及律詩(五律、七律的近體詩)。 當然,后來的《中華新韻(十四韻)》和《中華通韻(十六韻)》也是對韻部的規(guī)范,與《平水韻》并行。 三、押韻規(guī)則 古體詩押韻較為寬松,可以換韻,可以押鄰韻。如柳宗元的《江雪》,就是古體詩。而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guī)定,總結(jié)如下: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登高》,首句押韻,后面的都是偶句押韻。 2.押平聲韻 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shù)近體詩(即唐及以后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3.一韻到底 近體詩的押韻,原則上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也叫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shù)很少(稱為窄韻),也不應摻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這種格式叫(孤雁出群格) 4.避忌 ①忌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出現(xiàn),此乃大忌。 ②避免同義字相押 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憂”,“”愁';”芳'、'香';等等。 ③避免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創(chuàng)造性的押韻方式,不是本文討論的問題。) 答案揭曉:如果創(chuàng)作律絕等近體詩,就要正確的選擇韻書,不管是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兩者不能混用,都要嚴格遵守其格律規(guī)范。如果選擇平水韻,那么韻腳必須相同,一韻到底。 在答題的后面,附上本人的一首原創(chuàng)七律《習律周年感懷》,歡迎您關(guān)注@楊業(yè)光2019,也歡迎詩友指正。 《習律周年感懷》 作者/楊業(yè)光 推敲格律正周年,五更縈懷數(shù)杜鵑。 每向青禾索佳句,常將綠蟻入新篇。 筆風不老深耕作,詩酒猶濃細品研。 銀杏葉黃秋景絕,來春繁盛一如前。 |
|
來自: TANG-DE-PING > 《詩詞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