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近代音樂 ![]() 1. 音樂概敘 16世紀晚明時期,西洋音樂通過傳教士傳到中國。在利瑪竇進京呈現(xiàn)給萬歷皇帝的禮品單中,有西琴一張,據(jù)考這是一張古鋼琴。清初,傳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皇帝西方樂理,并著有《律呂纂要》一書。五線譜也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乾隆皇帝的時候,在宮中還組建了一支西洋樂隊,樂器有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樂器、豎笛、木琴、風琴、古琴,演奏時戴西洋假發(fā) 。 19世紀末,中國被迫開放南方沿海,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和樂器,廣東音樂首當其沖,首先吸收西方和聲方法,創(chuàng)造了新樂器揚琴和木琴,發(fā)展了樂隊合奏的音樂,至今廣東音樂仍然有其獨特的魅力,是中西結合比較成功的典范。 民間音樂家為中國樂器的演奏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階段,二胡作曲家劉天華定制二胡把位,改進演奏手法,并創(chuàng)作了十首二胡獨奏曲,如《良宵》、《光明行》、《病中吟》等,演奏家華彥鈞(瞎子阿炳)創(chuàng)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琵琶曲《大浪淘沙》。盡管當時時世動亂,但中國民族音樂不論在獨奏和樂隊合奏方面都有很大的發(fā)展。 1910年代到1920年代的新文化運動期間,很多到海外留學的中國音樂家回國之后,開始演奏歐洲古典音樂,也開始用五線譜紀錄新作品。大城市里組成了新興交響樂團,混合歐洲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在音樂廳和收音機里非常流行。在1930年代的上海達到其鼎盛時期。 雖然使用西方的樂器和音樂手段,但通俗音樂仍然是以中國的方式,即旋律為主,五聲音階為主,才能受到最多人的喜愛。周璇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表演家之一,是當時通俗音樂的代表,其為電影《馬路天使》演唱的主題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一時極為流行,符合當時的民眾的抗日情緒,被稱為“金嗓子”。 ![]() 2. 新民歌
演變而成,反映了這個時代和群眾的社會生活 a. 反映農民群眾首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壓迫的痛苦生活,如何被張家口民歌《種大煙》、山西河曲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 b. 反映官僚買辦壓迫剝削下中國早期工人的苦難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如河北開灤民歌《礦工苦》、遼寧撫順民歌《煤黑子苦》。 ![]() 1. 城市小調: 辛亥革命以來,我國廣大城鄉(xiāng)曾涌現(xiàn)不少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新的城市小調或小調性的填詞歌曲(當時也稱之這些城市小調常被改編成各種集子流傳各地。 其中有痛斥北洋軍閥政府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出賣祖國、對內欺壓善良群眾的罪惡,如《堅持到底》、《苦百姓》等;有抨擊、諷刺軍閥政府大搞所謂“議會民主”的把戲《鬼議員》,揭露當時社會腐敗黑暗、道德墮落的《閻瑞生》、《張考生》等; 還有同情受壓迫、被剝削人民,要求擺脫封建束縛、要求愛情自由的《孟姜女》、《尼姑思凡》等。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不高,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真實地反映部分城市群眾對當時社會生活、政治斗爭的看法,以及各階段社會革命斗爭對他們的影響。 ![]() 4. 說唱音樂 清中葉后,各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說唱音樂大體上都陸續(xù)成熟成型 A. 北京單弦:源自清初滿族子弟用于自編自唱用以自娛的“子弟書”,于1803年即在華廣生編訂的《白雪遺音》中被收錄。至1880年以隨緣樂(原名斯瑞宣)開始組織票房、到處演唱,自此形成獨立曲種走向社會。之后的著名藝人有德壽山、榮劍塵、常滁田等,由于歷史原因,以往常單弦多是滿足子弟,或自彈三弦,或唱著邊唱邊擊八角鼓、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唱本大多故事性很強,唱腔高昂活潑、優(yōu)美爽朗。單弦對北大的曲藝影響深遠,建國后正式定名的北京“曲劇”就是在單弦的基礎上形成的。 D. 河南墜子:20世紀初,在“穎歌柳”或“三弦書”與“道情”河流的基礎上,又吸收河南曲子、大鼓等音調和形式,逐漸形成的著名新曲種“河南墜子”。20年代已廣泛流傳到天津、上海等地,至30年代后又擴展到東北、西北、兩湖、重慶等地,是新生曲種中流傳最廣、最快的一種曲藝形式。 E. 蘇州彈詞:明末清初以形成名藝人輩出的局面,積累了像《白蛇傳》、《玉蜻蜓》、《描金風》、《珍珠塔》等著名的傳統(tǒng)曲目。在乾隆、嘉慶年間,彈詞名藝人陳遇乾曾對上述彈詞劇本進行整理、改編,并且首創(chuàng)了具有個人特色的,偏重蒼勁、渾厚、簡樸的,比較適合于演唱老生的風格流派,即所謂老“陳調”。 ![]() 5. 戲曲音樂 A. 京劇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劇目的選擇上他們不斷加強迎合一般市民所熟悉和喜愛的《三國演義》、《楊家將》、《水滸傳》等歷史劇目,還編演了一些像《打漁殺家》、《宇宙鋒》等具有一定反封建意識的新劇目。這些劇目更接近市民的愛好、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爽朗,也易于為一般民眾所接受。 B. 廣東粵?。禾教靽矞绾蟊唤?/span>1900年得到一定復蘇。為適應廣大市民的口味,突破早期粵劇首梆子、皮簧的影響,大量吸取本地民間音調,并改用當?shù)胤窖缘哪畎祝l(fā)展了許多富于地方特色的新腔。 評劇編演了近百個傳統(tǒng)劇目,如《馬寡婦開店》、《王定寶借當》、《杜十娘》、《珍珠汗衫》《王善安趕船》、《六月雪》、《楊三姐告狀》等,為評劇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C. 越劇改革,邀請話劇工作者參加越劇的編導工作,并對舞臺裝置、化妝、服裝以及音樂等方面進行大膽、全面的改革。通過《香妃》、《紅粉金戈》、《木蘭從軍》等新劇,逐步確立她的獨特流派“袁派”。1945年成立以她為首的“雪聲劇團”,1946年以根據(jù)魯迅小說改編的《祥林嫂》著稱于世. ![]() 6. 獨奏音樂 古琴方面:泛川派張孔山;諸城派王心源、王冷泉、王露;九崴派黃勉之、楊宗稷;廣陵派秦維翰、張子謙;黃景星嶺南派,以及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等; 7. 西洋音樂
![]()
|
|
來自: 鬧市孤猴 > 《起源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