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 駙馬 我國科舉考試制度,自隋朝大業(yè)二年創(chuàng)始,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結(jié)束,歷時一千三百多年。主流朝代產(chǎn)生638個狀元。 但是,在這600多位狀元中,僅出過一位駙馬。是什么原因,讓狀元郎很難一腳倒插皇家大門? ▲科舉考試流程 一般來講,公主到了適婚年齡,如果沒有和親的需求,找老公的海選便開始了。 皇帝就會讓禮部頒發(fā)榜文,上邊寫明了招聘駙馬的標準、時間和報名方式。各朝選拔標準大同小異,基本集中到以下幾項: ▲江南貢院 一是年齡。一般不超過二八年華,古人結(jié)婚確實有點早,放到今天這還正準備高考呢; 二是出身。門當戶對肯定是不可能了,誰還能比得過皇家。但是不能差太多,基本都是官宦家庭,大部分都是高官后代。家里有礦的優(yōu)先; 三是顏值。有趣的心靈要先過好看的皮囊這一關,長得小時候被豬親過一樣,那是不行滴; ▲科舉試卷 四是戶籍。皇家偏愛京都人,如果實在京都賽區(qū)找不到合適的,可以勉強擴大到周邊相鄰各地; 五是心理素質(zhì)。公主大多比較有自己的主見,有一定概率嫌駙馬礙眼。所以,皇家女婿,要能做到招之即來,呼之即去,可鹽可甜,可萌可咸; 六是學識。圣賢書還是要讀的,皇家總不能找?guī)讉€大學渣。 ▲科舉試卷 經(jīng)過層層選拔,入選者還要經(jīng)歷一個特殊的測試,需要測一測武功。準確的說是床榻上的武功。 會有專門的姑娘過來親自出題,來體驗準駙馬爺?shù)奈涔φ惺?,過了這一關才能算做大功告成。 最后選出來的都是那些"兵器"大,"武功"好,三觀正,可賤可萌不粘人,顏值高,脾氣好,可以喂馬可吃草的。 至于說納妾,看你實際地位。皇帝如果是為了拉攏你,那好說;如果為了拉攏你爹,那慎重;如果你是倒插門,一顆腦袋有點少。 ▲定州貢院 再來看看狀元隊伍,學識自不必說了,經(jīng)過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的三折騰還能扛到最后的人,都是變態(tài)級別的學霸,而且身體普遍不差。 但是,年齡卻是主要的問題,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可查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這歲數(shù)普遍都有點大: 唐朝狀元平均29.4歲;宋朝狀元平均29.6歲;元朝狀元平均29.5歲;明朝狀元平均32.3歲;清朝狀元平均31.9歲。 ▲科舉證書 這已經(jīng)都是仲夏與立秋之間的男子了,還有好多考上狀元時,已經(jīng)有妻,有的著急的都有兒子了,顯然不符合駙馬的標準,公主總不能沒事就去當個小。 而真正在年少就高中的狀元郎,哪個不是想大展鴻圖,官居宰相。很少有想當看媳婦臉色的倒插門。 ▲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書法 歷史上做駙馬的狀元僅一位:唐朝的鄭顥。 唐朝的駙馬還可以做官,鄭顥官拜禮部尚書、河南尹,他為官的時候很清正廉明,很有官聲。 不過據(jù)說鄭顥本有心上之人,卻是因為被皇家看中,無奈之下退了婚,娶了公主。 冷翰 出品 謝謝關注?。?/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