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的迅速改善受到患者的重視,是治療選擇的重要因素。WHO《銀屑病全球報告》顯示:94%的銀屑病患者期待皮損快速清除,76%的患者期待瘙癢癥狀減輕[1]。本期就不同生物制劑在中重度銀屑病患者的起效速度,來剖析快速起效對患者的重要意義。 一項關(guān)于美國中重度銀屑病患者的治療期望網(wǎng)絡(luò)調(diào)查顯示,患者期待半個月左右達到50%的皮損清除,1個月達到完全皮損清除[2]。無獨有偶,國內(nèi)的患者也存在同樣的強烈需求,一項北京大學(xué)醫(y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開展的“中國銀屑病疾病負擔和生存質(zhì)量調(diào)研報告”顯示,有超過1/3的患者最大的治療需求是快速修復(fù)皮膚[3]。 最近公布的UNCOVER-3研究亞組分析顯示[4],第2周達到PSAI 50的患者在隨訪的第12周和第60周都獲得了更高的PASI 100應(yīng)答率和更低的停藥率。在近期發(fā)表的依奇珠單抗與古塞奇尤單抗的頭對頭臨床試驗IXORA-R[5]也證明了這一點,研究顯示第2周獲得PASI 75緩解的患者在隨訪的第2周和第12周都獲得了更高的生活質(zhì)量(DLQI評分為0或1分)。 一篇發(fā)表在《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的綜述[6]通過回顧不同生物制劑治療中重度銀屑病的臨床資料來明確哪種生物制劑起效最快,該分析主要基于兩個結(jié)果,分別為25%的患者達到PASI 75的時間和PASI較基線改善50%的時間。 結(jié)果顯示:依奇珠單抗治療組25%患者達到PASI 75只需2.4周,PASI較基線改善50%只需1.9周。 *中位數(shù)時間基于時間點之間的線性插值; **多篇文獻的加權(quán)平均數(shù) 依奇珠單抗組:初始160mg,80mg 每2周一次與每4周給藥一次;司庫奇尤單抗組:300mg 每周給藥一次持續(xù)5周,然后每四周一次;烏司奴單抗低劑量組:45mg第0周和第4周;烏司奴單抗高劑量組:90mg第0周和第4周;依那西普高劑量組:50mg每周二次;依那西普低劑量組:50mg每周一次。 *中位數(shù)時間基于時間點之間的線性插值; **多篇文獻的加權(quán)平均數(shù) 依奇珠單抗組:初始160mg,80mg 每2周一次與每4周給藥一次;司庫奇尤單抗組:300mg 每周給藥一次持續(xù)5周,然后每四周一次;烏司奴單抗低劑量組:45mg第0周和第4周;烏司奴單抗高劑量組:90mg第0周和第4周;依那西普高劑量組:50mg每周二次; 依那西普低劑量組:50mg每周一次。 最近發(fā)表在JEADV雜志上的一篇系統(tǒng)性綜述[7],比較了IL-23抑制劑(古塞奇尤單抗、Tildrakizumab、Risankizumab)與IL-17抑制劑(依奇珠單抗、司庫奇尤單抗、Brodalumab)的起效快慢。結(jié)果同樣證實了,依奇珠單抗起效快速,只需2.2周可使25%患者達到PASI 75,較IL-23抑制劑起效更快。 盡管許多銀屑病患者在治療目標中會優(yōu)先考慮快速改善[例如銀屑病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shù)(PASI)50] 這一目標,但尚不清楚快速改善是否與更好的長期預(yù)后相關(guān)。近日,禮來公司在AAD大會上公布了UNCOVER-3研究亞組中快速療效(第2周PASI 50)與長期臨床結(jié)果之間的關(guān)系。該亞組分析中共納入385例中重度銀屑病患者在完成了12周依奇珠單抗2周一次(IXE Q2W)的誘導(dǎo)治療后,進入到4周一次(IXE Q4W)延長治療階段。 該亞組分析分為第2周PASI 50應(yīng)答的患者和第2周PASI 50無應(yīng)答的患者,評估第12周和第60周的PASI 90/100以及第1年的停藥率。研究顯示:經(jīng)過2周的依奇珠單抗治療后,63%的患者達到了PASI 50。同時,第2周獲得PASI 50的患者相比未獲得PASI 50的患者,在第12周和第60周都顯示了更高的PASI應(yīng)答率。另外,對于第2周獲得PASI 50的快速應(yīng)答患者,其停藥率也更低(8% vs 18%)。 虛線表示雙盲誘導(dǎo)期結(jié)束;灰色陰影區(qū)域表示使用IXE Q4W治療的延長期;IXE Q2W=每2周80mg依奇珠單抗;IXE Q4W=每4周80mg依奇珠單抗;PASI=銀屑病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shù);PASI 50/75/90/100=銀屑病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shù)改善50%/ 90%/100%;a在第2周未達到一次(N=139) ;b在第2周至少達到一次(N=246)。 朱可建教授 參考文獻 [1].WHO. Global report on psoriasis. 2016. [2].Gorelick J, et al.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19;9:785-797. [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8803.shtm. [4].Rosmarin D, et al.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nual Meeting, Denver, Colorado; 13876. [5].Blauvelt A, et al. Br J Dermatol. 2019 Dec 30. [6].Papp KA, et al. J Drugs Dermatol. 2017 Mar 1;17(3):247-250. [7].Egeberg A,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0 Jan;34(1):39-46. PP-IX-CN-05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