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這樣說:江南是“多山多水多奇俊才”,而北方則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水指的是黃河,圣人自然是孔老夫子,而這山當然就是泰山了。泰山又稱岱岳,為五岳之首,自古以來被視為社稷穩(wěn)定、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因為歷代帝王封禪和民眾朝拜,這里又是華夏文化的一個縮影。最直接的一個體現(xiàn)是泰山石刻,時刻的內(nèi)容廣泛,大部分都是歌頌泰山風光的,如“第一山”、“水流云在”等,其中尤以“蟲二”兩字最為奇特。 上世紀70年代,中日恢復邦交,兩國的文化交流使者來到泰山游覽風光,學者們的底蘊都十分深厚,一路上交談暢快,直到走進“蟲二”的石碑前,眾人面面相覷,不知其所以然。百思不得其解時,中方學者想到隨行的郭沫若,郭老沉吟片刻,在“蟲二”兩字上添加了四筆“幾”、“冂”,眾人思索片刻,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古人的文字游戲,添上筆畫后,正是“風月無邊”,而“風”字為古體字。 其實,不僅在泰山,湖南的岳陽樓、河北的嶂石巖以及西湖岸邊,都有“蟲二”的刻字,那么這個“蟲二”是怎么來的呢?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乾隆皇帝的故事。 乾隆乙酉年(1766),風調(diào)雨順,歲稔年豐,乾隆正值五十六歲盛年,于是決定封禪。是年初秋,乾隆來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一天晚上,乾隆帶著幾名大臣欣賞夜色中的泰山。此時正好月上東山,恍如仙境,乾隆見狀不禁感嘆:美景出天然。紀曉嵐風趣地說:良辰美景,皇上應題字。乾隆點頭同意,然而千頭萬緒,無從下筆。紀曉嵐有意提醒:此景無邊風月,風月無邊。乾隆受到啟發(fā),寫下“蟲二”兩個大字。這很奇妙?!跋x二”二字外邊各加兩筆,便成了“風(風)月”二字,故而“蟲二”讀作“風月無邊”,以此來形容一方絕勝。 |
|
來自: 江山攜手 > 《對聯(lián)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