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獼猴被打死之后去了哪里?觀音心知肚明為何不說破? 《西游記》是一本神話小說,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許多理論知識,創(chuàng)造出唐僧和孫悟空等經(jīng)典角色,其中孫悟空半夜三更被菩提老祖教的故事來源于六祖壇經(jīng),六祖惠能也是五祖弘忍晚上三更偷偷傳他佛法和衣缽! 在西游記中有一個細節(jié),孫悟空說過“此間更無六耳”,意思就是這里只有兩個人四個耳朵,沒有第三個人。 六耳獼猴在外形、神通幾乎和孫悟空沒有任何差別,就連朝夕相處的唐僧、八戒和沙和尚都分別不出來,后還是被如來識破,被悟空一棍打死。 想知道六耳獼猴去處,關(guān)鍵要知道他的來處。 一、奇怪的登場,謎一般的操作六耳獼猴登場的時機也十分蹊蹺,孫悟空被唐僧趕跑,忽然就出現(xiàn)了六耳獼猴,他沒有吃唐僧,畢竟當時吃唐僧是標準做法,他也沒有打死老百姓和其他妖怪,他做了一件詭異的事情,居然搶走了行李去拜佛求取真經(jīng)。(謎一般的操作) 接下來就是孫悟空出現(xiàn),發(fā)現(xiàn)了假冒自己的猴子,活脫脫的如同鏡子里面的一樣,包括神通法術(shù)戰(zhàn)斗力。 經(jīng)過一番波折,后來如來識破真假,被孫悟空打死。 不禁要問,六耳獼猴出來鬧了這么一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意義? 沙僧就問了:“師兄,你搶了師傅的官文有什么用?” 六耳獼猴回答:“賢弟,我打唐僧,搶行李,不因為不上西方,也不因我愛居此地。我今熟讀了碟文,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jīng),送上東土,我獨成功,教那南瞻部洲人立我為祖,萬代傳名也。” 你看,六耳獼猴想自己成佛,取代唐僧的位置,還要萬代留名。(追求不同于其他妖怪?。?/p> 但是接下來的操作就嚴重不符合邏輯,他為什么沒有把唐僧等人滅口,似乎是故意在等待孫悟空的出現(xiàn),下一盤更大的棋。(或者說用一些法術(shù),手段控制唐僧等人的人身自由,只要自己事成再放了他們。) 接下來又是神奇的操作。 六耳獼猴搶了唐僧的行李去哪兒了? 他去了花果山,在花果山找了幾個會變化的猴子,分別變成了沙僧、八戒和唐僧,他要自己去西天取經(jīng)! 這里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六耳獼猴搶了唐僧的行李,為什么要跑去花果山? 要知道,花果山可是孫悟空的老巢,孫悟空已經(jīng)被唐僧趕走,很快就會回花果山! 六耳獼猴跑到花果山去,這不是找著跟孫悟空干仗嗎? 這就好比一個小偷,在大街上偷了張三的東西,他不回自己家躲起來,反而跑到張三家里躲起來,這也太不符合正常邏輯了! 而且,孫悟空后來打上了花果山,拉著六耳獼猴去觀音、天庭、地府、如來等處分辨真假,六耳獼猴悍然不懼,你說去哪兒咱們就去哪兒! 儼然一副不怕事大就怕事小的主。(他到底有什么目的?) 明知前方身先死,萬代傳名盡是空。即便這樣,六耳彌猴仍然義無反顧的去了。 兩個孫悟空剛到“大西天靈鷲仙山雷音寶剎之外”,如來就對大眾道:“汝等具是一心,且看二心竟斗而來也。” 書中如來曾道:“周天之內(nèi)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贏鱗毛羽昆。 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p> 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 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 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 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萬物皆明。 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 劇情突然有變,六耳本相敗露,“孫大圣忍不住,掄起鐵棒,劈頭一下打死,至今絕此一種。” 打死六耳,大圣叩頭謝道:“上告如來得知,那師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卻不又勞一番神思!望如來方便,把松箍兒咒念一念,褪下這個金箍,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如來道:“你休亂想,切莫放刁。我教觀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護他去,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p> 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六耳獼猴并沒有按照他原先說的那么做。 六耳獼猴沒有進行一句解釋,說自己已經(jīng)熟讀了碟文,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jīng),送上東土...... 而且孫悟空也是一凡謎之操作。 故此,六耳獼猴出現(xiàn)的詭異,消失的也沒頭沒尾。(這到底是個什么套路?) 二、六耳獼猴到底是誰?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六耳獼猴就是如來親口說的那個“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中的六耳獼猴;另一個就是孫悟空自己的幻影。 如果是罕有的神猴 假如他是如來說的那么神奇的物種,如此的優(yōu)秀,那么問題來了,他在被識破后,為何沒有理論辯解,反而是一句話沒說。 不符合常理,六耳彌猴的目的是取代唐僧團隊,“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jīng),送上東土......” 如此正當?shù)睦碛?,如來可能會考慮一下,因為對如來而言,東土傳經(jīng)才是重中之重,誰來執(zhí)行東土傳經(jīng)并不重要(唐僧之前,已有數(shù)個取經(jīng)人,沙僧脖子上最初的佛珠就是取經(jīng)人的頭蓋骨所制)。 而且多一個有實力的第二團隊,那么東土傳經(jīng)的成功概率會更大,更有保障。 而且,六耳彌猴的本領(lǐng)和“孫大圣無二”,如此優(yōu)秀并且愿意主動取經(jīng)的后備隊員,如來有什么理由拒絕他呢? 這個道理,“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萬物皆明”的六耳獼猴,不會不明白,他一定會開口辯解,只要張嘴,就能活下去,甚至可以去取經(jīng)。為什么不辯解? 解釋不通。前面和悟空爭斗,找菩薩神仙分辨,然后按照諦聽的說法來靈山求佛祖,到此時,六耳一直保持著無比強大的信心和戰(zhàn)斗力。 可是到了如來面前,剛被道破本相便“急縱身,跳起來就走”,心理素質(zhì)差的不堪一擊,不辯解也不用立刻跑啊。 因為這個時候,如來并沒有指出哪只猴子是六耳,哪只是悟空! 本來還要再費一番周折,一跑,立刻露餡了。一只“不入十類”與“靈明石猴”齊名的“六耳獼猴”,不可能如此窩囊,曾經(jīng)無比強大的信心和戰(zhàn)斗力哪去了? 為什么前面信心爆棚,后面瞬間就心理崩潰?也解釋不通。 照妖鏡看的清楚,“乃是兩個孫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發(fā)不差?!笨匆姏],六耳獼猴的重要特征“六耳”并沒有被照出來,而“孫悟空的影子”已經(jīng)影射此怪,是孫悟空變化而來。照妖鏡的存在,同時也斷絕了其他妖怪變化的可能性。 所以這個六耳獼猴不說真的”六耳獼猴“,只是孫悟空自己變的一只猴子。 所謂的真假美猴王,不過是孫悟空斬除心魔的過程。 回到一開始,《西游記》創(chuàng)作來源的一個素材《六祖壇經(jīng)》。 當初神秀一句偈語:“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的這首偈語已經(jīng)到達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覺得還是悟得不徹底,于是針對這首偈語吟出了另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作者就是在詮釋這個偈語。 純手工作答,如果這個的回答對大家有幫助, 歡迎大家點贊、轉(zhuǎn)發(fā)分享和關(guān)注博而化易來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評一轉(zhuǎn)都是對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謝伙伴們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