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明溪,白葉古村。 位于明溪的蓋洋鎮(zhèn)。秀麗的城嵐溪,轉(zhuǎn)彎造就的平地鋪展到月牙形后門山前,靜美的白葉古村,就坐落在這山間小平原。 在白葉古村里,余氏人家聚族而居,五六百人中大多姓余。北宋乾德年間(963~968),余興祖從江西南康遷居寧化柳楊里葉林鄉(xiāng)(明成化七年入歸化,即明溪),后因月亮山下多箬竹,其葉可包粽,俗稱白葉,故名白葉村,迄今已千年。 從縣志看,居住白葉的余氏,長期默默無聞,到了乾隆年間突然發(fā)達,燦爛一時,至今留有奇特的“功名街”。 古彥:“金白葉,銀白嵐,寒塘灣內(nèi)準路行”(本地音)。功名街像黃河有九曲,按北斗設(shè)七星墩,長約千米,原先橫鋪了數(shù)以百計的條石,鑲砌的鵝卵石大小相似,古色古香,靜美非凡。 功名街上,中段空出一處通道,迎面便是余氏祖祠。祠前街邊,曾經(jīng)聳起一座舉人余秦杲的功名牌坊,兩側(cè)圍墻高約一米,用六角的橄欖形青石砌成。當?shù)厝苏f,周朝江山八百年,橄欖青石八百塊,寓意長久。然而舉人牌坊已毀了,只剩橄欖石墻和街邊一字排開的7塊“功名碑”——其實只存七組石旗桿的基座,所幸獲得功名者的名字和年代依稀可見。每塊功名碑由兩片青條石砌成,條石上刻有功名獲得者姓名、及第時間,為舉人4名、進士3名。 白葉村的名人異士,有戶部尚書余靖,御封長者蓮臺公,兵部侍郎余玉飛,明通榜進士余觀漢等歷史人物。 明清時期,這里有“九曲七墩十六級臺階,九十塊方石,八百塊橄欖石”村記記載。據(jù)說當年有一條中間青石板、兩邊鵝卵石鋪成的古街道從村中曲折而過,到處有人至白葉趕集赴會.很是熱鬧.下雨天穿著布鞋從街頭走到街尾都不會濕鞋。 功名街上有兩座余氏祖祠,右為任賢公祠,左為聞遠公祠。任賢公祠由一人多高的磚墻圍護,墻外地面全是石鋪,昔日的顯赫可見一斑。院內(nèi)的地面也由鵝卵石砌成,大小均勻,排列齊整。祠分三進,在院前搭戲臺,墻上留有戲目。最顯眼的是考試捷報,從清朝到民國,顯示著文脈的傳承。 更早建的聞遠公祠的門樓氣勢不凡,飛檐翹角,聳如官帽,青磚為墻,條石為框,門側(cè)墻面圖畫生動。余其明說,這叫八字門樓,主人必須取得功名,當年全村八座八字門樓,有兩座是舉人余觀漢家的。祠堂左右各開小門,門前遺有石旗桿基座,院地全是鵝卵石鋪就,正門前還特意鑲了兩條青石為飾。祠內(nèi)分三個廳,占地約三百平方米。天井的鵝卵石地面青苔泛綠,懸掛的大鼓小鼓安安靜靜,這里是宗族祭祖、議事的場所。但余氏衍生的小房宗祠都兼作書院,許多余家子弟從祠堂起步,走出大山。 白葉余氏排輩為:肇自觀秦、傳之有宋、迭作銘臣、家興猶爾。從縣志看,觀字輩出的舉人、貢生、秀才最多,秦、傳輩次之。這可能與當時的學風有關(guān)。 街道兩旁高大的烽火墻將每三、五戶人家相互隔離,墻與墻之間又相互形成小巷,縱橫交錯,猶如迷宮,一般的陌生人進入小巷,一時半刻是出不來的。這種防火又防盜的烽火墻,歷史以來沒出現(xiàn)過大面積的火災(zāi)和失盜的現(xiàn)象。 而事實上,整個白葉村是按傳統(tǒng)文化元素布局的:沿著月亮山腳,挖了十二口池塘,以收十二個月的“煞氣”,出于閏月考量,附加了一口小池塘,現(xiàn)已全部廢棄,而在當時,直接有利于養(yǎng)殖、觀賞、調(diào)節(jié)氣候。城嵐溪在鄰村曾家埠反轉(zhuǎn)了個大彎,出于某種期望,白葉的余氏先人在村口鋪設(shè)了二十四級臺階,以應(yīng)合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這與功名街的九曲為長、七星為廣的吉祥寓意一樣,無不彰顯這座千年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此美好的古村落,值得在閩期間尋訪一段悠遠時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