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號稱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兩顆明珠。 在唐朝,著名的詩人有杜甫、李白、王勃、王維、白居易、孟浩然等,而在宋朝,著名的詞人有蘇軾、柳永、辛棄疾、李清照等。 這些人的名聲都很大,他們的作品也是家喻戶曉,誰都能背出幾首來。 不外也有一些不如他們著名的詩人,寫出來的作品同樣令人驚艷。 好比,寫出“唐朝第一詩”的人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 又好比,宋朝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詩人李禺,寫出了一首千古奇詩《兩相思》。 之所以被稱為奇詩,原因是這首詩順著讀和倒著讀都可以,但它表達(dá)的意思卻變了個樣,也就是所謂的“回文詩”。 男子通常順著讀,女人卻必須倒著讀。這首詩是一篇七律,順著讀下來,是一首《思妻詩》,全篇內(nèi)容如下: 枯眼望遙山隔水, 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 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 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 夫憶妻兮父憶兒。 順著讀時,這首詩表達(dá)的意思,是說一位丈夫忖量自己的妻子,連帶著他身邊的兒子也忖量母親。 他一雙枯眼癡癡地望著遠(yuǎn)方的山水,酒壺中的酒沒了,也不敢起身去添酒,就怕越喝心里越苦悶;忖量之情太濃重,連一首和韻的詩都不知道怎么寫了。 全篇表達(dá)的情感十分真摯,讓人好像能看到身為丈夫的男子,在長夜漫漫中,伴著一盞孤燈,滿心忖量妻子的場景。 但這并不是全詩最出彩的地方,前面說過,它可以順著讀,也可以倒著讀,把每個字的排列順序換一下,就釀成了《思夫詩》: 兒憶父兮妻憶夫, 寥寂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 久分別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 羽觴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 水隔山遙望眼枯。 倒著讀下來,意思釀成了妻子忖量丈夫,因為丈夫遲遲不能歸來,也沒有寄回什么書信,妻子在家中想,一定是路途遙遠(yuǎn),才阻擋了他歸來的腳步。 雖然詩已經(jīng)吟成,自己卻遲遲下不了筆,酒也不敢喝上一杯,望穿秋水,等得眼睛都干枯了。 其實歷史上的回文詩不少,譬如宋朝的蘇軾、蘇小妹,都曾經(jīng)寫過這種體裁。 回文詩分成通體回文、單句回文、雙句回文、本篇回文、環(huán)復(fù)回文5種類型,我們可以讀一下蘇小妹的“雙句回文”詩: 采蓮人在綠楊津, 在綠楊津一闋新。 一闋新歌聲漱玉, 歌聲漱玉采蓮人。 可以看出,所謂“雙句回文”,是指整篇詩里,下一句為上一句的回讀。 比力之下,李禺這首把“思夫”、“思妻”合二為一、釀成《兩相思》的詩,卻是最難的“通體回文”,整篇詩從最后一個字反過來按順序讀至開頭一個字,釀成另一首新詩。 李禺在歷史上沒多臺甫氣,我們上學(xué)時也從沒學(xué)過他寫的詩,但從這首《兩相思》來看,李禺的心田應(yīng)該是很是細(xì)膩的,只有真正深情的人,才氣寫出這樣深情的詩。 或許李禺生前也履歷過一段優(yōu)美的戀愛,只是不得已離開了,所以有所感悟吧。 HOT 未聲明原創(chuàng)的文章均分享自互聯(lián)網(wǎng),部門文章未能獲悉出處和作者,無法標(biāo)注,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實時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