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近來在讀樊樹志先生的《晚明大變局》,在看到“寧波爭貢”和“嘉靖大倭寇”的關系時,注意到一位很有見解的嘉靖朝官員——鄭曉。 所謂的“寧波爭貢”,是嘉靖二年的一樁公案。兩個敵對的日本大名,為了爭奪與中國朝貢貿(mào)易的資格,在寧波大打出手。這兩伙互相拼殺、追擊的日本人,不僅毀了浙江市舶司的衙門,還一路傷及無辜,在寧波到杭州一帶如入無人之境。明朝軍隊十分狼狽,不僅被被抓了一個“寧波衛(wèi)指揮”,“浙江備倭都指揮”還在追擊中戰(zhàn)死。 寧波爭貢 天朝大國的顏面盡損,嘉靖帝和內(nèi)閣認為“禍起于市舶”,不僅中斷和日本的朝貢,還徹底關閉了浙江市舶司,加強海禁。從此沿海地區(qū)的走私貿(mào)易快速發(fā)展,并在部分中國商人的組織下,雇傭部分日本大名手下的武士,形成了嚴重的“嘉靖大倭寇”。
內(nèi)閣首輔夏言力主關閉市舶司 而鄭曉持有不同的觀點,十分支持海上貿(mào)易,清醒地認識到沿海老百姓對海上貿(mào)易的“剛性需求”??梢娻崟詫γ鞒暮=屯饨挥泻塥毜降难芯亢鸵娊猓挥梢鹞业呐d趣,查了查他的生平事跡。 這一查才發(fā)現(xiàn)他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不僅政績卓著,還編著了不少史學著作,今天就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史學家充實的一生。 鄭曉出身于浙江海鹽的文人家庭 仕途坎坷,不畏強權的剛正者鄭曉出生在浙江海鹽的一個尋常人家,父親鄭儒泰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儒學小吏。明代在縣一級設置“縣儒學”——相當于縣教委,內(nèi)有教諭一人、訓導數(shù)人。也就是說鄭曉父親的職位,還比不上海瑞最初任職的“南平教諭”,充其量是現(xiàn)在中小學校長的地位。 但是浙江從南宋開始就是文人聚居之地,鄭家祖上還是從東京汴梁追隨宋高宗南渡的文臣,所以雖然小門小戶,卻也是耕讀傳家。再加上鄭曉的父親是教育人士,從小給他進行了很好的啟蒙教育。 歷朝歷代流傳下來各種珍貴史料 訓導雖然沒有什么特權,書籍卻是可以弄到很多,經(jīng)史子集一應俱全。鄭曉在他父親的引導下,系統(tǒng)地學習了《漢書》、《三國志》、《五代史》、《通鑒》等等經(jīng)史著作,不僅打下了堅實的史學基礎,更是培養(yǎng)了良好的三觀。 老父親更是教導他要善于用所學的經(jīng)史知識來思考現(xiàn)實問題,借鑒古人的功過得失來針砭時政,已經(jīng)接近“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 良好的教育塑造了一個上品的儒家文官胚子,鄭曉在二十四歲那年取得鄉(xiāng)試第一的好成績,第二年就成為進士。但是再往后一年正是嘉靖三年,出仕不久的鄭曉參與了轟轟烈烈的“大禮議”,在左順門跪諫并遭受了廷杖。 大禮議和左順門事件
所幸他當時還只是兵部職方司的一員正六品主事,并沒有被削官罷職。而借“大禮議”上位的張璁(明世宗賜名孚敬)看中了他的才干,想調(diào)他為翰林院或是御史、給事中,將來可以成為自己在內(nèi)閣中的黨羽。 然而因為“大禮議”的事情,鄭曉與張璁政見不合,多次拒絕了他的拉攏。結(jié)果鄭曉被張璁的黨羽各種誣告、陷害,后來又遭遇家中變故,父母先后亡故,他就借著丁憂的機會隱退鄉(xiāng)里。這一退就是十年賦閑,直到嘉靖十八年張璁病故,鄭曉才重返政壇。 第二次出仕,鄭曉得到了吏部尚書許贊的賞識,在吏部下屬的考功司、文選司、稽勛司、驗封司歷任了員外郎,在嘉靖二十二年升到了文選司郎中的位置。文選司郎中可是個肥缺,在吏部中僅次于兩個侍郎,掌管著天下文官的選拔、升調(diào)。 嚴嵩、嚴世蕃父子
但正直的鄭曉并不適合這個掌管人事的要職,當年十二月,他就因為反對嚴世蕃升任尚寶司少卿,得罪了嚴嵩。這一次直接殃及了整個吏部,尚書許贊罰俸二月,鄭曉被降職三級。不久后鄭曉又被貶到和州任同知,從一個正五品郎中跌到從六品。 南京太平門 從此,鄭曉暫時遠離了京城的紛爭,在南直隸慢慢又得到升遷:正六品南京太仆寺寺丞→正五品南京尚寶司卿→正四品南京太仆寺少卿→正三品南京太常寺卿。品秩一直在升遷,但基本全都是沒有實際事務的虛職。 幾乎是坐了十年冷板凳的鄭曉,在嘉靖三十二年被調(diào)回京城,出任刑部右侍郎。此時倭寇肆虐,調(diào)任刑部右侍郎僅兩個月的鄭曉,又被改為兵部右侍郎,并以右僉都御史、漕運總督、鳳陽巡撫的多重身份趕赴運河抵御倭寇的侵襲。 京劇名段——《打嚴嵩》 但是鄭曉的仕途,最終還是在刑部尚書任上終結(jié)了,這一次還是因為“老冤家”嚴嵩。嚴嵩此時權勢滔天,對他的政敵想方設法治罪并用以重刑,自然遭到了鄭曉的強烈反對。幾番爭斗下,當了兩年刑部尚書的鄭曉徹底卸任,回歸故里修撰史冊去了。 縱觀鄭曉的一生,三上三下,數(shù)次被權臣排擠,可謂是坎坷不平。這主要是因為他為人剛正,絕不與權臣貪官同流合污。否則他完全不用經(jīng)歷三次排擠,只要當年答應張璁的邀請,或者是在第二次出仕時倒向嚴黨,完全有機會入閣拜相。 學以致用,見識高明的實干派兵部的主體結(jié)構(gòu) 鄭曉的起點很高,進士之后直接成了兵部職方司的主事。雖然只是正六品,在北京不算什么大官,但職方司是兵部第一大清吏司,事務龐雜、干系重大。 第二次出仕,鄭曉已經(jīng)進階到了從五品員外郎,并且卻換到了地位更高的吏部,逐步走向了天下文官最關注的“文選司”郎中。 因為這些官職并不高,史籍中無法查到鄭曉在任期間的具體業(yè)績。但是以鄭曉剛正不阿的品性,能退隱后再度出仕,足見他的才能十分杰出,常常能得到賞識。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大部分官員只會空談儒學、不結(jié)合實務,像鄭曉這種學以致用的干練之才,如同鶴立雞群,很容易引起關注。 總督漕運,巡撫鳳陽
鄭曉真正放開手腳大顯身手,是在“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的任上。 這個官職是個組合體,首先來看看漕運總督兼巡撫鳳陽,它是景泰年間開始設立的官職。這個職務的管轄范圍,是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三州,主要職責就是整頓江淮段的漕運。這個官職總共七十一任,按照慣例是以都御史的身份兼任。 嘉靖大倭寇,幾乎肆虐的明朝的完者海岸線 唯獨在嘉靖一朝,有四人以兵部侍郎身份兼任。嘉靖三十年之后,沿海地區(qū)肆虐的倭患已經(jīng)威脅到了明朝的內(nèi)河漕運。為了保護在南北間運輸物資的命脈,朝廷直接派出兵部侍郎到此兼任,整頓運河段的防務。 鄭曉的前任吳鵬,出身工部,擅長整頓漕運,軍事上卻遠不如鄭曉,在任不到一個月就改換了。 鄭曉雖然稱不上軍事家,但是他曾在兵部任職,而且是掌管天下“鎮(zhèn)戍、征討”的職方司。他本人在史學上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軍事智慧。
嘉靖朝的抗倭場景 上任后他很快制定了具體的抗倭方案,向中央申請了經(jīng)費,在江淮一帶修筑堡壘、建造戰(zhàn)船、募集鄉(xiāng)勇,很快就以“堅壁清野”的方式肅清了運河附近的倭寇,有效地保障了漕運。
漕運圖景 史籍中并沒有關于他治理漕運的記載,但是從他本人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對漕運事務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結(jié)合史料,提出開拓西北漕運的方案。如果真的得到實施,恐怕明末就未必會再有李自成了。 但是這些構(gòu)想并沒有得到實施,鄭曉在漕運總督的任上只干了一年多,抗倭的功勞讓他進一步得到重用。時隔十二年,鄭曉再次回到了吏部,出任吏部右侍郎。嘉靖三十五年升到南京吏部尚書,很快又因通曉軍事,被調(diào)任右都御史、協(xié)理軍機大事。 蒙古俺答汗曾因開關互市多次南下入侵
從此鄭曉真正步入了明朝的最高統(tǒng)治層,雖然沒有進內(nèi)閣,卻能夠參與重大國家事務的決策。嘉靖三十七年,鄭曉又改任刑部尚書。當兵部尚書楊博去大同督導軍隊抵御蒙古俺答部時,鄭曉還臨時兼管兵部,在軍事上嘉靖帝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 鄭曉是完全憑著自己的實干一步步走向高位,在每一任職位上都恪盡職守,得到了同僚和上司的認可。而且他博古通今,在見識上也超出大多數(shù)同僚,最終受到嘉靖帝的青睞和器重。 明代文官 經(jīng)歷豐富,博聞強識的史學家鄭曉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一生,既遍歷了中央機構(gòu)中的很多要害部門,也在南京的各種虛職上蹉跎過,豐富的經(jīng)歷讓他積攢了很多執(zhí)政經(jīng)驗,也為他研究史學、修著史籍奠定了基礎。 現(xiàn)在我們就再回過頭來看看鄭曉歷任的官職。 職方司的全部職責 注:有關兵部職方司的詳細職責,可以參考
鄭曉的起點是兵部職方司,這是兵部的核心。 職方司幾乎包攬了戰(zhàn)備、戰(zhàn)時的一切事務,運轉(zhuǎn)著整個大明朝的國防體系。以一個文官群體,監(jiān)管著大明朝武官的所有工作,既保證了軍隊的高效運轉(zhuǎn),也避免了武官們擁兵自重。 鄭曉在兵部的歷練,不僅讓他后來成功地驅(qū)逐倭寇,更有助于他編撰明代制度、軍事相關的史料。 明代沿長城排布的九個邊鎮(zhèn),稱為“九邊”
兵部有大量的國防文獻、資料,鄭曉認真地進行了研究,并在尚書金獻民的指示下編撰了《九邊圖志》。這本《九邊圖志》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很多史籍中都有提到,曾經(jīng)讓很多人爭相傳抄。 而在他的編年體著作《吾學編》中,有《地理述》、《皇明四夷考》、《皇明北虜考》等內(nèi)容,細致地闡明了明朝的國防和外交局勢,也都得益于他在職方司任職期間獲取的很多資料。 明代六朝重臣蹇義曾任吏部尚書
二次出仕,鄭曉開始在吏部輪崗。 明代的六部為兵、刑、工、吏、戶、禮,每一部下屬若干清吏司。其中刑部和戶部比較特殊,按省份劃分為十三清吏司,兵部、工部、吏部、禮部都各有四個清吏司。清吏司的主管是正五品郎中,下設從五品員外郎一名、正六品主事兩名。 明代文官勛級 鄭曉在吏部的起點是稽勛司員外郎,負責給從五品及以上文官授勛。授勛的依據(jù)被稱為“貼黃”,也就是官員們的任職履歷記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干部履歷表”。鄭曉在這里能了解到全大明文官的詳細信息,包括他們的籍貫、出身等等。 明代文官品秩 隨后他又調(diào)任驗封司員外郎,主要管理爵位、世襲官職以及各種賞賜。 嘉靖二十年是他最忙碌的一年,先后任考功司員外郎、文選司員外郎和驗封司郎中??脊λ矩撠?strong>官員的考核,文選司則負責選拔、舉薦、升降、補缺等具體的人事調(diào)動。 此后他又在考功司和文選司任郎中,也就是說鄭曉在三年的時間里遍歷了吏部的所有分支機構(gòu),完全熟知了大明朝的文官人事制度,這些最后都在鄭曉編撰的編年體史書《吾學編》里得到了應用。 南京明孝陵
正直的鄭曉因為人事得罪了嚴嵩,從此開始了十年的閑職生涯,這反倒給鄭曉修著史冊提供了便利。 明代施行兩京制,備都南京基本上成為了失勢官員的“收容所”,同時也為北京儲備高級官員的預備隊。這里雖然復制了完整的中央機構(gòu),但管轄范圍基本只在南直隸,只有南京兵部稍微有些實權。而鄭曉在南京任職的太仆寺寺丞、尚寶司卿、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卿,可以稱得上是連日常事務都沒有的虛職。 他在這里慢慢地恢復了品級,不僅生活上衣食無憂,更是可以獲得南京的珍貴資料,又沒有庶務的干擾,可以安安心心地編著史書。 大明律
嘉靖后期,朝廷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境,急需治理國家的能臣。鄭曉再度被啟用,這次他來到了一個陌生的部門——刑部。只是他剛調(diào)任刑部右侍郎才兩個月,就又改為兵部右侍郎兼漕運總督、鳳陽巡撫,南下去江淮守衛(wèi)大運河。 此后直到嘉靖三十七年,鄭曉才開始正式進入司法系統(tǒng),擔任刑部尚書。作為明代三法司之一, 刑部掌管著全國的刑獄、死刑批復等等職權,涉及到整個國家層面的司法事務。 明代的“六扇門”就是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鄭曉在最后的幾年官場生涯里,致力于清理刑獄案件,修正司法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 無論兵部侍郎、吏部尚書還是刑部尚書,這些位置都已經(jīng)是中央核心層,鄭曉在本部的工作職責以外,也參與軍機大事的決策。這種直接參與國家決策的經(jīng)歷十分重要,讓他對大明朝的時局、內(nèi)政都有更清晰地認知。 結(jié)語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中央十五年。鄭曉和他的經(jīng)歷似乎驚人的相似,二者都是在坎坷的仕途中堅持自己的史學研究,取得了各自的史學成就。 只不過鄭曉的政治生涯更加精彩一些,因為他在思想上比司馬光開明很多,針對晚明的困境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革新舉措——比如解除海禁、開設海路漕運、疏浚西北漕運等等。 這種區(qū)別也體現(xiàn)在二人的史學著作上,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涵蓋了周朝到五代一千多年的歷史,而鄭曉則專注于當朝前期,為當朝實錄提供了很多勘正和補足,在當時更有現(xiàn)實意義。 明末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 鄭曉是晚明賢士的縮影,他們有良好的教育,對社稷和百姓勤勤懇懇,有思想、有擔當、有作為,不盲目參與黨爭。只是政治生態(tài)已經(jīng)惡化,他們的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很多人只能把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上。 所以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奇景——晚明的政治在不斷趨向保守和腐化,晚明文人的思想?yún)s在不斷開放和進步,出現(xiàn)了和西方文藝復興同時期的新思潮,甚至還出現(xiàn)了徐光啟這樣“開眼看世界”的人物。 參考文獻:
|
|
來自: 白衣錢子 > 《明朝[1636——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