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黃類方 一、麻黃類方用于麻黃體質:黑(面黑)、壯、實(壯實),像李逵那樣的面貌。 二、一般要求無汗用麻黃類方,但也不是絕對的,麻黃與石膏結合的麻杏石甘湯可以治療高熱,咳喘,多汗等癥狀;越婢湯治療風水水腫伴有汗出等癥。 三、麻黃類方一般多用于太陽病或是少陰病,有時也運用于其他病中,麻黃可以透太陽表實伏邪或是太少伏邪。 四、運用麻黃一般以生麻黃為主,以陳麻黃最好(顏色暗、淡黃,新麻黃偏鮮綠)。久置麻黃可讓麻黃的頭昏、興奮的副作用減小。中藥“六陳”指陳皮、半夏、枳殼、麻黃、狼毒、吳茱萸這六種藥物陳久放置后使用效果會更好。 五、陳麻黃12克或是15克以上,必須先煎煮五分鐘后倒掉水,留藥渣入藥,即先煮去沫,目的就是減少頭昏等副作用,便于大劑量使用麻黃,新麻黃更要先煮,劑量比陳麻黃藥量小點。 六、麻黃體質:患者體格粗壯,面色黃暗,皮膚粗糙,惡寒喜熱,易于著涼,著涼后多肌肉酸痛,無汗發(fā)熱;易于鼻塞、氣喘;易于浮腫,小便少,口渴而飲水不多。身體沉重,反應不敏感。咽喉多不紅,舌體較胖,苔白較厚,脈浮有力,緊或沉緊。多見于體格壯實的中青年和體力勞動者。呼吸道疾病、骨關節(jié)痛、寒冷、疲勞等常是這種體質患病的主要誘因。麻黃體質是適合較大劑量服用麻黃以及安全使用麻黃及麻黃類方的一種體質類型。代表方為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葛根湯等。此類患者在疾病狀態(tài)中多表現(xiàn)為寒氣郁表,或寒濕滯留經絡之間,或表里俱實。 七、麻黃劑對于表實伏邪很好,哪怕無明顯的外感證(流鼻涕,噴嚏等等),只要表現(xiàn)為無汗的實證狀態(tài)的伏邪,都可運用含有麻黃的方劑。比如面癱,中風,以及頑固的水腫。 八、辨證要點:無汗,脈浮緊,口中和,全身酸痛,發(fā)熱輕惡寒重,或咳嗽,或是四肢疼痛。 1、麻黃湯 一、條文字眼:頭疼發(fā)熱,身疼腰疼,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病在表,脈浮而數(shù)。 二、組成: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去皮尖,非藥用部位)。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三、方解: 麻黃,發(fā)汗解表邪,驅邪外出,利水消腫;桂枝,溫通血脈,助麻黃解表發(fā)汗,同時防止發(fā)汗過多;杏仁宣上焦外來之邪并止咳;炙甘草,溫中顧護脾胃。由甘草麻黃湯的基礎發(fā)展來,在甘草麻黃湯基礎上加桂枝幫助麻黃解表,麻黃桂枝合力宣散解表,麻黃杏仁利水消腫同時止咳平喘。 從藥證理解本方 麻黃桂枝:麻黃開毛竅解表,桂枝協(xié)助麻黃解表; 麻黃甘草:利水發(fā)越水濕,濕因寒而留; 桂枝甘草:協(xié)助麻黃解表,同時可以消除麻黃帶來的心悸等副作用; 麻黃杏仁:止咳平喘。 四、辨證要點: 1、無汗,頭痛,腰痛,身痛;咳喘; 2、麻黃體質一黑,壯,實; 3、脈證一浮,浮數(shù),浮緊。 五、病機辨證: 太陽表實熱證。 六、臨床運用: 1、太陽表實熱證外感:無汗,發(fā)熱或是發(fā)燒同時惡寒,全身疼痛,腰疼,骨節(jié)疼痛,咳喘,脈浮緊,狹義太陽病。 2、麻黃湯運用于鼻衄,汗血同源。太陽表實因為未發(fā)汗,寒邪在血脈中郁閉不得出,汗血同源,汗占據(jù)血的位置,血被迫外出,出現(xiàn)鼻血,只有發(fā)汗了,邪有出路了,邪不在血液中搗亂,血回到血管中去了,自然鼻血止。 3、治療太陽表實無汗而咳喘。 4、遺尿,麻黃湯或含有麻黃類方都可以,麻黃主要起醒腦作用。 5、麻黃湯或是麻黃湯的變方或是合方用于治療水腫,麻黃主要是開太陽表邪,開毛竅而利水,麻黃湯加五苓散治療水腫是常用搭配。李可大師就喜歡把麻黃附子細辛湯和真武湯或四逆湯等合并來治療頑固水腫(廣義太陽病)。 6、麻黃湯或是麻黃湯的變方治療在太陽或少陰之伏邪,透太陽或少陰之表邪外出:麻黃附子細辛湯,續(xù)命湯類方系列等方子治療面癱,中風,口眼?斜等病,廣義太陽病。 7、寒濕失音,聲音嘶啞。 8、以干燥、無汗、惡風、脈浮或陰冷潮濕加重為主的皮膚科疾病,如濕疹、蕁麻疹、凍瘡。 9、痛經。 10、急性結膜炎,眼睛紅腫。 11、癃閉。 12、難產。 13、治療鼻塞。 七、加減以及合方運用: 1、麻黃湯加術:加白術或加苓術附治療痹癥; 2、麻黃湯去桂枝:為三拗湯,平喘止咳。 3、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麻杏石甘湯:太陽陽明內熱證一咳喘,發(fā)熱,汗出。 4、麻黃湯去桂枝加薏仁:麻杏苡甘湯:太陽陽明濕熱證一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下午加重等病證。 5、麻黃湯去杏仁加薏仁,當歸,蒼術,芍藥治療太陽陽明太陰證的疼痛麻木,叫薏仁湯。 6、麻黃湯加石膏,黃芩,芍藥,甘草叫《千金要方》麻黃湯,治療麻黃湯證伴有陽明內熱證的小兒發(fā)燒(大人也可以),實際上就是麻黃湯合并麻杏石甘湯證加黃芩,芍藥。 7、麻黃湯去杏仁加川芎,防己,桑白皮治療太陽陽明濕熱證引起的關節(jié)腫痛浮腫,叫“防己湯”《千金翼方》。 八、麻黃湯合方: 1、麻黃湯加桂枝湯,又稱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輕微外感,發(fā)熱,皮膚病。 2、麻黃湯加五苓散,太陽表實合并太陰水腫病癥。 3、麻黃湯加小柴胡湯治療太陽表實合并少陽證的外感發(fā)熱,這個配伍在發(fā)熱中運用最多;麻黃湯加大柴胡湯實際上就是三陽合病證,三陽合病從三陽解。 4、麻黃湯或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真武湯治療水腫,太陽少陰水腫。 九、類方鑒別: 1、桂枝湯治療太陽表虛證,有汗,怕風,虛弱證;麻黃湯治療太陽表實證,無汗身體疼痛,脈浮緊。 2、桂枝麻黃各半湯,是取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各三分之一的劑量,治療太陽表郁證,太陽表實表虛都有,發(fā)小汗。 3、大青龍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出現(xiàn)嚴重的煩躁,發(fā)竣汗;麻黃湯發(fā)正汗,沒有煩躁。 4、桂枝二麻黃一湯,是桂枝湯癥狀為主,有點輕微麻黃湯證,兩份桂枝湯,一份麻黃湯,發(fā)微汗而已。 5、小青龍湯治療太陽表實伴有太陰水飲病癥,喘,咳。 6、葛根湯治療太陽表實伴有頸項肩背疼痛證。 十、方歌:麻三桂二草一杏。 【臨床驗案】 醫(yī)案一 : 患者50余歲。患外感兩日,發(fā)熱,惡寒,頭疼,遍身骨節(jié)酸痛,無汗,微喘,脈浮數(shù)。予麻黃湯一劑。 處方:麻黃一錢 桂枝二錢 杏仁二錢 炙甘草二錢 囑分作3次溫服,每周兩小時服1次。 時同鄉(xiāng)前輩程先生還健在,見我處方,急來勸阻。他認為老年人氣血較虛,不能用大汗法;且寡婦平日多憂郁,雖受外感,也不應即用麻黃湯單刀直入。我感其情意誠篤,乃詳為解釋云:所言俱對,但此婦素體壯實,平日常親自主持家務,不能與一般老年氣血虛弱之人想提并論。寡婦固須考慮七情憂郁,但當感受外邪時,必須先除其新病?,F(xiàn)病者表現(xiàn)麻黃湯證候十分明顯,病又屬初起,邪純在表,正宜趁此時期一汗而解之,如果因循戀邪,反而貽成后患。此方用麻黃三錢,分作3次服,每次不過一錢,諒不至有過汗之變。程先生聽我解說,亦覺有理,后照所囑服用,僅一劑而愈。 出自俞長榮《傷寒論研究與臨床帶教》。 醫(yī)案二: 汪某以養(yǎng)鴨為業(yè),殘冬寒風凜別,雨雪交加,整日隨鴨群蝶躞奔波,不勝其勞。某晚歸時,感覺不適,飲冷茶一大盅,午夜惡寒發(fā)熱,咳嗽聲嘶,既而語言失音。曾煎服姜湯沖杉木炭末數(shù)盅,聲亦不揚。晨間,其父伴來就診,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襲肺金,閉塞空竅,故咳嗽聲啞。按脈浮緊,舌上無苔,身疼無汗,乃太陽表實證。其聲喑者,非金破不鳴,是金實不鳴也?!端貑?/span>·咳論》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庇帧鹅`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形寒飲冷則傷肺?!庇捎谫\風外襲,玄府阻閉,飲冷固邪,痰滯清道,治節(jié)失職之所致。治宜開毛竅宣肺氣,不必治其喑。表邪解,肺氣和,聲自揚也。疏麻黃湯與之;麻黃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服后,復溫取汗,換衣兩次。翌日外邪解,聲音略揚,咳仍有痰,胸微脹。又于前方去桂枝,減麻黃為4.5克,加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細辛1.5克,以溫肺化痰。續(xù)進2帖,遂不咳,聲音復常。 (趙守真《治驗回憶錄》1962:2—3) 選自鄧文斌《經方方證探微》 |
|
來自: Dwb醫(yī)者仁心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