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亂世情》,一部2009年的電影。英文原名是Australia ,直譯是澳洲。 大約是為了更吸引人,據(jù)說可以和《亂世佳人》(英文原名Gone with the wind 直譯飄)媲美。亂世,總是故事多。 但這部電影真正的主旨,是為了向澳洲“被偷走的一代”道歉。 掠奪建國 14-18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興盛,農(nóng)民的土地被貴族侵占,成為無產(chǎn)者。 公地和荒地,也被以各種名目侵占,農(nóng)奴制轉變?yōu)橘Y本主義。少數(shù)人占領了全部的社會資本。 大航海時代來臨,這種圈地運動,向全世界擴張。 1770年,英國庫克船長,發(fā)現(xiàn)了澳大利亞的東海岸,隨即宣布這片土地屬于英帝國。 1788年1月26日,英國海軍帶著流放犯人,開始侵占澳洲。 他們知道這里有原住民,但是他們選擇無視。 英國宣布:土著非法占有王室土地。 他們把澳洲的土地,“分配”給服刑完畢的流放犯人,然后用槍炮將土著驅趕到內(nèi)陸荒涼地區(qū)。 原住民用自制的武器保護家園,被殘忍屠殺。百年間,75萬原住民只剩7萬。其中塔斯馬尼亞的土著人被滅絕。 混血兒童 英國人掠奪原住民女性,做自己農(nóng)場的仆人。白人男性性侵仆人,生下混血兒。 影片里的男孩“那拉”就是這些混血兒中的一個。 她的母親被認為是“低賤無知的”“不會養(yǎng)育孩子的”,整個原住民都被當做動物。 白人不允許混血兒被原住民撫養(yǎng),要白人“教化”他們。 那拉的母親為了保護他,把他高高舉上水塔,自己卻淹死了。 但是當那拉被帶到白人酒館里時,遭遇的是鄙視和驅趕。 他的外祖父能夠和大自然對話,卻被白人當做妖魔鬼怪。 電影的結尾,那拉跟隨外祖父走進了山谷,去了屬于他們生活的地方。 暴力改造 現(xiàn)實中的那一代,卻是“被偷走的一代”,沒有能回歸到自己的家園。 他們被從自己的家里強行拉走進行同化。 這些兒童的數(shù)量,高達10萬。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 “白人至上主義”。 美國推行“排華法案”。 1901年開始實施“白澳政策”,企圖建設只有白人的、“純潔”的澳大利亞。 成立澳大利亞聯(lián)邦,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范圍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 1910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guī)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 1937年,澳當局又通過一項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 政府認為必要就可以剝奪土著父母的撫養(yǎng)權,將土著兒童帶離其父母。 具體方法包括欺騙,比如,說帶兒童去接種疫苗,結果就一去不復返,還有強行帶走,特別是對新生兒,在母親生下孩子后,還沒來得及看一眼就被帶走。 這些土著兒童,被送到白人家庭或者機構寄養(yǎng),改造。 改造不是溫和的,是“白人至上”的高貴血統(tǒng)對“動物”的暴力改造。 62歲的Archie Roach回憶,3歲時突然來了幾名政府官員告訴母親,要帶Roach去野餐。他的家人沒有能力留住他,他至今還記得母親在身后的哭喊。 他被送到墨爾本一家孤兒院。幾天后,孤兒院的看護告訴Roach,他的父母在一場火災中燒死了。 他們試圖把Roach的卷發(fā)梳直,就像白人一樣。 從那天之后,Roach再也沒見過他的父母。 在很多官方報道中,土著男孩被稱為“囚犯”,頭發(fā)被剃光,身上的財物被沒收,還像囚犯一樣被編上數(shù)字,晚飯后就被鎖在宿舍里,如果逃跑還會單獨關禁閉。 他們不允許說土著語言。 約有1/10的女孩遭受過性虐待。 大部分兒童等到14歲,就被送去從事體力勞動。 為了防止尋親,政府還專門銷毀兒童及其土著父母的信息。 澳大利亞政府希望從根子上徹底隔斷他們與生俱生來的土著文化傳承。 漫漫回家路 極個別的孩子,穿過澳洲的荒原和籬笆,回到了家里。 電影《漫漫回家路》(Rabbit-Proof Fence),基本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 三姐妹被警車從家中抓走,親人癱坐痛苦不止,母親甚至以石頭撞頭懲罰自己的無能為力。 她們被送到改造營由修女改造。 不準說自己的語言,要學習白人的飯前祈禱。 時機合適就被送到寄養(yǎng)家庭為仆,實施全方位的思想和血脈改造。 逃跑的,抓回來就是鞭打。 三姐妹看準時機逃走,再機智躲過追蹤。 但是中間還是有一個妹妹被抓走。 中間得到過好心人的幫助,忍受著饑餓、瀕死、恐懼。 最終,靠著姐妹倆頑強的毅力,回到了家中。 她們是極個別的少數(shù)派。 痛苦的一代 而這10萬兒童的大部分,并沒有被改造成政府想要的樣子。 親人割裂,缺乏關愛。 失去身份認同,被貶低、被打擊、被侮辱。 他們很多沒能完成學業(yè),犯罪、嗑藥,精神狀態(tài)陷入谷底。 他們的犯罪的概率是普通兒童的3倍。 他們不能很好融入白人社會,對土著文化又很淡漠,完全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是誰?” 澳大利亞土著女作家安妮塔·海斯,用一個十歲女孩日記的形式,再現(xiàn)了非主流族群在白人政府下的遭遇。 用純真的語言、稚嫩的表達苦苦追問自己的身份,思念親人朋友。 上世紀90年代,人道主義興起。 1997年時,澳大利亞首次有議員要求當時總理約翰·霍華德道歉,但他卻表示“這是上一代政府的錯”而拒絕道歉。 2008年2月13日,總理陸克文在議會三度正式的向原住民表示歉意。 原住民的人口開始增加,土地、醫(yī)療開始有所保障。 但至今原住民人口的比例,已經(jīng)不及澳洲總人口的1%,白人占92%。和最初的時候,來了個顛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