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傳武術,無論內(nèi)外家,都把開“四大塊”做為基礎訓練的首要任務。所謂“四大塊”,就是我們?nèi)梭w的兩肩和兩胯。而兩肩和兩胯相互比較,開胯又要比開肩,要求的更加細致,在訓練上的禁忌也更多。這是由于“胯”,在人體結構中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 下面,我們就通過古傳太極拳開胯的實操細節(jié),來討論古傳武術的筋骨訓練: 一,開胯先練“筋通”,“筋通”后方可練開胯 古傳太極拳在開胯前,一定要先練“筋通”。未達“筋通”的習練者,不允許練開胯。 “筋通”,是貫穿人體整條大筋“筋勁”的暢通。“筋勁”是練筋得出的“勁”,它不但與肌肉的訓練無關,而且還要盡量減少肌肉的參與***(見后1)。古人認為:“筋”,“勁”同源,單純針對“筋”的訓練,才可以產(chǎn)生出武術特有的勁道——“筋勁”。 而肌肉訓練所產(chǎn)生的是力。力與勁相比,薄而拙,對抗中缺少速度,變化和武術技擊所必須的勁道***(見后2)。 “筋通”了,貫穿這條大筋始末的“整勁”也就出現(xiàn)了。對于沒有武術基礎的成年人來講,只有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練開胯。這就是老拳師常說的:“出整勁,才開胯”。 出整勁后開胯,開胯的疼痛感不強烈,即便是筋僵骨硬的成年人,開胯也可以很順利。 由此可見,古傳太極拳,對開胯尤為謹慎;而開胯方法得當,反而水到渠成。 二,古傳太極拳強調(diào)“筋通”后才開胯,其原理是什么? 首先,“筋通”治療了當下成年人的常見病,“縮筋”***(見后3),使通過胯關節(jié)的整條大筋,變得柔軟且有彈性,并且使大筋所經(jīng)過的所有的筋槽和關節(jié),都漸漸做到了“筋歸槽,骨正位”。對我們成年人來講,這個養(yǎng)生甚至治病的效果,是用其它的治療辦法所難以取代的,這也是古傳武術能成為中國四大國粹的原因之一。***(見后4) 其次,“筋通”后習練開胯,所抻拉的一定是經(jīng)過胯部的整條大筋和筋群。其結果是整條大筋和筋群的氣血流通變得順暢,大筋和筋群也會變得越來越粗壯和具有爆發(fā)力。這就使得我們習練古傳武術的目標之一,“筋勁”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反之,如果我們沒有練到“筋通”就直接開胯,那么,我們在開胯時所抻拉的,一定是胯關節(jié)局部非常短的一段筋。而整條大筋,卻沒有得到抻拉和開發(fā)。 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會使我們在開胯的過程中,疼痛難忍;另一方面,被強行抻拉開的這段非常短的筋,一定會被損傷!這樣一來,“筋出槽,骨錯位”就從此產(chǎn)生了。 “筋出槽,骨錯位”,會傷筋損骨,這是筋骨的病癥。在這種情況下繼續(xù)習練,無論我們再投入多少時間,也很難達到古傳太極拳將會帶給我們的,養(yǎng)生治病和武術技擊的效果。 而“筋通”后開胯,有的拳友甚至連手指和足趾的梢節(jié)的筋都被牽動。這是“筋通”通透的好現(xiàn)象,這也是周身氣血循環(huán)旺盛的表現(xiàn)。有了這種表現(xiàn),才是我們運用古傳太極拳,來進行養(yǎng)生治病,和武術技擊的基礎。 三,沒有練“筋通”,就直接練開胯,實踐證明傷筋損骨 當下很多太極拳習練者,患有膝蓋疼的毛病,有的因此而停止了訓練。更有專業(yè)太極拳運動員,或民間太極拳大師,因為膝蓋損壞而做手術。這種現(xiàn)象,在古傳太極拳的千年傳承中,從來都沒有發(fā)生過。這是當代人未練“筋通”,直接練開胯的結果。 為什么“筋通”這么重要?原因在于,“筋通”后開胯,所開的胯,才能保證“胯正”。而“胯正”才能保證“膝正”,“膝正”了,才能在訓練中,很好的保護膝關節(jié)。 在未“筋通”的情況下強行開胯,所開的胯,一定會“筋出槽,骨錯位”。這樣開出的胯,也一定不正;胯不正,那么,膝也一定不正。而膝又是支撐整個身體重量的薄弱部分,在習練過程中處于半蹲的彎曲狀態(tài)。如此這般長時間習練,怎能不傷膝關節(jié)呢? 而從來沒有做過開胯訓練的拳友,業(yè)余時間練練,或許膝蓋不會出現(xiàn)問題。但一旦訓練時間加大,就會患有膝蓋疼痛。很多人也因此而停止了訓練。 由此可見,古人先練“筋通”,而后在練開胯,是有依據(jù)的。 四,開胯單操設計精細巧妙,體現(xiàn)古人智慧 很多拳友反映,古傳太極拳的開胯單操,并沒有直接抻拉胯關節(jié)處的大筋,它的行氣單操和動作單操都是全身性的??墒?,漸漸的,我們的胯都打開了。包括在青少年時期晨練壓腿,都沒有開胯成功的成年人。 這體現(xiàn)了古傳太極拳開胯單操,在設計上的精細和巧妙。我們通過開胯單操的習練完成“筋通”。“筋通”了,整條大筋貫穿始末,都變得柔軟且粗壯,又同時具有超強的彈性。并且,我們還能感覺到,我們的“筋勁”也明顯地增強了。 落實到單操的實操細節(ji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神龍擺尾,扣足滾胯,折腰,還是吊襠下勢”等,它們所強調(diào)的,都是我們的胯關節(jié),在“橫抽”和“后擠”上的平衡。 單純前屈折腰不難,單純下橫叉也不難,這兩點很多人都能做到。可是,能把折腰和橫叉保持平衡地“開”下去,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但是,這恰恰是古傳太極拳單操,在開胯訓練上重點中的重點。因為胯關節(jié)的“橫抽”和“后擠”,如果達不到平衡,那么,一個人古傳武術的根基也就因此而廢了………。 最后想說句題外話:“人體的骨骼結構,是由大筋和筋群決定的,不是骨骼本身決定的”。 要想改變?nèi)梭w的骨骼結構,來適應武術技擊和養(yǎng)生的需要,我們要研究的是“筋”,不是骨骼本身,要訓練的也是筋??繏煲环趋缊D來研究武術的人,沒有真?zhèn)鳌?/span> 古傳武術單操,是“認識”我們自身“筋”,最好的方法。古傳武術傳承的載體是武術單操,不是表演套路。 ———————- 1.***我們常說的練太極拳要“放松”,實際上指的是肌肉放松。但是,肌肉放松的同時,筋是“撐起”的和“吃勁”的。當代人習練太極拳,在“放松”的問題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現(xiàn)代搏擊,沒有區(qū)分肌肉力和“筋勁”。在“肌肉”和“筋”都同步參與訓練的情況下,現(xiàn)代搏擊是通過專業(yè)的強化訓練,來使“筋勁”從肌肉力中,漸漸分離出來的。 3.***縮筋是當代成年人的常見病,而且越來越年輕化。相當一部分人身體上患有“各種疼”,如背疼,脖子疼,手腕疼,肩膀疼,腰疼,膝蓋疼等,都是由“縮筋”引起的,其中膝蓋疼最為常見。 “縮筋”使成年人患有“筋出槽,骨錯位”的慢性病癥。 4.***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四大國粹之一的武術,指的是古傳武術;這和在影視和綜藝節(jié)目中,所看到的“武術”表演套路,完全是兩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