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成千上萬,若評選最實在漢字,非“果”字莫屬,不然為什么有【果實】這個詞呢?當然,僅僅憑借一個詞,說明不了問題,我們得從“果”字的起源和含義上,“驗明正身”一下。 甲骨文的“果”,像是結滿果實的一棵樹,字形是“木”上有代表“果”的筆畫。到了金文,字形上就把“果”集中到一起了。從篆文開始,代表果實的筆畫就寫成“田”。后面隸書和楷書的字形基本變化不大。 我們知道古人把樹都稱為“木”,植物的果實長在樹上,是古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所以“果”字的形成,其實是為了表達其對生活的重要性,特意造的字。而后面“田”的出現,也是因為田地上種植莊稼,農業(yè)的發(fā)展帶來生活的改善,食物的來源更加穩(wěn)定了,而“果”字的演變,也見證了中國古代農業(yè)的興起和發(fā)達。 民以食為天,“果”對于古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是不是很實在呢?正因為如此,“果”字也引申出更多的含義。 《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一句話:“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意思是說:“到近郊去的人,晚餐前就可以返回,肚子還沒餓,不需要干糧”。后來“果腹”這個詞,就用來形容吃飽肚子;“果然”也是指吃飽的樣子,后來有“確實如此”的含義,吃飽喝足還不實在,難道餓肚子就實在了么?成語【食不果腹】,說的就是吃不飽。 《大學》里講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敖K”和“末”,說的就是結局,結果。做事情沒有結果,那這件事,這個人還靠譜么?還實在么? 《書·周官》中的這句“惟克果斷,乃罔后艱?!?/strong>講的是:“只有做到有決斷、不遲疑,才可以沒有以后的艱難。”說明了做事的態(tài)度,所謂“因果關系”,把“果”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福建龍巖客家家訓之振成樓楹聯家訓·修養(yǎng)篇》,提到清代著名經學家惠士奇的著名對聯:“從來人品恭能壽,自古文章正乃奇”、“言行法則,福果善根”,教育我們要言行一致遵守法度,積德行善,善有善報。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 “果”既是大自然賜予古人實實在在的食物,也通過這種方式,來告誡我們要秉承實實在在的生活態(tài)度。 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上冊的生字里,就有“果”這個字,可惜的是,語文書上面只告訴孩子們關于“果”的表面知識,而這些文化含義卻沒有提及,實在是遺憾。 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長朋友們,能給孩子們講講“果”的故事,讓他們在學習這個字的過程中,也培養(yǎng)【踏實,實在】的性格品質,這是對“果”最好的回報,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當然也要記得,在練字的時候,把“果”寫得更端正規(guī)范一點。 現在“果”字的寫法,看起來是“田在木上”,但實際的筆畫順序,并不是先寫好“田”,再來寫“木”,我們從這個動圖上可以看到,正確的筆畫順序應該如何書寫。 認識“果”,寫好“果”,重視“果”,無論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有這樣的態(tài)度,每個父母,每個孩子,都能夠踏實做事,實在做人,就沒有什么我們做不到的了。 把漢字的故事講給孩子,把書寫的規(guī)范教給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我是習之堂,專注孩子識字寫字,愿與天下父母一路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