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談起語文教育,有一個十分奇怪的事情,想一想就覺得非??尚ΑD蔷褪?,盡管很多人對語文教育議論紛紛,可是,至今卻無人對什么是“語文”作過深究。 孔夫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边@對語文教育改革來說,實在太合適了。 什么是“語文”?這個概念確切的內(nèi)涵與外延究竟是什么?不搞清這一點,語文教育的改革根本就無從談起。 先說一個實例。我曾經(jīng)對一個中學語文教師進修班做過測試,讓他們回答“語”與“文”是指什么?沒有想到,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竟然有九種之多。其統(tǒng)計列表如下:? 序號 觀點 人數(shù) 1 語言+文學 18 2 語言+文字 6 3 語言+文字+文學+文章 3 4 語言+文學+文字 2 5 語言+文章 1 6 語言+文化 1 7 語言+文采 1 8 語言+文學+文法+語言應用 1 9 說話+寫作 3 合計 36這里不去辯論他們觀點的正確與否。只是讓大家看看教語文的老師對“語文”認識的分歧有多大。認識尚且如此相別,那么,他們在實際教學中會教出什么樣的結(jié)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既然對“語文”含義有著這樣不同的理解,那在實際教學的方向、目標上怎么可能會統(tǒng)一呢?這樣的語文教育,其教學效果怎么會高起來呢? 不僅是一般老師,其實在整個語文教育學術(shù)領(lǐng)域也是如此。粗略地將社會上有關(guān)報刊理論文章的觀點加以歸納,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大致有如下六種:1、語言和文學(例如,《北京文學》的編輯們);2、語言和文字(例如,呂叔湘先生這樣用過);3、語言和文章(例如,葉圣陶先生這樣講過);4、語言和文化(例如,高中語文教學大綱);5、言語(例如,一些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者);6、口頭語和書面語(例如,葉圣陶先生的書信)等。那么,哪種解釋最為準確、恰當、合理呢? 如果單從歷史淵源的角度來評判,當然是葉圣陶先生的觀點最為正宗。前些年研究語文的人大多都推崇他的意見?! ?/font> 葉先生在1964年2月1日答滕萬林的信中說: “'語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tǒng)而一之,彼時同仁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故為讀寫之事,而茍忽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自承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意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于'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葉老是新中國語文教育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他的說法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實況。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審全國通用教材時也是這樣解釋的: “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jù)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這套課本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葉先生的這種觀點,今天看來,它只是解放初期的一個“急就章”,并沒有經(jīng)過仔細的研究和慎重的論證。 這有葉圣陶先生1960年1月21日答孫文才的信為證。他說: “問我?guī)讉€問題,我不能做滿意之回答,只能說說個人的想法,供足下參考。 “'語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我個人想法如此。” 葉圣陶先生乃是當時“語文”課程定名的主持人,他還在說什么“自此推想”、“似以”、“個人想法”之語,由此可見,那時的確沒有進行過深刻的研討。否則,他是不會這樣說的。 我以為,“語文”課程的名稱,在解放初期“硝煙未息,萬業(yè)待興”的歷史條件下,倉促擬定。這是無可非議的事情。然而,數(shù)十年過去了,甚至直到目前的這第八次課程改革,也還是糊里糊涂地沿襲使用,至今未作科學的論證、界定。這就情不可恕了。 “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是什么,它究竟應該包括那些內(nèi)容,何則為“語”,何則為“文”?這都是一門課程編制之始即應厘定的事情。怎么能夠幾十年后,至今還沒弄清楚呢?語文教育論爭頻起,名稱含義不清即是一個重要原因?!?/font> 比如,1997年《北京文學》“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的編者按里有一句“作為'文學教育’基礎(chǔ)階段的中小學語文課”,就遭到他人的反駁。反對者說,那樣的批評“說得文不對題”,“犯了以'文學’代替'語文’的錯誤”。因為“'語文教育’確實涵蓋著一定的'文學教育’的成分,但'語文教育’不是'文學教育’,而且主要的不是'文學教育’?!眱H此一例,可見一般。 我舉這個例子,主要不是表示是否贊成“語文教育是文學教育”的觀點,而是用它來說明語文的“定名”,實質(zhì)上涉及到如何為語文教育的目標、任務(wù)定位的問題。 可見,在語文課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時候,首先要為“語文”正名,也就是確定下語文課程的宗旨。這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工作。
序號
觀點
人數(shù)
1
語言+文學
18
2
語言+文字
6
3
語言+文字+文學+文章
4
語言+文學+文字
5
語言+文章
語言+文化
7
語言+文采
8
語言+文學+文法+語言應用
9
說話+寫作
合計
36
來自: 一寸大海 > 《語文教學》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語文”課程究竟教什么?
"語文”課程究竟教什么?因為“‘語文教育’確實涵蓋著一定的‘文學教育’的成分,但‘語文教育’不是‘文學教育’,而且主要的不是‘文學教育’?!眱H此一例,可見一般。我舉這個例子,主要不是...
閑話語文(五)【牛義銘】
閑話語文(五)【牛義銘】閑話語文(五)一些社會群體對語文的認識 前面,我們已經(jīng)回答了兩個語文,在這兒,還是想畫蛇添一下足...
“語文就是語言”――重溫葉圣陶先生關(guān)于“語文”含義的論述
“語文就是語言”――重溫葉圣陶先生關(guān)于“語文”含義的論述。呂叔湘認為:“語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葉圣陶始創(chuàng)“語文”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葉圣陶始創(chuàng)“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葉圣陶始創(chuàng)“語文”但要說清楚“語文”一詞究竟為何意,恐怕就難有一致的答案,至于“語文”從何而來,恐怕除語文教育專家,他人未...
張毅:真“語文”的歷史鏡像與現(xiàn)實困境
未來,“語文”應作為以培養(yǎng)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其旨的一個人文教育領(lǐng)域的名稱而存在,在語文領(lǐng)域應實現(xiàn)內(nèi)部分課教學。1949年以前標題中含“語文”一詞的文章非常多,這些文章主要有五類:一是討論語言文字...
何為教科書編輯大家
朱文叔也不例外。1930年代,朱文叔主持編寫的教科書。出版總署副署長葉圣陶兼任社長和總編輯,朱文叔任社務(wù)委員,后又任副總編輯,協(xié)助...
每日薦書20210216
《開明國語課本》:1932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一部小學用的國語課本,葉圣陶編寫,豐子愷繪畫。這套課本以發(fā)展兒童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
葉圣陶有多牛?課本“語文”兩字出自他手,憑一幅書法抱得美人歸
1915年,葉圣陶告別家人,獨自前往上海找工作?;槎Y當天,高朋滿座,其中有葉圣陶的同學,也有從上海遠道而來的“文學研究會”摯友,他...
淺析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
淺析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一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guān)鍵時期,結(jié)合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加以培養(yǎng),可以使學生在這一階段形成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思維觀念和價值觀念,為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打下堅實...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