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傷寒論》) 【組成】桂枝15g 芍藥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棗12枚 【用法】水煎,溫服。啜熱粥,溫覆以助汗,以微汗為度。 【主治】營衛(wèi)不和,陰陽失調,頭痛項強,發(fā)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脈緩者。
【病機】表虛,營衛(wèi)不和,陰陽失調。 【治法】解肌表、和營衛(wèi)、調陰陽法。 【方義】此方既是解肌之方,也體現和營衛(wèi)、調陰陽法則。方中桂枝辛溫,助心陽、通經絡、解肌以祛在表風邪,使衛(wèi)不強;芍藥苦平,益陰和里,固在里營陰,令營不弱;生姜味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味甘,佐芍藥以和里;甘草合桂枝、生姜辛甘化陽,合芍藥苦甘化陰,且合大棗養(yǎng)胃氣而為發(fā)汗之資,方中有生姜、桂枝等陽藥,亦有芍藥、大棗等陰藥,其意在于剛柔相濟以達調和營衛(wèi)目的。本方為仲景群方之冠,論中所列條文多達22條。其中論述營衛(wèi)不和者有3條,頭痛身疼者有5條,隨證而用本方者有11條,忌用本方者有3條。歷代傷寒注家對于此方均從營衛(wèi)不和解釋方理,謂方中桂枝、生姜功在疏風泄衛(wèi),令衛(wèi)不強;芍藥、大棗功在益陰和營,令營不弱;甘草可助桂枝、生姜泄衛(wèi),芍藥、大棗調營,從而達到調和營衛(wèi)目的,這一解釋,自然屬于正論。然而,此方能治頭身疼痛與項背強痛、四肢拘攣之理,絕非桂枝、生姜疏風泄衛(wèi)就能令其經脈舒緩一端,這一問題從來無人論及,以致此方能治頭身攣急疼痛之理湮沒不彰,不能開拓視野及擴大本方用途。須知方中所用芍藥擅長柔肝解痙,甘草、大棗擅長緩急止痛,對于經脈攣急而呈項背強急、肢體疼痛,投此能呈柔肝緩急之效,這一作用至關重要。不僅如此,五臟經隧攣急證象也可用此三藥達到緩解攣急目的。因為五臟經隧均由肝系筋膜構成,用甘草、大棗緩急正合《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治療原則。仲景使用芍藥、甘草、大棗緩急遍及肢體、五臟,而且并不限于疼痛一證。對于肺系氣道痙攣而呈喘咳,心系脈絡攣急而呈心悸、脈結,腎系尿路攣急而呈小便不利,精隧攣急而呈遺精、夢交,胃腸攣急而呈嘔吐、泄瀉、后重,脈絡攣急而呈腹痛,肝系膽管攣急而呈脅痛,都可用此緩其攣急。再三強調三藥的緩急作用,意在拓展本方的使用范圍。或謂:頭身疼痛既然是因風邪引起筋脈攣急所致,用桂枝疏風泄邪則筋脈自舒,無須喋喋不休。如果讀者仍不同意上述解釋,不妨結合桂枝湯的變化予以印證,就知此一解釋絕非畫蛇添足。觀芍藥甘草湯能治體表經脈攣急,兩腳攣急;桂枝加附子湯治“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新加湯能治“汗后身疼”;桂枝加葛根湯能治“項背強幾幾”;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治汗下以后“頭項強痛”,以上屬體表筋脈攣急。桂枝加桂湯治因寒引起奔豚腹痛,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治表證誤下后引起“腹內時痛”,小建中湯治“腹中急痛”,《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治“虛勞里急”,以上屬于痛證,證明方中所用芍藥、甘草、大棗確能解痙緩急止痛。不僅痛證可用本方加減,凡屬經脈攣急證候也可使用本方化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能治肺系氣管攣急之喘,苓桂甘棗湯能治脾系經脈攣急之“臍下悸”,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能治寒傷肝系之四肢厥冷、脈細欲絕,炙甘草湯能治心系陰陽兩虛之“脈結代,心動悸”,《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能治腎系精隧攣急之“男子遺精,女子夢交”,這些方劑已經把三藥柔肝緩急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由于明了三藥解痙作用能使桂枝湯的變方治療諸多證候的一切機理得以闡明,故于此反復舉證。 【應用】 1.發(fā)熱是衛(wèi)陽強的表現,汗出是營陰弱的表現,故發(fā)熱汗出是營衛(wèi)不和的辨證要點。兼見舌淡,或項強,惡風,即可確定為營衛(wèi)不和,投此可獲良效。 2.本方治風寒客表的表虛證,有發(fā)熱、汗出、惡風、鼻流清涕者,療效甚佳。鼻流清涕,說明是寒。南方氣候炎熱,汗出肌疏,感受風寒,每多此證。 3.病后、產后、營衛(wèi)不和,時而發(fā)熱,時而微寒,脈弱有汗,投此可以獲效。 4.感冒以后眼淚長流,與鼻流清涕同理,皆為風邪傷衛(wèi)、營衛(wèi)不和、水液失調而淚下不止。用此方調和營衛(wèi),營衛(wèi)和則病可愈。 5.婦女經前、經后或經期發(fā)丹,可用本方解肌和營。平時發(fā)丹,審屬表虛,亦可應用。偏寒者加附子;陽氣大虛者與真武湯合用,再加當歸、黃芪、人參。 6.此方用途廣泛,外證投此可以解肌和營衛(wèi),內證投此可以化氣調陰陽。觀仲景用此方加減治療營衛(wèi)、氣血、五臟病變,自知用途并非專屬表證,僅表證多見而已。 7.原著提出以下三種情況不宜使用此方:①“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雹谝延煤埂⑼?、下等法治療,病仍不解者,不宜再用此方。③“若酒客病不可更行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化裁】 1.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傷寒論》)即本方加厚樸、杏仁。治素有喘疾而外感風寒者是兼氣道痙攣衛(wèi)氣阻滯,肺失宜降的加法。 2.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即本方加葛根。治桂枝湯證具,項背強痛顯著者。是用葛根增強芍藥、甘草、大棗緩急解痙的加法。于此可見,古人早已注意到了組織結構的病理改變,只是無人從這方面去理解罷了。 3.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要略》)即本方去大棗,加白術、附子、麻黃、防風、知母。治風寒濕痹,郁而化熱,關節(jié)紅腫疼痛,但仍有風寒濕邪未盡征象者。是氣分濕滯的加法。加白術、附子、麻黃者,祛其濕也;加防風者,解其經脈之攣也;加知母者,清其氣郁所化之熱也。 4.桂枝加黃芪湯(《金匱要略》)即本方加黃芪。治黃汗,腰以上或腋下出汗,汗出沾衣,色如黃柏汗,兩脛冷,身重痛者。汗出如黃柏汁,身重,是濕滯體表與膽液隨汗而出的綜合反映。黃芪既可利尿,又可固表,加入本方,可謂適宜。 5.桂枝蒼辛湯(自制方)即本方加蒼耳子、辛夷花。治桂枝湯證而鼻流清涕更甚者。是偏宣發(fā)衛(wèi)氣的加法。 6.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即本方去甘草,倍生姜,加黃芪。治營衛(wèi)氣血不足,邪入血分而成血痹,肌肉煩痛或痹痛等證。是偏衛(wèi)分的加法。藥理實驗證明黃芪有擴張血管與利尿作用。擴張血管能利血行,所以此方能治血痹。 【歌括】 桂枝湯治太陽風,桂芍生姜草棗同, 自汘惡風項強痛,調和營衛(wèi)法宜從。 |
|
來自: 髙海鈞 > 《求醫(yī)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