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324110 2019年12月21日《牛城晚報》2版
建興郡:曇花一現(xiàn)的南北朝古郡 王輝 南北朝十六國期間曾在威縣設置建興郡,時間很短,歷史記錄也很少,爭議很多。南北朝期間,出現(xiàn)過三個建興郡,分別是:后趙武帝十二年(公元346年)在廣宗城設立的建興郡;西燕國主慕容永(386年——394年在位)分上黨郡設立的建興郡;南朝陳太建十年(公元578年),分丹陽郡設置的建興郡。 ![]() 后趙建國后,以襄國為京都,開始對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權(quán)更新調(diào)置,特別是襄國的近畿之地,更是調(diào)整的重點,廣宗作為襄國的東面門戶,非常重要,石虎當皇帝后,遷都鄴城,將襄國改郡,并在廣宗城新設建興郡,管轄建始、興德五縣。后趙在廣宗城設置新郡并命名為建興,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建興郡的位置特殊,瀕臨清河,附近的河面上有一座大橋,謂之界城橋。控制東面的門戶,為冀州和兗州聯(lián)系的交通要道,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端?jīng)注》卷九記載:“清河又東北徑界城亭東。水上有大梁,謂之界城橋。《英雄記》曰:公孫瓚擊青州黃中賊,大破之,還屯廣宗。袁本初自往征瓚,合戰(zhàn)于界橋南二十里,紹將麴義破瓚于界城橋,斬瓚。冀州刺史嚴綱又破瓚殿兵于橋上,即此梁也。世謂之鬲城橋,蓋傳呼失實矣?!倍墙ㄅd是西晉孝愍帝司馬鄴的年號(公元313年—公元317年),在建興初年,后趙明帝石勒在廣宗打了兩個大仗:一是公元313年石勒攻乞活帥李惲(注一)于上白(注二),斬之;二是公元313年,幽州都督王浚,派其將田徽為兗州(注三)刺史保定陵(注四)時,石勒據(jù)襄國,遣孔萇擊殺之。經(jīng)過這兩次戰(zhàn)役,襄國以東的郡縣基本被后趙控制,來自東面威脅被解除,同時為后趙東進掃清了障礙。33年后,石虎在廣宗設郡命名建興,一方面是紀念其兄石勒建興初年在廣宗這兩次重要戰(zhàn)役,另一方面把一個小地方以皇帝的年號命名,也算是對晉朝皇帝的一種蔑視吧。 《水經(jīng)注》云:“建興郡治廣宗,置建始、興德五縣焉?!?,建興郡管轄建始、興德等五縣,另外三個縣沒有交代,所以后人猜想很多,一直以來也沒有明確的說法,按照《水經(jīng)注》的記錄,后趙在廣宗附近新建了4個縣,分別是建始、興德、臨清、水東。 建始縣城在威縣七級鎮(zhèn)的古城村,興德縣在威縣第什營鄉(xiāng)的古城村。楊守敬、熊會貞的《水經(jīng)注疏》卷五:“會貞按:《地形志》,廣宗有建德城,或謂建德即興德之訛?!兑唤y(tǒng)志》云今威縣東北有北古城村,蓋即建始城,又有南古城村,蓋即興德等縣。” 趙置水東縣于信城亭,水東縣位于現(xiàn)在清河縣冢子村西北五十里的地方,《水經(jīng)注》卷九記載:“清河又東北經(jīng)信鄉(xiāng)西?!兜乩盹L俗記》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鄉(xiāng),故縣也。清河又北徑信成縣故城西。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縣也。趙置水東縣于此城,故亦曰水東城。”甘陵是清河王、孝德皇后之墓,漢安帝的父親是清河王劉慶,去世后葬在此,甘陵在清河縣南的冢子村西,葛仙莊南偏東10.8公里處。水東縣建縣的位置是西漢設置的信城縣,屬清河郡管轄,東漢時撤銷信城縣,設置清河縣,《元和郡縣圖志》說清河縣本漢信城縣地。 趙置臨清縣于水東,臨清縣位于臨西縣倉上村。《水經(jīng)注疏》卷九:“會貞按:《地形志》有臨清縣,太和二十一年置,屬陽平郡。蓋因趙石之舊。葉圭綬云,石趙縣在今臨清州西三十五里今倉集?!?/span> 《水經(jīng)注》記錄新建四縣的同時,并沒有明確記載廢掉了廣宗縣,以上四縣加上廣宗縣,正好五縣。 關于建興郡治的位置,1998年出版的《威縣志》認為建興郡治設在縣城東北27.5公里的章華堡村。這種說法來源自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乾隆府廳州縣圖志》,其云:“石趙建興故城在縣東北。宋朝時,村周圍有土城墻,四門有吊橋,村周圍有72眼井,村內(nèi)有幾座小樓?!卑颜氯A堡認定為建興郡治,既沒有文獻的記載,也沒有考古的佐證,完全是根據(jù)章華堡當?shù)氐膫髡f所做的猜測,《乾隆府廳州縣圖志》成書以前沒有任何記載說到章華堡是曾經(jīng)的建興郡治。其實,《水經(jīng)注》早把這件事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趙立建興郡于廣宗城內(nèi),而當時的廣宗城在今威縣縣城正東的方家營村,也就是說建興郡的郡治在方家營村。 建興郡存在的具體時間,歷史的記錄并不明確,《魏書·地形志》有兩處關于廣宗記載,其一:“廣宗后漢屬廣平,晉屬安平。中興中,立南、北廣宗,尋罷,后屬?!逼涠骸氨蔽禾褪荒辏?87年)立廣宗郡。”這兩處都沒有提到建興郡。但是,《魏書·地形志》卻記載了慕容永“分上黨置建興郡,此建興郡為今晉城市之雛形,統(tǒng)長子等縣。”從常理來講,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建興郡,位于廣宗的建興郡可能已經(jīng)廢止了,并被分為南北兩個廣宗,此時距后趙武帝石虎設置建興郡僅僅過去40年,到了140年后北魏太和十年設立廣宗郡的時候,可以確定建興郡真的不存在了。它歷史短暫,默默無聞,永遠淹沒在歷史里,感謝酈道元和他的《水經(jīng)注》,讓我們還能透過歷史的迷霧,感知它的存在。 注一:乞活軍,五胡十六國時期活躍于黃河南北的漢族武裝流民集團。西晉末年,并州(今山西省一帶)匈奴人羯人起兵叛亂,大肆屠殺搶掠,并州大饑,光熙元年(306),并州百姓及士兵官吏兩萬余戶在刺史司馬騰率領下逃難求食,就谷冀州,后形成號為“乞活”的難民集團。乞活,顧名思義,亂世中乞求活命自保也。 注二:上白城是一座古代軍事城邑,《晉書·石勒載記》中記載的“石勒攻乞活李惲于上白”即此。故址在今天威縣城南古城村。上白城始建年代較為久遠,可追述到春秋時期,當時名叫新筑城。《河北省志·建置志》中記載:新筑,今威縣南,是齊國所轄城邑之一。因縣南一隅地域狹小,除古城外再無其它帶城的地名,這里很可能就是齊國的新筑城了。在以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這里稱作上白城。民國十八年《威縣志》記載:古城當為上白城故址。關于“上白”一名的來歷,很可能是因為這一帶自古以來地勢低洼、土地鹽堿,(《風俗通義》中也說這一帶“其地斥鹵”)以“上白”為名很可能就是這個緣故。 注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后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 注四:漢元始二年,代孝王玄孫之子劉如意被封為廣宗王,死后葬于大高廟村,其墓名定陵,后來廣宗王劉勝葬于小高廟村,統(tǒng)稱定陵,或廣宗王墓。 來源:牛城晚報 原標題:《建興郡:曇花一現(xiàn)的南北朝古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