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漢朝,廬山已有茶樹種植,初由鳥雀銜種而來,傳播于巖隙石罅。后由僧人栽植,馴化為家生茶。《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當時廬山梵宮寺院多至300余座,各寺散立于白云深處,劈巖削谷,栽種茶樹,制茶饋贈香客,譽為禪心凈士茶。 廬山,是云的故鄉(xiāng),產(chǎn)茶在云霧蒸蔚之間,故名「廬山云霧」。 長日云霧滋潤,促使芽葉中芳香油積聚,芽頭肥嫩多汁,成茶條索精壯,香凜持久,與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等并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而廬山云霧,又以五老峰與漢陽峰產(chǎn)茶最佳,峽谷深幽,云海茫茫,年霧日195天之多,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 桃花源位于漢陽峰南麓,相傳是陶淵明《桃花源記》出處。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南山,便是漢陽峰南。 漢陽峰絕壁之上有一流泉,懸瀑百丈,如銀河倒泄,名谷簾泉,茶圣陸羽編撰《茶經(jīng)》遍尋天下名泉試茶,評此泉為天下第一泉。“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狀,與井泉絕殊”。 此泉所經(jīng)山谷,遍布野茶園,野生野長千百年。 時代變遷,由寺院禪茶,宮廷貢茶,又落為山野之茶。 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一方人。年年春,村鄰少壯者皆打綁腿,腰勒繩索,攀危崖,冒飛泉,競采野茶。采集者衣撕手破,產(chǎn)量雖少,但售價可觀,家小皆賴以為生。 今年疫情之故,貴客不再涉足山中購買野茶,導致村鄰手中囤積。春茶賣的是鮮貨,滯銷之下,價錢日貶。 因尋泉釀酒,我來到桃花源山中已經(jīng)四年,與本地村民關系并不融洽。山間相逢,互不招呼,偏頭各向一方。據(jù)傳,此地村民評價我:“那個女的古怪得很”。 但今年不同往年,民生多艱辛,且共生于一方水土,遂撰文拍照幫村鄰賣些茶葉,貼補生計,望他們生活略過得去一點。 昨夜與饒寬先生商議,我在此地釀酒,他在此地辦水坊,皆因「天下第一泉」結緣,在此地生活數(shù)年。幫村鄰賣茶,請他也出手,每兩罐茶贈送一箱「天下第一泉」,相攜以微薄之力回報這方水土。 龍井茶配虎跑泉滋味最佳,而「廬山云霧」絕配「天下第一泉」,最為茶香郁郁,蓋因同處一座山,水脈相連的緣故。 茶遠離故土,仍在故鄉(xiāng)的泉水中醒來,如同回到云霧繚繞的山間。 霧之風景「隱士」 廬山云霧明前綠茶 關于野茶,在網(wǎng)上找了些資料,摘錄于此。 茶圣陸羽曾在《茶經(jīng)》中記載野生茶:“野者上,園者次之。” 野生茶指野外自然生長的茶樹,與茶園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現(xiàn)代茶園是指科學種植管理,施肥打藥驅蟲害,提高產(chǎn)量,條壟清晰整潔,賣相干凈美觀。 根據(jù)茶樹生長方式,野生茶分為自然型野生茶和栽培型野生茶。 自然型野生茶:即在深山野林里自然生長出來的茶樹,混長于山野林間,分布零散,各有特色,較為罕見,如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這樣的茶樹,一般是因林間活動的野生動物,如松鼠、鳥類等覓食時,將茶樹上成熟的種子帶入深林中,受雨水的滋潤,陽光的照撫,萌芽、扎根、生長而成的。但這樣的茶樹因為脫離種群,在混生環(huán)境中受周圍植被以及土壤的影響比較容易變異,有的甚至含有毒素,不可食用。 栽培型野生茶:是指前期人工育苗種植或者人工移栽種植形成,后期因無人管理,進入自然生長狀態(tài),經(jīng)過幾十年甚至更久時間的自然生長后,又被人類重復開發(fā)利用的茶樹,這樣的茶樹較為聚集,屬栽培型野生茶樹,現(xiàn)存的數(shù)量也很少。 過去,「廬山云霧茶」栽培多賴寺廟僧人,后因時代變遷,寺廟一度凋零,茶園無人管理,淪為野茶山。桃花源山間茶樹即為此類,野生野長,不單屬誰家所有,無人管理,也無化肥農(nóng)藥。故而,茶葉上有蟲洞亦屬正常品相。 野生茶品貌異于市井,本遺世孤立于山野,任寒暑風雷病蟲摧折,受星月甘露存活,再歷火粹煉回到人間。 為桃花源山茶取名「隱士」,因其品高,卻藏于深山少人知曉。廬山云霧作為中國傳統(tǒng)十大名茶,始于漢代,宋時列為貢茶,曾冠絕天下,而今人只知龍井碧螺春。可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