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常在郁郁不得志時,往往會選擇隱逸在酒中,寄情于酒,陶淵明便是如此。他愛琴、愛酒、愛詩書等等,一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他將自己的魂魄從官場上招回來,心接萬古,在酒中寄托了一段清醒閑適。
王弘是東晉、劉宋之交的大臣,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開國功臣王導(dǎo)。王弘想給陶淵明送酒,以便結(jié)識他,但考慮到自己身居刺史職位,擔(dān)心陶淵明不愿接受。同樣也是文人雅士,并且身居高位,想要禮贈一介布衣,心中卻猶豫著抱有愧意,這可謂是真尊重。想送又不能直接送,該怎么辦呢?王弘找來一位二人都相識的朋友龐通之,精心安排他在陶淵明必經(jīng)之路的亭子里擺了一桌酒席。陶淵明路過,龐通之迎上他說,這么巧遇上了,我這里有好酒好菜,一起過來喝酒吧!于是,三人就在亭中對飲。遠見王弘走過來,龐通之又說,這個人也是我的朋友??!請他過來一起坐吧。借著這樣貌似偶遇的安排,王弘得以結(jié)識陶淵明。這份小心翼翼,包藏著一份謙卑的恭敬。 陶淵明有一個好友叫顏廷之。有一次顏延之到陶明家做客,臨走時給陶淵明留下兩萬錢,陶淵明分文未留家用,而是將這筆“巨款”悉數(shù)存入酒鋪。這樣一來,呼朋喚友一起喝酒,就可以底氣十足,隨時劃賬了。
還有一次,陶淵明去看人釀酒。谷物發(fā)酵后,要將酒槽過濾掉,一時找不到濾酒的布巾。陶淵明情急,摘下自己的頭巾用來濾酒,就為了能立即品嘗到這一口素舌繞齒的美味。隨后,他將濾完酒的頭巾不經(jīng)意地帶回頭上。這就是“葛巾漉酒”典故的由來。酒給了陶淵明一份安頓,給了他生命的支撐。辭官歸田之后,淵明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分辭》和《歸園田居》,以明心志。
其實陶淵明喝的也許并非佳釀,即便是普通濁酒也不見得能有保障,但他的微醺燦爛了千古田園,他的斜陽溫暖了一叢叢帶霜的菊花。他一生困頓,卻安貧樂道,堪稱“酒中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