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關系中,越是有能力夠建立和他人關系的人,越有能力獲取更多的支持、資源以及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一味自我封閉的人,很難產生對于他人真正的信任,也很難信任他人能夠真誠地對待自己,他們難以與他人建立較好地合作關系。為了抵御這種不安,有的人會將自己的狀態(tài)合理化。他們告訴自己,那些有成就的人,業(yè)務能力也不見得有多強,只不過是善于在關系中游刃有余而已。 有句話說,「智商高的人樂于刷自己的存在感,情商高的人讓別人有存在感。高智商意味著單點強悍,高情商意味著匯聚力量」。從關系的角度來看,「高情商的人」恰是能夠信任關系,并且能夠和他人建立關系的人。 關于我們與他人,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觀點是,一切心理問題實質上都是關系的問題。他說,「人類是社會性的,人類必須與同伴、異性及周邊社會發(fā)生聯(lián)系,以此來塑造真實的生活的意義,即共同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博士Henry Cloud在《他人的力量》中寫了海豹突擊隊隊員和美國高爾夫球手Jack Nicklaus如何獲得「他人的力量」,從而突破體力的極限或是獲得強大自我控制的能力幫其贏得比賽的勝利?!杆恕褂绊懭苏麄€一生的身體和心理機能。 第一層次,孤立狀態(tài) 他們無法對其他人投入真正的情感。真正的連接往往意味著對其他人在情感上和功能上進行投入,是一種給予和接受同時進行的動態(tài)方式。而孤立狀態(tài)要么給予受阻,要么是接受無能。這是一種封閉狀態(tài),他們與他人缺少共鳴,或表達方式流于表面,他人會感覺未被傾聽、被人誤解,他們沒有真正的連接,也得不到其他人真正的支持。 處于第一層次的人,并不意味著TA是不善于交際的人,也不意味著TA沒什么朋友或不會幫助其他人。有的時候,盡管TA能對他人施以援手,但卻對自己的需求無動于衷。幫助他人容易,但讓他人來幫助TA,尤其是情感上的幫助,TA卻很難接受。 另外,孤立狀態(tài)并不等于獨處。獨處本身具有不可思議的補充能量的作用,尤其是對性格內向的人。自在而心甘情愿地獨處的能力,是走向情感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步驟。而孤立并不具有補充能量的機會,只能提供暫時的逃避。 第二層次,壞的連接關系 第二層次的關系,并不一定是和壞人或者虐待者發(fā)生連接關系,盡管也有可能這樣。相反,它是一種連接關系,讓你產生負面的自我懷疑和自我貶低,任何壞事和不好都是變成自己不夠優(yōu)秀的證據(jù)。你陷入防御姿態(tài),陷入討好對方的尋求認同模式,更關心于他人的認可,而不是關注事情本身。這種關系讓你產生焦慮、恐懼、內疚、恥辱或者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受。 第三層次,蠱惑人心的虛假“良好連接” 第三層次的關系通過“恭維”來控制和操縱他人,將一切負面消息擋在身外,這讓人感覺舒服,但它短暫而膚淺,并不能持久,而且會損害生活中的能力和關系。如同所有的上癮方式一樣,它讓人渴求更多良好感覺。 第四層次,真正的連接關系 這種關系有三個特點:關心、坦誠和結果——對別人給予足夠的關心,說話的時候不傷害別人,對別人說話要直接坦誠,關注行為改變和更好的結果。 人際關系的無形屬性,人們之間的關系,擁有真實的、有形的、可測量的影響。既可以帶來好的影響,也可以帶來壞的影響。我們需要他人,同時,我們作為朋友、同事和父母時,也對他人產生重要的影響。尋找和成為第四層次的關系,有以下關鍵點。 01 第一,支持和自由的平衡,支持他人并幫助他人建立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的關系。 在關系中,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表達自己對于某件事的「責任感」,就像高爾夫球手對父親說出「這是我的比賽」。另外,另一方尊重對方、即使對方不贊成你的選擇、不符合你的期望,仍然能夠給予支持。關鍵點是,這種支持,并不是不加選擇地提供支持。他們支持你的選擇,但同時要求你對此負責。 02 第二,對待問題的建設性反饋,使學習和失敗變得安全的關系。 在發(fā)生錯誤和問題時,避免陷入負面情緒而斥責、申訴和羞辱對方,比如「你怎么能做出這樣的事情」或「你怎么能任由這件事情發(fā)生」,這會激活對方大腦中「戰(zhàn)斗或逃跑」的應激狀態(tài),讓對方感到羞愧、害怕、擔心、焦慮、傷心、憤怒,使對方無法關注反饋的內容,只是陷入糟糕的感受中。最終帶來的也只是分歧、自我辯解和毫無長進。 當未體驗到負面情緒時,我們可以保持更多的關注,更集中的注意力,更清晰的思維以及更好的信息加工方式。負面情緒只會擋住去路。當我們體驗到負面情緒時,大腦中高級性能表現(xiàn)就會靠邊站,而低級的、原始反應就會擠過來。 為了學習和成長,我們在問題中需要得到反饋。第四層次的反饋不能只有溫情,讓彼此都感覺滿意,它必須包含建設性的、基于現(xiàn)實、有用且可行的反饋。 03 第三,精益求精的目標與階段性成長的平衡。追求遠大理想和目標、指出并強化小步驟和漸進步驟的關系。 神經科學和教育研究表明,學習和進步發(fā)生在高級喚醒狀態(tài)下,但只能達到一定的程度,超過這個程度后,表現(xiàn)就會衰退。這種人際關系被成為葉克斯-多德森法則(Yerkes-Dodson law)。正如做過演講的人都了解,上臺之前的忐忑情緒常常幫助激發(fā)一個人的表現(xiàn),但不要讓這種能量轉化為恐慌癥狀態(tài)的怯場。 設定目標的研究也同樣表明,當我們被要求完成很高的目標,那種很困難但又很特別的目標時,我們就會茁壯成長。則也是為什么培養(yǎng)孩子要做的兩件事:給他們以溫暖鼓勵和對他們寄予希望。 第四層次的人不僅僅幫助他人相信可以完成目標,而且也幫助他人看清,實現(xiàn)目標需要大量的努力,需要解決大量的問題。他們會鼓勵他人,也會和他人交流,共度困難時期。 04 第四,避免人際關系中的「百慕大三角」。 當A對B有負面情緒時,A選擇了和C交流B的事情,而不是直接與B交流。這種間接類型的缺乏溝通,建立了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VPR)三種角色,也就是人際關系中的「百慕大三角」。 在這種場景下,A并非通過與C的交流來尋求真相和成長,A只是在尋求認同和安慰。這是人際關系系統(tǒng)中最具破壞力的力量之一,它不僅僅阻礙解決方案、成長和進步的產生,通過使人互相攻擊以及在團隊、家庭或組織中制造更深的分裂,還會令問題更加惡化。 受害者會去尋找愿意傾聽的拯救者,受害者感受到被人傾聽、理解和肯定,而這只會導致更大的沖突和分裂,還會使問題惡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通常受害者和拯救者之間的關系在不久之后也會變壞。一旦其中一人感到被另一個人傷害了,就會再找另一個拯救者。 第四關系的人不僅是直接反饋和交流的發(fā)起者,還要成為好的接受者。公開表明自己樂于接受反饋,愿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就可以最大程度從源頭避免三角關系的產生。 05 最后,建立信任的要素。 以自己希望被他人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我們希望我們所信任的人站在我們身邊并幫助我們,即使我們有負所望,犯下錯誤,或者放棄。反思自己在關系中是否給予他人足夠的支持,并確保他們是否可以感受到你的支持。 花時間傾聽并理解他人的感受。當人們覺得不被理解時,內心的整個系統(tǒng)就會開始封閉。另外,當他人明白你理解他們的時候,你才算真的理解了他們。 美國1992年大選的時候,比爾·克林頓跑遍全國只做了一件事情。他有一句臺詞:“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睂Ρ确浅C黠@的是,時任總統(tǒng)的喬治H.W.布什被選民提問1加侖牛奶多少錢時,他不知道。 盡管他可能和比爾·克林頓一樣富于同情心和關愛之情,但這件小插曲讓人們覺得他離民眾太遠了,而克林頓則被認為貼近民眾,更理解他們,這種印象至今從未真正褪去。 這正是人與人之間是否建立了良好連接的差別,毫不起眼的人際關系,往往決定的卻是你所在意的大事。 「 你的表現(xiàn)有多好,不僅僅取決于你的技能和經驗,還取決于誰同你一起做或誰對你做了什么。你相信誰,你不相信誰,你從他人身上收獲了什么,以及你如何與他們相處,將會決定一切。」 ——《他人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