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散文天地】李立東 | 餓癟的年味

 香落塵外 2020-03-19

本文已授權(quán)本平臺發(fā)布

文:李立東 | 版式設(shè)計:無兮

大年三十晚上,看著孩子們既要賞電視“春晚”,又要搶手機紅包,還要看窗外煙花,忙得不亦樂乎的樣子,我突然想說說我記憶中的年味。

一、過了臘八就是年

窮人的年味總是來得遲些,去得早些。記憶中的年味,是被村子里年豬的第一聲凄厲的尖嚎戳破的,時間大致在臘八前后。所以, “過了臘八就是年”,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對宰豬這件事情有意義。

那是個 “勒緊褲帶過日子”的年月,家家窮。所謂窮富的區(qū)別,主要就在一頭  “年豬”上。親戚朋友見了面,就問:“有年豬嗎?”若有,他就會說:“噢,有年豬就不錯了?!比袈犚娔阏f“還肥呢!”他一定高興地說:“哦,那是大年嘍!過年就到你家吃肉,行不行?”若聽說“沒有年豬”,那問你的人一定會嘆一口氣,安慰你說:“沒就沒吧,日子難過年好過?!比缓螅賴@一口氣,若有所思地離開。

其實,那時候的年豬,所謂肥,也不過百十來斤,大多數(shù)都瘦得像木板夾過似的,它們被屠宰的最大意義是給孩子們一點安慰,給大人們一點自尊。被饑餓和貧窮啄傷的年月,人都吃了上頓無下頓,哪來的東西喂豬?人們之所以遲遲不肯宰殺,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希望多活一天多長一兩肉,但這幾乎是妄想;二是大人們看著自家一群饑餓的嘴巴不敢早宰,宰早了,年還沒過,過年的豬肉就沒了。想想看吧,就算一頭百十來斤的豬,除去提頭下水能有多少?再除去一身干棒棒的骨頭,還能剩多少?這么一點點可以下胃的美味,若遇到五六個甚至七八個 “長骨子的娃娃”,能吃幾頓?何況,更多的肉還要留著招待客人、孝敬老人呢!“僧多粥少”是大人們共同經(jīng)受的尷尬,也是孩子們最深刻的記憶。而對于孩子們來說,能吃幾頓含有肉味的年飯,就覺得很幸福了。所以我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首先是一種提醒,提醒大人們:你家那只瘦得可憐的家伙可以不用再“喂”了,讓孩子們解解饞吧!

不錯,臘八前后,村子里的大人們就開始張羅著宰豬了。一般是三五家自愿結(jié)為一組,三五個男人宰豬,三五個女人燒水做菜。今天張家,明天李家,輪流著宰。飯菜做熟了,幾家大人當(dāng)然要吃了再走;自始至終圍著年豬轉(zhuǎn)的孩子們半推半就一番后,也要認認真真地吃一頓;家里若有其他沒來的人,主人家必定要端兩碗肉菜送過去。多少年來,這幾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潛規(guī)則。孩子們也開始收集豬鬃豬毛,準(zhǔn)備買年貨。說年貨,也不過就是幾顆洋糖或幾個干棗子,最奢侈的也不過買一副撲克牌。大多數(shù)孩子收集的豬鬃豬毛賣了錢都會被父母要走,先買幾張紅紙和白紙,再給家里買幾包火柴,或者灌一瓶煤油。

臘八前后,往往是大人們最忙碌也最糾結(jié)的日子。好在孩子們不懂這些,他們也弄不明白:宰了豬,肉怎么還這么少?都過年了,日子怎么還這么緊巴巴的?他們只知道:父母給的,就是讓他們吃的;能吃多少吃多少,吃飽為止;父母不給的,就是不讓他們吃的,能留多少留多少,不吃為好。據(jù)說,有些孩子為了向別人表示自己家里宰了豬,自己天天有肉吃,還特意用一塊豬皮把自己的嘴皮抹得油油的,有意無意地噘給熟悉的人看?,F(xiàn)在想來,覺得他可憐,可愛,更可貴??蓱z是因為他貧窮得連沾嘴皮子的一點油都沒有,肚子里有多干凈就可想而知了;可愛可貴是因為他即便窮到這樣,也要打起精神,裝模作樣,不讓人小覷。不像現(xiàn)在有些成年人,盆滿缽滿,動不動就哭窮,動不動就伸手。

過了臘八就是年。年豬的慘叫聲此起彼伏,我們這些無事可干的“淘氣男”就會循著年豬的慘叫聲東跑西竄,主要是為了看別人家年豬的肥瘦,看有沒有人家不撿的豬鬃豬毛。人家的肉菜一般是不去吃的,除非主人把你逮住讓你非吃不可,但這樣的機會真的不多。宰年豬要從臘八前后斷斷續(xù)續(xù)地持續(xù)到臘月二十六日,所謂“二十六,割年肉”。年豬的慘叫聲聽得多了,不用看,只聽一聽叫聲的長短、粗細、厚薄,就能判斷出年豬的大小肥瘦來?!皩嵺`出真知”,沒想到在這里也能派上用場。

二、二十三,過小年

大掃除的習(xí)俗,好像南北都有,只是時間上略有不同。我是北方人,我說的是北方我生活過的那個小山村。那里大掃除的時間是臘月二十三。

父親說:“二十三,過小年。”他起床后洗洗手臉,在灶前燒幾張事先準(zhǔn)備好的冥幣,再恭恭敬敬地磕個頭,吩咐一句“把各處掃一掃吧!”就出去了,直到飯熟之前才來。后來我才知道,村里的男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在被毀的廟址那里聚一聚,因為,廟被拆毀之前大家都在廟里燒香祭神。父親說,凡人家里的大小事務(wù),都由灶神管理,他觀察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并把好事壞事都記錄下來,在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報告”,玉皇大帝也會派眾神到民間察看實情,以降福禍于其家。至此,我方明白,父親祭拜灶神,是希望她“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而村里的男人們都到廟址那里去,不外乎各自在心里默默地念幾句“神靈保佑,百姓萬?!敝?。

父親一出門,我們就幫著母親給簡陋的土窯地下灑些水,把屋子的所有角角落落清掃干凈,把院子打掃干凈;然后母親洗衣被,我們就把窖臺(蓄水的土窖周圍壘起的用以防滑的臺子)、柴堆、糞堆、土廁所以及莊子周圍的道路都打掃得干干凈凈,以迎接父親的檢查。我們相信:父親的檢查過關(guān)了,眾神們的檢查就能過關(guān);眾神門的檢查過關(guān)了,幸福的日子就不會遙遠。

三、二十七八九,發(fā)面蒸饅頭

臘月二十六以后,蒸饅頭的事就被我們迫切關(guān)注。因為年肉不多,父母總是節(jié)省著吃。但年飯年饃饃,父母還是會盡量讓我們吃飽的。我們家的年饅頭一般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才蒸。母親說:“‘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按老規(guī)矩來,日子才會一年比一年紅火?!蹦牮z頭和平日里蒸的饅頭最大的區(qū)別是,年饅頭上面有紅紅的小梅花——這是把五根小竹棍捆綁在一起蘸著紅墨水特意點上去的。

蒸饅頭是家里最高興的事情之一。那時候沒有發(fā)酵粉,家家戶戶都把發(fā)好的面揪一塊揉成櫻桃般大小的圓蛋蛋,晾干、置于通風(fēng)處保存好,下次再用的時候,就把面蛋蛋放在干凈的水里泡開,和面,發(fā)面。我們把這個發(fā)面的干面蛋蛋叫 “酵子”。酵子如果保存不好,就會發(fā)霉,不能再用;有時候還會被孩子有意無意間吃掉:說其有意,是因為民以食為天,人餓了,見了類似食物的東西就眼饞、口饞、心饞,就想吃;明知那是不該吃的,但肚子不聽話,鬼使神差,身不由己就吃了。說其無意,是孩子或許還以為那就是父母無意間掉下的一塊面團,不吃就浪費,吃了白吃了。總之,逢年過節(jié),自家沒有酵子而向鄰居或親朋好友要兩個酵子蛋蛋發(fā)面蒸饃饃,也是村子里常有的事。于是乎,有些好心的奶奶嬸子,就會有意的多留幾個酵子蛋蛋,以備鄰人不時之需。我母親就保留過這樣的酵子蛋蛋,也向別人討要過這樣的酵子蛋蛋。

發(fā)面通常是在臘月二十八日,母親把酵子用清水化開,再放一碗干面粉,攪拌均勻,待發(fā)酵好了,再和上大量的面粉,揉成可以成型的大面團,放進大面盆里,面盆口用干凈的圍巾或門簾之類蓋好,然后放到熱炕上或做飯后的熱灶臺上“起面”。第二天一大早,白花花的面團漲得滿盆都是。于是,母親就開始蒸饅頭了。母親不蒸別的形狀的饅頭,她蒸的饅頭全是圓的。母親說:“饅頭蒸圓,生活才甜。”她在面團里放上蘇打粉,揉勻,揪一小塊,搓圓,燒一個“灰疙瘩”,看看,嗅嗅,覺得蘇打粉放得適中了,就開始揪面劑子。母親揪面劑子很快,揪得很勻稱,沒多大功夫一大盆面團就變成一個個白花花的面劑子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案板上,宛如生產(chǎn)隊場里的麥垛子,又像是草原上潔白的羊群,令人喜出望外。母親麻利地把一群面劑子一個一個揉圓,放進蒸籠,就好像把一群潔白的羊呼啦啦一下趕進羊圈一樣,案板上一下子空無一物了。于是,母親給灶膛里再塞一把柴火,一副釋然的樣子。我們就焦急地等著白花花的熱饅頭出鍋。饅頭蒸多長時間可以出鍋,母親似乎是有預(yù)感的。她說可以出鍋了時,饅頭總是被蒸到熟得通透又不漬水的最佳狀態(tài)。

饅頭出鍋,我就有得忙乎了。我們家每年蒸年饅頭的時候,我就是那個拿著一撮小竹棍往剛出籠的熱饅頭上點小梅花的人。我拿著提前綁扎好的小竹棍,在紅墨水碟子里蘸一蘸,快速地在剛出籠的熱饅頭上點上幾個小梅花。墨水要蘸得適中,濃了,就會在饅頭皮上洇成一個個紅色疙瘩;淡了,又看不出梅花的效果。多了,顯得累贅;少了,又覺得年味不足。我通常給饅頭的正中間點一朵,周圍點五朵,總數(shù)為六朵;六朵六朵地點下去,不就是“六六大順”嘛!如果是大饅頭,我就在中間點一朵,在周圍點七朵,也是一路“發(fā)、發(fā)、發(fā)”。哈哈,至今想起,給熱饅頭點小梅花時的情景歷歷在目,那熱騰騰的麥香味撲面而來,入心,入肺,入骨,入髓,讓人陶醉,甚至讓人渴望有一個密閉的容器將它們統(tǒng)統(tǒng)收集起來,以便餓饞的時候放出一縷來,慢慢享用。當(dāng)然啦,最享受的還是抓一個熱饅頭,大口大口地吞進自己咕咕叫著討好多時的胃里,特別是饅頭離開喉嚨,喉頭咕咚一跳饅頭進入胃里的剎那,那真是天底下無可與之比擬的美妙感覺!至今想起,我仍然滿口生津,垂涎欲滴。

如果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年景,如果是無疾無恙的家庭,家里能多分得一些口糧和清油,還可以在大年來臨之際吃到油餅。吃油餅的待遇一般家庭很難得。想想吧,那時候的國家干部,每人每月才十八斤白面、二兩半清油。我小的時候幾乎沒有吃過油餅,直到實行農(nóng)村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家里有油有面了,母親才整整地做了一天油餅,說:“你們就吃個夠吧!”我真的可著胃吃,吃了不知多少個。自那次后,見著油餅,竟然毫無胃口了。人啊,真是個奇怪的動物,“有牙板時沒鍋盔,有鍋盔時沒牙板”,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還有一個判斷誰家年大年小的小秘密,就是看他們家哨眼里冒出的是白霧還是青煙,這是我的玩伴告訴我的,他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是:誰家的哨眼里若冒白色霧氣,必是蒸饅頭;誰家的哨眼里若冒藍色煙霧,定是炸油餅。我們驗證了好幾家,屢試不爽,自此,我對我那個玩伴佩服得五體投地?,F(xiàn)在想來,貧窮并不都是壞事,它照樣可以讓人對好多事情產(chǎn)生興趣,而且,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于我而言,如果沒有那段經(jīng)歷,我就不會這么節(jié)儉,不會這么堅強,不會這么珍惜豐衣足食的美好時光。

四、大年三十日的守歲

大年三十日是會寫對聯(lián)、會剪窗花的人最忙碌的日子。通常,我和哥哥在父親的指導(dǎo)下裁下寫春聯(lián)的紙拿著找隔壁吳老師寫春聯(lián),把剪下的下腳料交給姐姐剪窗花。姐姐手巧,不僅剪自家的,還幫鄰居姐妹剪。那時候剪窗花,很少有人拿整張的紅紙或整張的白紙來,一般都是拿些寫對聯(lián)的下腳料,甚至是舊書紙,不過,她們剪出的窗花卻一點都不單調(diào),有肥頭大耳的年豬,有枝頭鳴叫的喜鵲,有奔騰的駿馬,有歡奔亂跳的胖娃娃,甚至還有大紅的“囍”字……我真不明白,沒有踏過學(xué)校門檻的她們,哪兒學(xué)來那么多的知識呢?她們用自己的想象和才藝裝點著生活,給貧窮的新年增添了不少喜慶的氣氛。

大年三十日的守歲和大年初一的熱鬧是相連的,至今如此。只是那時候我們不知道有“守歲”這個詞,即便有,也似乎不適合當(dāng)時的情境,因為那時候的守歲似乎很漫長,我們用另外一個詞語,叫“熬夜”。 現(xiàn)在想來,“熬夜”比“守歲”形象得多,也恰當(dāng)?shù)枚唷?/p>

六七十年代的村民食不果腹,忍饑挨餓。過年還沒開始呢,有些人家的年豬肉已經(jīng)吃沒了,多數(shù)人家的所剩無幾,根本不敢放浪地吃。即使在中華民族最濃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來臨之際,“吃飯穿衣看家道”、“細水長流”仍是大多數(shù)人難以違逆的生活原則,尤其是多數(shù)人家早已經(jīng)飽嘗了預(yù)支口糧帶來的嚴重后果。但是,按照習(xí)俗,大年三十晚上的飯鍋是不能不生火的,更是不能空著的。那么,鍋里煮什么就成了不少家庭的重大困惑。

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人們,想盡了度年荒的辦法,也想出了“熬夜”的良方。我母親在秋季把野菜或者蘿卜切成片,用一根粗線繩串成串,曬干,放到籃子里,掛到墻上;等到大年三十晚上抓出兩把來,淘洗干凈,放到鍋里,用文火熬煮。這樣,既讓鍋底有火、鍋里有東西,保留了“守歲”傳統(tǒng);又能將煮好的干菜搬上大年初一的餐桌,還可以作為春節(jié)招待客人的佳肴;尤其吸引人的是,干菜煮好后,母親會放幾塊豬骨頭在鍋里熬,這一“熬”,基本就“熬”到大年初一了,于是,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啃排骨、吃年飯,一年中最最歡樂的一天開始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煮干菜讓我們有所期待,并且有機會垂涎于鍋里冒出的縷縷香氣,使“熬夜”有了難得的年的味道。

當(dāng)然,守歲還有一種樂趣是:我們可以點著煤油燈,盡情的玩一晚上撲克牌,而且,爸爸媽媽都參與其中。這在平常是絕對不可以的,一斤煤油三毛七分錢呢,這得多少個勞動日才能換得來!

一家人在昏黃的油燈下,一邊打撲克牌,一邊嗅著淡淡的菜香,說說笑笑,呼之即來的困乏與瞌睡也隨著母親時不時督促我們跳下炕去給灶膛里添柴火而遠遁。我們就在這樣的氛圍里守著自己的“歲”,年復(fù)一年地“熬”著幼時的“年夜”慢慢成長。那時候的人父人母,不因為別的,只因為能將自己的六七個兒女拉扯活命已足夠稱得上英雄了!

五、磕頭拜年

我們村里的拜年,始于正月初一,止于正月三十。在這一整月時間內(nèi),只要是你去了人家或者長輩的親戚來到你家,你就都得拜年,一個接一個地拜年。拜年就是磕頭,準(zhǔn)確點說,拜年就是磕頭在正月里的特殊叫法。

拜年的方法雖然不盡相同,這主要是磕頭的儀式來自不同地方和不同家族,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和要求,但大致步驟還是相同的:雙膝跪倒,雙手撐地,頭向地面點三兩下,起身,作揖。這是題外話,不贅述了。

小時候,每年正月初一飯后,我和哥哥都要跟著父親去給爺爺奶奶和叔父嬸嬸們拜年。有時候,爺爺奶奶會給我們一兩顆水果糖,有時候什么都沒有;叔父和嬸嬸們自然是不給什么的,這倒不是說他們不給,而是他們自己也沒有;他們的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是被饑餓折騰得眼睛發(fā)綠的可憐的高等動物。他們自顧不暇,哪能顧及他人?

有幾次,我們拜年的時候,奶奶說了完全相同的話,她說:“算了吧!豬頭羊頭我啃兩口,飽一天;你們磕個頭,能咋?”我當(dāng)時想,奶奶是不是對我們不滿意才說這種狠話?后來我明白了,是奶奶對生活不滿意。奶奶是極其樂觀的人,也是極其要強的人,她走到哪里就會把笑聲帶到哪里,也把勤勞帶到哪里,但年頭節(jié)下,閑不住的她辛苦了一年竟給孫子連一個“洋糖”都掏不出來,這叫她心里如何好受?她的不滿,是無處訴說的憤懣,是對生活無望的控訴。

給親戚和長輩的拜年,大多飽含敬重的感情,但也不排除,有些并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純粹是形式化的。所以,我很不推崇跪在地上拜年。

六、燒馬燎疳

燒馬是僅次于拜年的一項活動,是男人的專利,始于臘月23,終于正月23。這一月之內(nèi)主要有這么幾天,是必須燒馬的:臘月二十三,小年,拜祭灶神,燒馬;臘月三十日,除夕守歲,要除舊迎新,燒馬;正月初一,可以放鞭炮、吃餃子,但不動掃帚,燒馬;初二、初三,新媳婦轉(zhuǎn)娘家的日子,燒馬;正月初七(人七),吃飽喝好,準(zhǔn)備春種,燒馬;初八(地八),希望土地星君保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燒馬;初九(天九),玉皇大帝的誕辰,自然要舉行盛典,以示慶賀,燒馬。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觀花燈的日子,也是男女相會的日子,燒馬。正月二十三是燎疳節(jié),燒馬。據(jù)說,“疳”是一種疾病。燎疳節(jié)是春節(jié)的結(jié)尾,也是社火的閉幕時間。這一天表演社火的人要到全莊人祭祀的廟里燒香,叩拜,卸裝,將所有的社火道具交回社火頭兒封存,自此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但我小的時候,村子里沒有社火,據(jù)說是被禁止的,即使不禁止,老百姓窮得揭不開鍋,哪來的力氣耍社火呢!

這一天午飯過后,父親就會提醒我們割柴火、堆柴火準(zhǔn)備“燎疳”,他自己親手將除夕時貼上的對聯(lián)、門神撕下連同院內(nèi)清掃的雜物一起丟在柴火堆中,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會在柴堆中丟一些五谷糧食。夜幕降臨,點燃柴火,我們就在紅彤彤的火堆上跳來跳去“燎疳”,希冀消災(zāi)避禍,燎去以往的陳厄和晦氣,讓年在火火紅紅中過完。母親還把家里的小貓小豬抱著從火上跳過,以求牲畜興旺。

最后柴火燒盡,父親用鐵鍬把燃剩的帶火星的灰燼輕輕地揚起,并隨口喊一聲“豌豆”“小麥”之類在半空中灑下,觀賞之余,人們根據(jù)火星的形狀類似于哪種農(nóng)作物的花,來判斷今年種植什么農(nóng)作物會豐收。但我一直沒有看出什么門道,或許,這本身沒有什么門道,只是寄托了農(nóng)人希冀秋天豐收的愿望而已。燎過疳,意味著過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同時也閑散不得,又要開始繁忙的春耕了。

言歸正傳?!盁R”的內(nèi)容是先在院子正中點一炷香,燒幾張冥票,磕一個頭;然后在灶前點一炷香,燒幾張冥票,磕一個頭。我很小的時候,父輩們還沒有分灶異爨,這項工作由父親領(lǐng)著叔父們做,爺爺偶然也做,是在父輩們都不在家的時候。后來分家了,我們也長大一些了,這活自然主要由我們弟兄做。我理解這么做的意義仍然是祈求神靈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但我至今不明白:祖輩們?yōu)槭裁窗堰@個祭祀神靈的活動叫做“燒馬”,也許父親不知道,爺爺不知道,爺爺?shù)臓敔斠膊恢?。大家只是口傳身授,一輩接一輩地這么說,一輩接一輩地這么做。

我家燒馬的習(xí)俗一直延續(xù)到我和哥哥參加工作以后,時間大概是八十年代后期的某一年。那天,哥哥突然說:“我們是不是向爸媽建議一下,把燒馬和磕頭的習(xí)俗去掉?這些習(xí)俗的核心不就是拜天拜地拜爹娘嘛。我們?nèi)粲羞@個敬心或孝心,難道非要磕幾個頭、沾一身土不可嗎?幾年來,奶奶總說一句話‘算了吧!豬頭羊頭我啃兩口,飽一天;你們磕個頭,能咋?’奶奶的話是有道理的?!蔽尹c頭應(yīng)諾。我們和父親商量,父親似乎不悅,但只說:“這是老人傳下來的?!蹦赣H倒是爽快,支持我們的建議。從那一年開始,我們不再燒馬,也不再磕頭了。但燎疳我們沒忘,孝敬老人和多做善事我們更沒忘。

七、刻骨銘心的記憶

赤貧之年的人,骨子里透著菜色;但赤貧之年的故事,仍然鮮活在我們的記憶里。

1、大年三十刨柴記

先解釋一下“刨柴”。這是那個赤貧的年月,我們十村八鄉(xiāng)老百姓無可奈何的創(chuàng)舉。就是山上的大柴、長柴被鏟光以后,面對小而短,又大半埋在土里的草核核 (俗讀hu音),只能用撅鋤刨出土,再用木棍敲打掉粘在根部的土,然后用掃帚掃攏,裝筐。我們把這個復(fù)雜的程序,不叫打柴,不叫砍柴,不叫鏟柴,叫刨柴。

那年姐姐病了,父母連日奔走在借錢求醫(yī)的路上,寒冬臘月,又趕上大雪封山,一兩個月把家里僅有的柴火燒完了。年關(guān)已到,家里面臨“有面不得熟”的困境,總不能大年初一上山吧?于是,父親和小叔父相約:帶上我和哥哥到山里刨柴。小叔父和我們分戶居住,家里的柴火大概也所剩無幾了吧?到了山上才發(fā)現(xiàn),雪口完全沒有消開,有雪的地方看不到柴;沒雪的地方不是沒柴,就是凍得硬邦邦的,撅鋤一挖,一道青印。我們四人背著背簍,拿著撅鋤、掃帚和木棍,轉(zhuǎn)了幾個山頭,只刨到半筐草核核 。小叔父看我凍得瑟瑟發(fā)抖的樣子,喚著我的小名說“你背上回去吧?!蔽覍⑺娜说膭趧映晒麛R在背上,邁著有些發(fā)僵的雙腿,輕輕松松地先自回家了。我到家暖得差不多的時候,父親和哥哥也回來了,但他們除了腿比我更發(fā)僵而外,身體似乎比我還輕松。人不怕勞動,但怕勞而無功。那種感受很無助,很酸楚,很凄涼;當(dāng)這種勞而無功之事攤到大年三十這個本應(yīng)充滿歡樂和幸福的日子的時候尤其如此。

2、年初二就來兩個女乞丐

那年我們還是該叫赤貧之年。大年初二,不知父母和姐姐去了哪里,反正家里就我和哥哥在。我倆正在炕上玩,就聽見有一個細細的聲音說:“有饃饃嗎?給一點吧?!蔽蚁认乱庾R地把自己旁邊的饃饃盤子攬在懷里,再抬頭看門外,只見門口站著一大一小兩個女孩,就十一二歲的樣子,臉上掛著苦澀的微笑,衣衫襤褸,滿臉菜色。哥哥說沒有。大女孩瞅著我說:“你看他還端著饃饃盤子呢!”哥哥看一下我懷里的饃饃盤子:里面還有一個黑饅頭,一個菜窩窩。哥哥再看看我,我倆無語。再看向門外時,我們八目相對?!澳悴唤o?“互瞅了一會兒,大女孩說,”你不給,我就進來搶!”“你除了搶饃饃,還搶啥?”哥哥怒懟道,“你搶我看!” 霎時,兩個女孩臉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憤怒、失望、迷茫和痛苦交織的復(fù)雜表情。時間立馬就像凝固了似的,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

  “給些嘛!”終于,小女孩打破沉默,乞求般地說話了。

哥哥沉默半晌。忽然翻起身,一邊跳下炕,一邊抓起盤子里的那個黑饅頭,一掰兩半,塞到那兩個女孩的手里,然后爬上炕,把被子朝前一拉,蒙頭睡了。

那個黑饅頭是哥哥的。母親出門時,給我倆一人一個黑饅頭,一人一個菜窩窩;我先吃了我的黑饅頭,他先吃了他的菜窩窩。也就是說,那兩個女孩看到的盤子里的黑饅頭是他的,菜窩窩是我的?,F(xiàn)在,他把他的黑饅頭給了女孩。我不由分說,端起盤子追出去,把我的菜窩窩塞到大女孩腰間的布袋里,回到屋,和哥哥滾進同一個被窩,睡著了。

這事直到若干年以后才由女孩家的大人傳出話來,說那兩個女孩是我的一個遠房姑姑家的孩子,論起年齡來,我還得管她倆叫姐姐呢。為此,還惹了一些誤會。有的說,是我父母教我哥哥罵的;也有的說,在那個貧窮的年月,能給你一口吃的已經(jīng)不錯了,知足吧!

其實,是非曲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挺過來了,而且,都健健康康地活到了今天,看到了今天物阜年豐的盛景。

    3、秋千架上遇險情

那時候的物質(zhì)生活十分貧乏,娛樂生活更加單調(diào)。所以,每到過年,我就想去舅舅家轉(zhuǎn)轉(zhuǎn):能吃飽喝好固然不錯,即使吃不飽喝不好,蕩蕩秋千也是極愉快的!

舅舅家門口有一片雜樹林子,樹木個個很高大。過年的時候,不知是舅舅還是表哥就在兩根既粗壯又相向的樹枝上挽兩根粗麻繩,下面拴一塊木板做成一個簡易的秋千,供磕頭拜年的孩子們玩。我因之得到過不少的樂趣。但那一次,差點嚇掉了我們的魂。

當(dāng)時秋千上站著一大一小兩個孩子,下面較大的推著上面人的后背為他們助力,較小的站在一旁當(dāng)拉拉隊,還不時喊著“高一點”、“再高一點”,就在大家正高興的時候,一根繩子突然斷了,小孩子被直接甩出,掛在七八米遠的另一棵樹枝上,大孩子失去平衡,在一根繩子上擺來擺去地蕩了好幾個來回,看得我們都傻眼了:沒人說話,也沒人施救。直到那個小孩子自己從樹上爬下來,那個大孩子自己停擺了,大家才長出了一口氣。覺得沒惹下大麻煩,真是天大的幸事。從此,我再沒有在舅舅家蕩過秋千。

斗轉(zhuǎn)星移,世事滄桑。餓癟的年味已漸行漸遠,留給我們的是鮮活的記憶,是深刻的警醒,是奮斗的勇氣和滿腔的信心。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愿我們永遠頑強地奮斗著,幸福地生活著。

作者簡介

李立東,60后,吳忠市紅寺堡區(qū)第一中學(xué)教師。寧夏作協(xié)會員。

新   書   訊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