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了一部極不正經的紀錄片 叫做《歷史那些事兒》 看題目還以為是講和歷史有關的事情 打開后才發(fā)現(xiàn)是用詼諧幽默的口吻講美食 這部紀錄片的第一集 就把蘇東坡請到了飯桌上 這個有著大宋第一美食博主稱號的人 連同他一起火起來的 當然還有東坡肉 鹵味檔口里,你最喜歡吃哪種美食?有沒有經常去值得推薦的鹵味小檔口?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印象中的鹵肉檔口,大多都是鹵豬蹄、豬耳朵、豬頭肉、肘子等常見的食材,幾乎很少見到有賣東坡肉的。但最近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家檔口,不僅鹵味豐富,竟然還把東坡肉搬進了檔口里。 小檔口位于美食云集的經一路上,盡管附近有不少賣小吃的檔口,但要屬這家最有人氣。每天熱乎乎的東坡肉一出鍋,附近的食客就跟商量好似的,順著香味自動匯聚過來。 東坡肉切的方方正正的,每一塊兒上面都綁了繩子。從桶里撈出來時顫悠悠的,油潤的汁水順著漏勺滴答下來。只需看一眼,就心動了。 鹵好的東坡肉都碼在桶里,每一塊兒分量都不大,食客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挑肥揀瘦”。不喜歡太油膩的,可以選擇瘦一點的。但相比于瘦一點的東坡肉,有些老食客則摸出了門道,說肥一點的夾在饅頭里吃更過癮。 東坡肉表皮油油潤潤的,筷子剛剛碰到,就感受到了它的軟糯與筋韌。一口咬下去,沒有想象中東坡肉甜膩的口感,咸香的味道里帶著絲絲的甜。肥肉部分輕輕一抿就化掉了,香而不膩。 聽師傅講,這個東坡肉是根據(jù)河南人的口味改良過的,以咸鮮為主。在鹵制時,五香味兒打底,然后再用提前炒好的白糖上色,用量不用太多,這樣既能提鮮也能調味兒。 老吃家都知道,東坡肉要趁熱吃。為了保溫,店內以前用的是壇子、砂鍋一類的,改進后就用了這種口小肚子大的鍋。這種鍋不僅保留了砂鍋的性能,能持續(xù)保溫八個小時以上,而且能把東坡肉里多余的油脂逼出來。 和常見的鹵肉檔口直接把食材碼在櫥窗里不同,這里大大小小有七八個保溫桶,每個桶里裝的鹵味也不一樣。下班路過這個檔口時,買上一些鹵味,再拌一個小涼菜,回家就能吃,再愜意不過了。 店名:東坡肉老店 地址:鄭州市經一路和政四街交叉口向北30米路東 消費:人均20元 營業(yè)時間:10:30—2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