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過責怪自己的時候?覺得自己總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對自己不接納。那么請看到“責怪”背后的積極意義——你是想改變! ----------------- 在抗擊疫情的日子里,日本捐助物資包裝箱上的兩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一下子溫暖了中國人的心。同樣,當日本患病人數(shù)不斷上升,中方也向日方無償提供檢測試劑,果真如患難兄弟一般,共渡難關(guān)。 然而,在評論中還是能看到一些激烈言論——“我永遠也不會去日本”“誰用日本的東西就是賣國賊”。這是有人把對侵略戰(zhàn)爭的仇恨,轉(zhuǎn)移到當前的人民捐助行為上來了。 同樣我們也能看到,當更多的動物傳染源信息指向蝙蝠,人們視蝙蝠如大敵,更把這種恨轉(zhuǎn)移到貓狗身上。一家主人因為被隔離,寵物貓從自己家中被帶走活埋,可以想見動手的人心懷怎樣的惡意。 還有個別臨時被任命的“執(zhí)法者”,倉促上街,面對沒戴口罩的人、垃圾擺放不合理的人,甚至穿短褲跑步的人非打即罵,把內(nèi)心的恐懼和憤怒發(fā)泄到普通人身上。 疫情之中,為何有人情緒失控?日常生活中他們是什么樣的?內(nèi)在的恐懼與怨恨從何而來? 過去的事,會讓人放不下 我有個來訪者,她說她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因為下雨天總是伴隨著糟糕的事情發(fā)生。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父母都是雙職工,媽媽是小學老師,她在媽媽的學校念一年級。每天中午,她都要把在食堂蒸好的米飯端回家,媽媽再炒倆菜,就是全家人的午餐了。 從學校到家,雖說只有5分鐘的路程,但那是一段又小又窄的土路,一遇到下雨天就特別容易腳底打滑、摔跟頭。很多次,她摔倒后還要被媽媽一頓狠批:“走個路都不穩(wěn)當,中午沒飯吃了!”“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你真是一點用都沒有!” 媽媽的嫌棄、責怪、控訴等所有的憤怒撲面而來,她像被狠狠地扇了一記耳光。而且還不許哭,要被關(guān)進小黑屋自己反省。 來訪者在同我描述這段經(jīng)歷時,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所以,她現(xiàn)在一遇到下雨天就不敢出門,經(jīng)常感覺到自卑,覺得自己沒什么用。 我曾詢問她:“媽媽為一盒米飯發(fā)這么大的脾氣,你覺得是為什么呢,在她那里發(fā)生過什么嗎?” 她猶豫了一會兒回答道:“不知道,我沒想過這個問題,可能她就是個嚴厲的人吧……”接著她又傾訴了母親是如何嚴厲對待她的,言語里全是“怨恨”,是“被傷害和委屈”。 再后來,事情好像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有一次過年回家,她和媽媽提到了這段往事,問道,“媽媽,為什么因為一盒米飯,你就會發(fā)這么大的脾氣呢?”媽媽的回答大大出乎了她的意料。 媽媽說,“你不知道那會兒家庭多艱苦,我和你爸結(jié)婚的時候,家里什么都沒有,一針一線全都是自己置辦,一盒大米飯也很珍貴。我上完半天課很累,還得趕緊做飯,沒有絲毫的休息時間。一手拎大水瓶,一手拎菜,只能讓你幫媽媽拿著飯了。可是如果米飯沒了,現(xiàn)煮是絕對來不及的,全家人都要餓肚子……那時的媽媽很希望你能幫上點忙?!?/p> 說到這段時,來訪者的眼眶已經(jīng)濕潤了,繼續(xù)說:“我之前沒有想過媽媽原來也不容易,那會兒她才二十來歲,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而現(xiàn)在的我在她的這個年齡,還在上學,管好自己已經(jīng)覺得夠麻煩了……” 我回應道:“是啊,好像媽媽已經(jīng)在那會兒,做了她能做到的一切?!?/p> 前幾年豆瓣有個小組“父母皆禍害”,都是一些年輕人吐槽父母是如何“傷害”小時候的自己,稱“原生家庭就是原罪”,自己如今的所有不順,都是因為父母的傷害。 當然,任何條件下都存在“惡意的父母”,但也有一些父母,他們“那樣做”也有自己的苦衷,也許在當時,他們已經(jīng)作了當下最好的抉擇。我們不如試著降低一點恨意值,試著去聽聽他們的故事。 可是恨意哪有那么容易放下?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機會去了解這個世界的多面性。 “自責”背后的積極意義:我想改變 你相信“每件事背后都有積極的意義”嗎?我想很多人會否定這個觀點?!澳切娜俗龅氖?,難道有積極意義嗎?” 這讓我想到了因為疫情的隔離,在家看了好多關(guān)于病毒傳播的電影,《釜山行》又被我重新翻出來看了一遍。 其中有一位大叔真是太壞了,明明看見有未被感染者在逃命,卻不打開車門放他們進來;為了自己能逃脫“喪尸”的追捕,把別人推出去當誘餌;最后甚至連特意跑過來救他的列車長也不放過,硬是讓救命恩人成了自己的替死鬼。 一件件一樁樁“壞事”,看得只想罵人。 可是你還記得最后他變成“喪尸”前一秒說的話嗎? “我想回家看看我母親,她在那里,請你幫幫我,我的家在……”對于這位壞大叔來說,內(nèi)心極其強烈想要看望母親的信念,就是屬于他的“積極意義“。 看到這個鏡頭時,那一瞬間我好像有點理解他了,依然很氣憤他做的事情,但同樣也看到了屬于他的柔情。 當然,我們沒有機會去理解所有人、了解所有的狀況,但是你可以理解自己。 “我怎么總是拖延,什么事都拖到最后才做,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卻不得不草草了事?!蹦闶欠裼羞^責怪自己的時候?覺得自己總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對自己不接納,那么請看到這份“責怪”背后的積極意義——你是想改變! 給你的思維換個“框” 找到積極的意義確實不是一件易事,所以現(xiàn)在就來介紹一個好用的工具給大家——換框法。 任何人都不能改變外面的世界,也不能控制別人,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對世界/別人的看法,也因此改變自己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起碼可以改變自己的世界,多獲得一分快樂。 換框法的核心就是“改變看法”,可以有以下幾種操作方式: 詞語換框法:我們的思想框里面,有些關(guān)鍵的詞語經(jīng)常涵蓋了一個人最核心的信念價值觀。轉(zhuǎn)換了關(guān)鍵詞語,整個信念價值觀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 “我覺得這樣做很怪!”——“你的意思是對你來說這是比較新鮮的做法?” “這很難!”——“你的意思是還沒想到容易的方式?!?/p> “我覺得我這個人沒有什么價值!”——“你的意思是你還沒有找到自己所擅長的事情?” 發(fā)現(xiàn)了嗎?只要把負面的詞語稍微轉(zhuǎn)化一個說法,狀況就變得沒那么絕望了,會不會讓心態(tài)好一點? 環(huán)境換框法:環(huán)境包括了人、事、物、地點。把原本的語言框加上環(huán)境的作用,就會有改變。 比如: “我不愛寫作業(yè)!” ——“怎樣的環(huán)境你會比較想寫作業(yè)呢?” ——“什么時間你會比較想寫作業(yè)呢?” “我天天在家躺著,什么都不想干?!?/p> ——“什么情況下,你想干點什么呢?” ——“和誰在一起,愿意做點什么呢?” ——“在其他什么地方,想要做點呢?” 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責自己:“為什么我什么都不想干!我這是怎么了!”不如換個框,想想例外,也能從情緒里出來,讓自己好受一些。 意義換框法:事情并不改變,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使自己的狀態(tài)往想要的方向發(fā)展,獲得其中的力量,是意義換框法所帶來的。 比如: “老師總是挑我毛病,我不開心!” 將負向的詞,轉(zhuǎn)化成正向的詞,然后找出合理的理由——老師總是挑我毛病,我很開心,因為…… ①我會做事更完善,使她無法挑剔 ②我會變得更好,使她改變對我的態(tài)度 ③我會好好學習,使我成績更好 ④我會把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上,使我進步更快 事情沒有改變,對于你的意義卻變了,會讓自己不陷入其中,不受其影響,然后就舒服了。 時間線換框法:我們都活在時間和空間之間,現(xiàn)在所煩惱的事情,如果放在時間的長河里,你也許就覺得只是浮云。 比如: “我失戀了,好難受。”——“我失戀了,只是現(xiàn)在好難受?!?/p> “我怎么還找不到工作!”——“我是暫時找不到工作?!?/p> “我畢業(yè)了,和朋友們聯(lián)系越來越少。”——“我畢業(yè)了,和朋友們聯(lián)系越來越少;但以后,我還會遇到新的朋友。” 發(fā)現(xiàn)了嗎?只要加上“現(xiàn)在”“暫時”“目前”“以后”這些詞語時,一切都變得有希望了。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而這些不確定性又是由現(xiàn)在一個個選擇決定的,所以有了一種掌控感,是不是好受一點? “happy banana”一直是我的微信簽名,很多朋友問我,“這快樂香蕉是啥意思?” 我說,“同樣是香蕉,我想用我的眼睛看到它是快樂的?!?/p> 所以你呢?生活都是一樣的,你想看到它是什么樣子的? 胡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