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后人杜撰),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被元朝追封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 《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dǎo)“以仁為本”。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xué)語文教科書中。 練習(xí)題: 一: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語出自( )。 A. 《論語》 B.《學(xué)記》 C.《孟子·盡心上》 D.《勸學(xué)篇》 孟子《孟子》 思想基礎(chǔ):“性善論” 教育目的:明人倫 提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
來自: 匯優(yōu)堂教育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