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尤詔、汪恭《隨園湖樓請業(yè)圖》局部 清代大才子袁枚的仕途本可以稱得上順風順水,20出頭時他就入了翰林院,后來又當了7年縣令。既然為官,那就免不了官場往來,拜謁長官時必須行的跪拜之禮在當時是常禮,但袁枚就是難以接受,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似乎早早有了那么一點兒“現(xiàn)代意識”。要知道文人的內(nèi)心都是高傲的,向人低頭都難,更何況下跪乎? 于是這個大才子在乾隆13年,也就是他33歲時做了一個影響其后半生的重要決定——棄官。 清·袁枚《致西崖書札》 部分袁枚著作 恢復“自由之身”的袁枚開始尋找人生真諦,逍遙自在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他將世上真正的快樂列為5類: 清·尤詔、汪恭《隨園湖樓請業(yè)圖》局部 一是“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譚。”也就是看好看的,聽好聽的,吃好吃的,追求五感的至臻享受; 二是“堂前列鼎,堂后度曲,賓客滿席,男女交邂舄,燭氣熏天,珠翠委地?!币簿褪悄袣g女愛,縱情聲色; 三是“讀書交友,成一家之言?!钡竭@里終于有了點傳統(tǒng)文人的風范; 四是“千金買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數(shù)人,游閑數(shù)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將至。”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理解,那就是香車美女環(huán)游世界了; 如果上述四條已經(jīng)讓你對“文人”形象有所顛覆,那第五條可得坐穩(wěn)了再看。若按前四條那么瀟灑生活,老了沒錢了怎么辦?袁枚的答案是端個破碗去妓院門口討飯唄。 清·尤詔、汪恭《隨園湖樓請業(yè)圖》局部 上述五條中,袁枚最感興趣的當屬第一條,尤以“吃”為重,信奉“凡事不可茍且,而于飲食尤甚”的他還親自編寫了一本《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 翻開《隨園食單》,那個研究食材,講究菜品順序,甚至對食客都做出要求的人,仿佛帶著食物的馨香,從氤氳的煙火氣中慢慢走到我們面前,講述著穿越時空的南北菜肴飯點、美酒名茶。 袁枚愛吃、會吃,所以網(wǎng)羅了眾多好廚師,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王小余,兩人可謂飲食上的知己。王小余做菜有自己章法,一定會自己買菜、切菜、掌勺。 因為手藝好,很多人都想挖走王小余,但王小余一直堅定地不走,他說:“知己難,知味更難?!痹谕跣∮嘈闹?,袁枚是個曉得食物美味、懂得珍惜佳肴的人,這才配得上他做的菜。后來王小余因病去世,袁枚每次吃飯時都會想起他而落淚,于是就寫了篇《廚者王小余傳》,王小余也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傳記的廚師。 袁枚雖寫下了《隨園食單》這樣的古代烹飪著作,但他本人其實并不會做菜,美食家與烹飪家本也不是一體的。他的生活充滿了對美食的熱愛,真實且自在,甚至可以為了美食不要面子,這才有了“為豆腐三折腰”的故事: 據(jù)說有一次袁枚在某戶人家吃到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如白玉,嫩若涼粉,且有淡淡清香。得知是一家小店出品后他就跑去想問清楚做法。店主是位退休的官吏,看到大才子袁枚前來便存心刁難道,這技藝賽過千金,怎可隨便告訴別人? 這把袁枚急壞了,忙稱不管要多少錢自己都一定出。老人家便說,“此秘方乃金不換,當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你今天可愿意為這豆腐三折腰?” 誰料這個因不肯行官場禮儀而罷官的袁枚二話不說就連鞠了三躬。這下子老人家也不得不把秘方告訴了袁枚。 這道豆腐到底什么味道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袁枚在《隨園食單》也確實記載了不少豆腐做法,在此列舉2例: 凍豆腐 這道菜并非我們常吃的凍豆腐,實際上它遠比聽上去的精致富貴:首先將豆腐凍一夜,切方塊,滾去豆味,加雞湯汁、火腿汁、肉汁煨之。上桌時,撤去雞火腿之類。“豆腐煨久則松,面起蜂窩,如凍腐矣。故炒腐宜嫩,煨者宜老。家致華分司,用蘑菇煮豆腐,雖夏月亦照凍腐之法,甚佳。切不可加葷湯,致失清味?!迸腼冞^程中又是高湯,又是葷菜的,味道定是不差。 蔣侍郎豆腐 這道豆腐更為夸張,先把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干用豬油熬,鍋里冒清煙時下豆腐片,略灑鹽花一撮,翻身后加入上等甜酒一茶杯,大蝦米一百二十個(如無大蝦米,用小蝦米三百個),所用蝦米還需提前滾泡一個時辰,接著加入秋油一小杯再滾一回,然后加糖一撮 再滾一回,用細蔥半寸許長,一百二十段,緩緩起鍋。 袁枚自然不是“吃素”的人,隨性的他更愛吃肉,《隨園食單》里頭就記錄了一種看起來絕對好吃的“紅煨肉”。 紅煨肉 “或用甜醬,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醬。每肉一斤,用鹽三錢,純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須熬干水氣。三種治法皆紅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鍋則黃,當可則紅,過遲則紅色變紫,而精肉轉(zhuǎn)硬。常起鍋蓋,則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雖方,以爛到不見鋒棱,上口而精肉俱化為妙。全以火候為主。” 用熱愛的方式過好一生,把自己活成最好的作品。袁枚對美食的熱愛,對美味的孜孜追求,本質(zhì)上是他對美好生活的認真態(tài)度。這世上美味萬千,若你我都能細細咀嚼,慢慢體會,就算做不成美食家,也能多活出些真味吧? 微博:上海怡心齋 以心齋接物,怡心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