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浠 每次線上課解讀《傷寒論》方劑,其實都是再思考再學習。 所以,這次《傷寒論》研習課第八期課,又促使我將太陽病常用方劑再做了整理。 雖然不是第一次整理,但每次都希望整理更加完善,能助《傷寒論》學習者更客觀更簡捷地組方。 整理之后又更確定:根據人體的真實局面去組方,比用任何定義概念去組方更正義。 (可點擊放大) 四步驟運用演示 以下皆為胡希恕先生醫(yī)案: 陳某 男 24歲 病案號97771 初診日期1965年10月9曰 昨天打藍球后用涼水洗澡,今早感惡寒身熱(T38.6℃)、無汗、頭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肺浮緊。與麻黃湯。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二錢,杏仁三錢。 結果:上藥急煎即服,并加蓋棉被得微汗出,熱漸退,未再服藥,調養(yǎng)兩天自愈。
由以上步驟得出結論:能量偏差不大+異常不汗,用麻黃湯。 張某 男 44歲 病案號96718 初診日期1965年3月25曰 自昨日來,惡寒,無汗,項背強,頭痛,腿痛,口唇干,舌苔薄白,脈浮緊。與葛根湯加石膏。 葛根三錢,桂枝三錢,麻黃三錢,白芍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生石膏一兩。 結果:上藥服一劑,感冒證解。
由以上步驟得出結論:能量偏差不大+異常不汗,可推麻黃湯。若合并“項背強”,又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單味葛根,這樣大方向則指向葛根湯;若合并“口唇干”,視為有微熱,又可指向大青龍湯,在大青龍湯的基礎上考慮“項背強”,又可再加單味葛根。 其實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大方向排除了熱證的三個主方,其余針對表閉阻的方劑(無論是麻黃湯,還是葛根湯,還是大青龍湯)都能起效,當然,若能將每一味藥都進行掂量取舍,則是盡善盡美的組方。 張某 女 51歲 初診日期1964年9月25日 近幾天因搬家勞累感疲乏無力,昨晚又感發(fā)熱、惡寒,經急診拍片診為右上肺大葉性肺炎,因青霉素過敏而求中醫(yī)治療。今日仍身熱,身痛,無汗,惡寒,口干,心煩,胸悶,時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膩,脈浮緊。與大青龍湯。 麻黃六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生石膏三兩。 結果:上藥服一煎,汗出熱退,尚余咳嗽,吐黃白痰,據證與半夏厚樸湯加減,調理一周而愈。
由以上步驟得出結論:能量偏差不大(或偏少)+異常不汗+咳嗽+微熱,大方向指向小青龍湯。合并口干、心煩微熱的情況,可在小青龍湯基礎上加生石膏。 或許,使用小青龍湯+生石膏,后續(xù)則無須更方。 (完) 作者|羅浠 曾經的文藝青年 為孩子的安身立命不斷探索體悟的二孩媽媽 《傷寒論》成都研習室創(chuàng)辦者 |
|
來自: 昨夜長風無眠 > 《醫(yī)學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