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成祖本紀》: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在官方正史之中,朱棣的親生母親,被明明白白記載為了孝慈高皇后,我們俗稱的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嫡四子。 但是這個說法并不被后世人所完全接受,在明之后的清朝,就有大量的學者提出了朱棣并非馬皇后所生的觀點。 并給出了一個叫“碽妃”的名字,而這個名字根據(jù)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所寫的明朝編年史《國榷(què)》的記載,她確實是朱元璋的妃子之一。 《國榷(què)》原文載:朱元璋有昭敬充妃胡氏、成穆貴妃孫氏、淑妃李氏、安妃鄭氏、莊清安榮惠妃崔氏、安妃達氏、碽妃、寧妃郭氏……等。 至于這個妃子是如何跟朱棣掛上鉤的,追根溯源是明朝官員寫的一本書《南京太常寺志》。太常寺在明朝是主管宗祠禮儀的衙門,衙門官員給自己部門寫的歷史書,理論上權(quán)威性極強。 在這本具有權(quán)威性的書中,記載了一個奇異的現(xiàn)象,直接將碽妃和朱棣的母子關(guān)系掛了等號。 在朱元璋墓地孝陵中專門祭祀靈位的享殿里,除了正坐在居中處的朱元璋和他的馬皇后。 左邊李淑妃,皇妃,皇貴嬪,皇貴人,皇美人五案,右邊碽妃一案。 明朝帝王有寵妃千千萬萬,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入享殿,受后人的祭祀。除了在位皇帝、去世皇帝特許,一般情況下,只有生下了龍子的妃子才有這個殊榮。 李淑妃,皇妃,皇貴嬪,皇貴人,皇美人五人在明史中,均生下了王子,而碽妃這個名字,在明史中,并沒有記載他是否生產(chǎn),也沒有說她多么受寵信,甚至連具體事跡都少地可憐。 但是事實又不容置疑,就是這么一個史書難尋蹤跡的妃子,她做到了皇妃死后能享受的最大殊榮。在尊卑觀念濃厚的古中國,只能說明碽妃肯定是生過的,不過這個記載沒有。 在史書上抹掉一個人,古時往往只有帝王能做到,所以合理猜測下,很多清朝的史學家就斷定碽妃,極有可能生的兒子就是燕王朱棣。 且就算是明朝的當朝官員,也曾留下筆墨,把碽妃和朱棣畫了等號,不過他沒有明說,但結(jié)合《南京太常寺志》的靈位擺放,一目了然。 萬歷年間擔任南京太常寺卿的沈玄華所寫《敬禮南都奉先殿紀事》“……眾妃位東序,一妃獨在西。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一見異千聞,《實錄》安可稽?”。 由于關(guān)于碽妃的事跡記載,正史幾乎沒有留存,民間出現(xiàn)了各種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碽妃由于生下朱棣之時,懷胎不滿10月,于是朱元璋懷疑她和其他人私通。 于是殘忍的給其上了“鐵裙之刑”,這種刑罰是逼迫男人認為不忠的女子,穿上用鐵皮做成的裙子,最后用火烘烤。是極其不人道,殘忍到極致的刑罰。 假如朱棣真是碽妃所生,按照人之常情,自己母親死得如此慘,理應在自己掌權(quán)后平返。但是縱觀朱棣一生,他都沒有那么做,甚至一口咬定自己就是馬皇后的親兒子。 為什么會這樣,歸根結(jié)底就1個詞“名正言順”,中國古代做人做事都講究“名正言順”,嫡子繼位是自周禮開始,中國帝王傳承最正的禮儀,是“名正”。 朱棣篡位已經(jīng)是不義了,若他自己還不是嫡子,那就真的大逆不道,他得皇位,一點合法性也沒有了。 朱棣的親生母親,被朱元璋以鐵裙刑殺了,為何沒人敢說?因為說了,無疑就是在告訴朱棣,你不是嫡子,你的所作所為完完全全是“大逆不道”。 在朱棣掌權(quán)的年代,這不是找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