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交往中,因為性格、興趣、愛好等不同,相互之間的關系也不同,特別是成年人之間的交往,有了利益關系的存在,三觀不合的人,往往很難結成很好的關系,大多只能是熟悉的陌生人或形同陌路。 在為人處世上,有些人性格急,有些人性格緩,有些人是雷厲風行,有些人是拖拖拉拉。兩個性格不合的人,在行事上往往很難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彼此看不順眼、相互使絆是常態(tài)。 不管是親密無間的親友,還是萍水相逢的初識,雖然每個人都會重視別人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但做人的怎樣往往是通過他做事的態(tài)度來看。如果在做事上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那至少不會被別人嫌棄太多。 其實,一個人討厭另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他窮,他沒關系等外在因素,而是因為這個人本身的懶惰、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造成的。不管是沒背景,還是先天條件差,只要肯努力,至少還能自食其力,不用麻煩別人。 而一個人一旦懶惰,這不做、那不做,只是坐享其成,只想別人的接濟,一次兩次礙于各種原因,可能別人會幫助,但一直這樣混吃等死的狀態(tài),是人都會感到厭煩的,視這種人為爛泥是再正常不過的。 每個人都會有惰性,只是持續(xù)時間長短的問題,有些是偶發(fā)性的短期或臨時性的惰性,因為心情或其它外界影響;有些則是本身因素,拖拉或不想做事的長期惰性,也就是懶惰,這就完全不利于自己做事情。 如果一個人只是短暫臨時的惰性,只要調整好心態(tài),找到好方法,就能重新振作起來,別人也不會看低他。如果一個人的懶惰已經到無藥可救的地步,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得過且過,放棄去追尋生活的意義。 這樣的人,讓所有人都會感到失望,那些曾經親密無間的人,也會慢慢疏遠他厭惡他。人總要有追求,有追求才會去努力拼搏,如果懶惰到對什么都無所謂,生活失去了意義,那別人為何要幫你,只會看扁你。 活著本可以有希望,可以去改變一切,但對于一個無可救藥的懶惰者來說,他活著還不如死了,他根本不會去考慮活著的意義,追求存在的價值,他只是想伸手向別人索取,卻忘記了自己的雙手雙腳不是擺設。 在這方天地間,有那么一群黑大個,身強體壯,各類資源也不少,不管到哪都是無所事事,等待那些傻大個無償?shù)慕o予。他們是蒙昧尚未開化嗎?不是,各種坑蒙拐騙偷,他們都是得心應手的,就是懶惰,想不勞而獲。 不管是在大洋此岸還是大洋彼岸,身強體壯的懶惰黑大個,都是人們討厭的對象。而作為曾經多災多難身材瘦小的黃小個,因其勤勞肯干,漸漸在這方天地中站穩(wěn)腳跟,生活越來越好,也更受人尊重。 因為工種不同,勤勞不一定能致富,但至少可以自食其力,在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滿足衣食無憂。懶惰則不行,不付出就想要收獲,哪有這么好的事,就算是天意使然,也會有旱澇歉收的情況。 因為工作和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也許我們很難達到別人的要求,但只要我們勤勞肯干,不是懶惰,就算別人不喜歡,也不會討厭。況且,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只要肯花更多的時間,雖然不一定物質更滿足,但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其實,養(yǎng)成懶惰的習慣,是我們在很多時候無法堅持去做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害怕堅持下去會遇到很多問題,最后得到的結果也不盡人意,所以在還沒開始之前就自暴自棄,認為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情,與其費力不討好,還不如不做。 就這樣,我們越是害怕失敗、越是害怕別人失望,我們越不敢做事,因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最終變得畏畏縮縮,什么都不敢做,自然就懶惰了。其實,我們可以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去想它的結果怎樣,而是去學會享受這個過程。 就如我們對待生命一樣,生命的意義不在最終的死亡,而是在我們整個生命歷程中的感悟和美好,我們做事也應該如此,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就沒有生活的樂趣和回憶。 成功人士都是因為結果才能讓記住的,但大多數(shù)成功的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他們成功的路上,學會將自己沉浸在自己做的事情上面,并享受做這件事情的樂趣,做事時只考慮做事的本身,而不是結果。 與其去想結果,還不如踏踏實實地做事,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而高興。或許你自制力比較差,可以請求身邊的人監(jiān)督。一是可以起到督促作用;二是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想去做這件事情的決心,這樣自己會更有動力去堅持。 時間長了,自然就會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和習慣去做這件事情,那時就無需別人的監(jiān)督,能自己獨立去做好一件事了。一個人的懶惰只要不是無藥可救,只要找到問題的所在,解決好問題,他就會變得更勤奮。 也許會很多東西都不會,也許沒有很好的機遇,也許只是一個普通人,也許沒有崇高的理想,只要你不是懶惰成性、放棄追求,只要你愿意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踏實肯干,總會有艷陽高照的一天。問心無愧,自然沒有別人的白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