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喜歡通過月亮來表達(dá)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蘇軾眼中,月亮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團(tuán)圓之月; 在張若虛眼中,月亮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的思念之月; ![]() 無疑,在眾多詩人中,李白是描寫月亮最多的詩人,從《古朗月行》到《月下獨(dú)酌》,從《送荊門送別》到《靜夜思》,可以說,李白將月亮文化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月亮寄托著李白孤獨(dú)而又純潔的心靈。 李白曾經(jīng)寫過一首《把酒問月》,那飄逸而浪漫之感,頗有一番趣味。今天,讓我們走進(jìn)李白,走進(jìn)《把酒問月》,聆聽和感悟詩仙的內(nèi)心世界。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蘇軾曾經(jīng)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蔽蚁?,蘇軾在寫這首詞的時候,應(yīng)該是借鑒了李白的這首詩,兩位偉大的詩人面對月亮,寫出了心中或思念,或孤寂的人生感慨。 ![]() 沒有人知道天上的月亮何時出現(xiàn),有探索精神的李白不禁舉著酒杯,向月亮發(fā)問。在春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也曾向蒼天發(fā)問,寫過一首長篇詩歌《問天》,表達(dá)了對宇宙和人生的探索。 人雖然無法攀上明月,但月亮卻緊緊地與人相隨。人走到哪里,月亮就跟到哪里,仿佛是一輩子的知己,可以袒露心扉,可以一訴衷腸。 在今天,人們從未停止對月亮的探索,已經(jīng)可以通過科技手段飛向月空。但是忙碌的人們,是否還有雅興去望月,去感懷或圓或缺的月亮。 月亮沒有太陽那般熾熱和鮮亮,它只是優(yōu)雅而從容地完成它的使命,不爭先不邀寵,默默地在黑夜中給人一絲光明和希望。 月亮皎潔如鏡,掛在天宮,盡管在云靄中依舊散發(fā)著清冷的光輝。 ![]() 我們能看到月亮從海上緩緩升起,誰能知道它清晨十分在云間隱跡。月亮,并未消失,只是人們在明亮的白天,并不需要它,它便只留下淡淡的影子。 自古以來,關(guān)于月亮的的傳說有很多,月宮中的白兔是否安好?從人間飛到月亮的嫦娥是否孤獨(dú)?嫦娥雖然成為了神仙,但她在月宮中沒有朋友和親人,每天會開心嗎? 現(xiàn)在的人見不到古時的月亮,但是月亮卻照耀過古人,月亮,仿佛是一位歲月的見證者,它從容地見證著世間滄桑和生離死別。 古人和今人如流水一般,卻看到同一輪明月。 只希望拿起酒杯,放歌高唱,讓月光永遠(yuǎn)照在金杯中,不要辜負(fù)這大好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