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是座小城市,即使在最繁華的街道也能看見山岳,常人此時都難有感觸這里就是昔日的大和國都平城京。 奈良街道 去往唐招提寺,若是坐電車,會經(jīng)過平城宮遺址,乘巴士的話,則是沿三條大路西行再南折, 至五條街再由東往西,穿過秋篠川即到寺院地界。 奈良平城宮遺址 唐招提寺境內(nèi)示意圖 唐招提寺南大門外 早晨八時抵達之時,唐招提寺尚未對游客開放,暫且在南大門外等候,周遭林木蔥郁,各種鳥鳴之聲此起彼伏,管理寺務的老先生在山門的臺階來回打掃,望過去地上仿佛連灰塵都沒有,老者還是很努力的在慢慢清掃,此景仿佛有種樸素而高妙的玄理,讓人心生崇敬卻又有點愧疚,只能抬頭佯裝瞻仰寺院匾額。 南大門所懸寺額,后世復制品 木質(zhì)寺額上的招提寺四字以細筆行書雙鉤鐫刻,這明顯帶有王羲之書風的四字傳說出自孝謙女皇之手,其為日本歷史上第四十六、四十八代天皇,是圣武天皇與光明皇后之女,天平勝寶元年(749)即位,她治下的時代正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而這寺額,乃天平朝保存至今的珍貴原物。 唐招提寺天平時代木質(zhì)寺額,高148厘米,寬116厘米 《唐大和上東征傳》 記載: 時有敕旨,施大和上園地一區(qū),是故一品新田部親王之舊宅。普照、思托勸請大和上(鑒真)以此地為伽藍,長傳四分律藏……以持戒之力,保護國家。和上言大好,即寶字三年八月一日,私立唐律招提名,后請官額,依此為定……所立寺者,今唐招提寺也。 可見規(guī)劃建造之初,寺院即以唐招提為名,寺名中的唐當為東土大唐,而招提,是梵文caturdisa省譯,《續(xù)高僧傳》云:“世依字解,招謂招引,提謂提攜,并浪語也。此乃西言耳,正音云‘招斗提奢’,此云四方,謂處所為四方眾僧之所依住也?!惫糯略撼说燃壱?guī)制有所區(qū)別之外,其主要功用也不盡相同,唐招提寺最初應該還是一座供來自四方求法問學的僧眾留宿學習的伽藍。至于出家僧眾營造寺院奏請?zhí)旎寿n予官額,此種做法源自于中國北魏時代,這對于方外叢林是極為重要的事,因為只有如此,寺院才能得到皇室和官府的承認和保護,從而避免在長遠的時間里來自各方的威脅,歷史上的不少著名寺廟,雖一時恢弘壯闊,又多有名僧住持,但難免不會有被沒收的危險甚至拆毀的結(jié)局,另外,也只有在獲得賜額之后,寺院才更易獲得田產(chǎn)、財物等,經(jīng)濟上至此有所保障。唐招提寺有幸大體留存至今,南大門處懸掛的這塊斑駁陳舊的寺額,功勞可謂赫赫。 寺額 山門開啟時,在寺院之外其實就能望見金堂,不過只有走到近前才能瞻觀到有名的“天平之甍”。 唐招提寺金堂 所謂的天平之甍,指的是唐招提寺金堂屋頂正脊西端原先安置的鴟尾,這件瓦制鴟尾燒制于金堂初建之時,歷經(jīng)千年風雨雷電屹立迄今,現(xiàn)時作為國寶,與正脊東側(cè)的另一件鐮倉時代燒造的鴟尾,一同保存于寺院的寶藏館。 金堂鴟尾,平成大修時新燒造 鴟尾為用于古代建筑正脊兩端的建筑構件。屋脊的兩端本是建筑物屋面較為薄弱的地方,為避免漏雨或損壞,所以多用瓦疊層壘加固,另外,為使屋頂具有輕許上揚之勢,從而減少建筑物整體給人的沉重和壓抑之感,建筑物屋頂正脊兩端和垂脊末端之下有所加高,這在大量東漢時期的畫像石、磚、陶樓明器,以及一些漢代石闕上表現(xiàn)的是相當清晰的。 河南密縣出土東漢二層灰陶倉樓屋面正脊垂脊加高形象 然而,實在無法確定這種壓角加高的瓦件就是鴟尾的起源,鴟尾的功用,應該還是在漢代崇尚仙靈觀念的影響下,用藝術的手法取其寓意,以其為滅火之祥瑞,與漢代在殿堂的屋脊上裝飾朱雀(鳳鳥)以為吉祥相類似。 ![]() 唐招提寺金堂建垂脊下瓦疊層壘加固加固局部 ![]() 臨漳出土東魏或北齊時代鴟尾,通高39厘米,厚22厘米 2007年河北臨漳出土一件東魏或北齊時代的模制泥陶鴟尾,立面大致呈C形,體現(xiàn)的正是鴟鳥尾部上揚之態(tài),這不僅證明山西九原崗北朝晚期壁畫墓中的鴟尾,以及甘肅敦煌西魏大統(tǒng)紀年285窟中的鴟尾圖像,是當時鴟尾真實的描摹,更說明長江中下游出土的三國西晉時期瓷瓶上的鴟尾,是表現(xiàn)得相當準確的,也由此可見,至遲在三國時代,在建筑物屋頂上安置鴟尾已成流行,其表現(xiàn)的并不是魚尾或魚鰭。 ![]() 南京出土三國東吳時期魂瓶之建筑物上鴟尾形象 ![]() 山西九原崗北朝晚期壁畫墓中的鴟尾(上),甘肅敦煌西魏大統(tǒng)紀年285窟中鴟尾圖像 隋唐時期的鴟尾實物多有出土,結(jié)合同時期壁畫、石刻等資料來看,北朝后期的鴟尾,其上揚羽尾部分逐漸縮?。ǜ菀渍`以為魚尾或魚鰭),法隆寺藏飛鳥時代玉蟲廚子上的鴟尾同樣也是這種形態(tài) ,尾尖纖巧上揚,略內(nèi)彎,造型挺拔而秀麗 。 ![]()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出土鴟尾及其線圖 ![]() 唐太宗昭陵獻殿出土鴟尾 ![]() 甘肅敦煌莫高窟220窟初唐壁畫之建筑上鴟尾形象 ![]()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門楣佛殿石刻中鴟尾之形象,石刻刻于652—704年之間 ![]() 唐大明宮含元殿出土鴟尾殘件 ![]() 長安西明寺遺址出土鴟尾 ![]() 日本奈良法隆寺藏飛鳥時代玉蟲廚子之鴟尾形象 唐招提寺金堂鴟尾雖然形制與漢地鴟尾大體相似,然而風格可謂迥異,最明顯者是其上揚的尾尖略近渾圓,全無纖巧挺拔之感,可見這天平之甍并非唐式鴟尾的忠實摹造,事實上,日本飛鳥奈良時期的建筑,無論總體布局外觀,還是細部構造,都與中國隋唐時期的建筑有著一定的區(qū)別,有心者應當不會貿(mào)然混同吧。 ![]() 新寶藏館藏金堂天平時代鴟尾,高120.4厘米,重185.5公斤 ![]() 新寶藏館藏金堂鐮倉時代鴟尾,高117.4厘米,重237.6公斤 日本奈良時代建造的木構建筑有多座,唐招提寺金堂是其中唯一的一座寺院殿堂建筑,寬敞的前廊, 深遠的出檐,雄大的斗拱、粗碩的金柱,以及內(nèi)部須彌壇上三座超過3米的日本最大的干漆造像,進出殿宇之際,唯有瞠目。 ![]() 唐招提寺金堂正面示意圖 ![]() 金堂斷面及平面示意圖 ![]() 轉(zhuǎn)角鋪作 ![]() 前廊 ![]() 金堂前廊金柱 ![]() 金堂須彌壇上造像 ![]() 金堂天花平棊 ![]() 主尊盧舍那坐佛,高3.7米,夾苧干漆法造像 ![]() 千手觀音像,高5.6米,木心干漆法造像 ![]() 藥師如來立像,高3.36米,木心干漆法造像 ![]() 夾苧干漆法造像及木心干漆法造像工藝示意圖 ![]() 多聞天,廣目天 ![]() 增長天,持國天 讓人震驚的其實是金堂的所有構建,包括堂中的造像,都曾完全解體修繕,現(xiàn)在所見,無一不是復原之物。 唐招提寺金堂在歷史上至少有過四次大修,其中以江戶時代元祿年間(1693—1694) 的維修改動最大,屋頂比原先加高有兩點五米之多,這種加高并非是金堂個案,法隆寺飛鳥時代的金堂在江戶時代重修之時,其屋頂同樣有類似變動。 ![]() 金堂建筑構造變遷模型示意圖,從上至下為初建、元祿重修、明治重修 有學者認為這種加高屋頂?shù)母脑?,為的是讓平緩的屋頂坡面變得陡峭,有利于雨日屋面排水,然而,事實確實如此?!中國古代建筑文獻中,屋頂?shù)母邔挶壤Q作“舉”,“屋頂最上端的脊槫(檁)以下各架槫(檁)相比于直坡時略作下降的高度,稱作“折”,單純地提高“舉”,將屋頂一味變陡,卻忽視“折”,不把屋面做成略為向下內(nèi)凹的曲面,其實并不能更為快速的排水。 ![]() 建筑屋面舉折示意圖,虛線為脊槫(檁)到橑檐枋直線距離,實線為略為下凹的實際屋面 ![]() 坡面落物示意圖 ![]() 金堂屋頂坡面陡峭,屋面內(nèi)凹弧度微小 正因為江戶時代維修時的改動,整個屋頂?shù)闹亓侩S之大大增加,金堂內(nèi)的立柱受壓增大以至于出現(xiàn)內(nèi)傾現(xiàn)象,1995年的阪神地震更使建筑內(nèi)部各部件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故而自2000年始,唐招提寺金堂開始了為期十年的平成大維修,建筑內(nèi)部的全部塑像皆移置別處,所有建筑構件, 包括四萬多片瓦片和兩萬多塊木料,一一拆卸落架修繕。 ![]() 金堂落架前移出造像 ![]() 千手觀音拆卸修繕 ![]() 金堂整體落架大修 ![]() 金堂門扉 ![]() 重修后的千手觀音像 ![]() 國寶講堂 ![]() 唐招提寺講堂原為平城宮朝集殿 ![]() 國寶經(jīng)藏和寶藏 唐招提寺中建筑國寶尚有講堂、鼓樓、經(jīng)藏和寶藏多座,每一位前來巡禮的參觀者,未必都是世尊的信徒,可親臨之際,面對這些歷經(jīng)千年,超越宗教的國寶,最后都會向早已化為此間泥土的鑒真和尚,致以無上的敬意! ![]() 唐招提寺鑒真大和尚靈廟 佛教信徒有心皈依,必須遵從嚴格的佛門戒律,受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為居士,受十戒為沙彌或沙彌尼,只有受250條及348條具足戒才能真正出家為僧尼,同時,受戒之時,須有得戒師、羯摩師、教授師,以及其他七位德高望重的和尚在場見證。另外,傳戒的儀式也有著繁復的規(guī)定。佛教自6世紀上半葉傳入日本后迅速發(fā)展,在短時間內(nèi)竟成為國家宗教,然而直到8世紀初,日本還是未能建立起嚴格的佛教戒律制度與宗派,為此,天皇派遣使者入唐延請精通戒律的大師。天平五年(733,唐開元二十一年),平城京興福寺僧榮叡、普照奉命渡海尋師,天平十四年(742,唐天寶元年),在唐土求學已逾九年的榮叡、普照抵達揚州大明寺,懇請當時已名滿天下的著名律師鑒真東渡傳授戒律。此時的鑒真和尚已55歲,無視跨海的艱辛和異域的隔閡,欣然應允赴日,然前后五次東渡,為時十年,均告失敗,大和尚仍堅持不懈,終于天平勝寶五年(753,唐天寶十二年)第六次東渡成功,以67歲高齡抵達平城京,為圣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孝謙天皇等四百余眾受戒,之后筑造戒壇,規(guī)范受戒制度,又興建唐招提寺,開創(chuàng)東瀛律宗。 ![]() 鑒真渡海示意圖 然而,這樣一位將生命托付于偉大信仰的無懼無畏者,竟也有流淚之時。第五次東渡,在海上三度遭遇暴風巨浪,航船漂流到遙遠的海南島,鑒真與徒眾棄船登陸,經(jīng)崖州、雷州、桂州等地趕回揚州,途中的苦心焦慮使大師患上了眼疾,最后完全失明,在經(jīng)過端州(今廣東肇慶),歷經(jīng)艱辛但從不退悔,以堅固之志求請鑒真東渡的日僧榮叡,在途中染病圓寂,另一位日僧普照也決意不再東返而趕往明州,臨別之際,目盲的大師拉著普照之手,泣然垂淚。 ![]() 唐招提寺藏重要文化財,鐮倉時代《東征傳繪卷》卷二浪溝浦遭遇海難 ![]() 《東征傳繪卷》卷三榮叡圓寂 之后翻越大庾嶺,從虔州到吉州(今江西吉安),鑒真和尚最優(yōu)秀的弟子祥彥又不幸辭世。當初鑒真決意東渡時曾問坐下弟子誰愿一同前往弘法,眾皆沉默不語,唯有祥彥回復:“東渡日本,須遠涉重洋,生命亦無所保障,加之眾之修業(yè)未圓滿,故而難以作答。”和尚朗聲道:“以為弘法,何惜身價性命,若眾人不愿前往,吾將自往之!”祥彥隨聲應道:“若大師前往,小僧亦隨行之?!笔嗄昵昂蠖啻螙|渡,有多位弟子堅持不了信念而離開,只有祥彥一直追隨鑒真左右,可無論擁有怎樣強韌和堅定的信仰,生命卻是無常,未成夙愿的祥彥往生之際,大師慟哭不止,聲聲呼喚著“阿彥呀!阿彥呀!” 鑒真早已是參透生死的得道高僧,為傳法大愿而不惜性命,即使目盲也不曾絕望,可為什么還是會落淚?是為榮叡的為法忘軀,葬身異國而悲泣?為祥彥的盛年早夭,傳燈無人而痛哭? 這樣的落淚其實就是有情,而有情者才有道心。 天寶字七年(763,唐廣德元年)春,弟子忍基夢見唐招提寺的講堂的棟梁折斷,領悟到大師可能即將歸寂,于是忍基與眾弟子共同模制和尚尊形,以夾苧干漆法作像,是年五月六日,鑒真坐化,而這尊夾苧真身像,一千二百五十多年來,一直安放在唐招提寺的御影堂內(nèi)成為圣跡,每年大和尚忌日時,開啟門扉供大眾瞻仰。 ![]() 唐招提寺御影堂中國寶鑒真像,障壁畫為東山魁夷作《濤聲》 ![]() ![]() 唐招提寺開山堂前松尾芭蕉詩碑 1688年,在鑒真大和上圓寂九百多年之后,松尾芭蕉來到唐招提寺,在大師御像之前惶恐拜之,詩人以赤子之心吟誦道:“愿以青青葉,拂爾淚盈盈?!?這滿含敬仰的歌詠似乎告訴后來者,先師其實并未遠去,依舊還眷顧著我們。 ![]() 如今,人們把芭蕉的俳句寫在木牌上立于唐招提寺開山堂前,不是每一位前來參觀者都能見到天平時代的國寶造像,然而,只要有情,終究會在這千年古寺中得到“千山萬水終相見”感動,拜別之際,唯愿大和上依舊照耀我們,在黑暗中行路,保佑善良的人,秉持自我,不失正直,永遠不要對未來失去信心,美好即便永遠不能實現(xiàn),也一定會代代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