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解世界上的事物都在運動中: 上回博文《淺解哲學意義上的“物質”》的側重于世界是物質的,指明世界的本源是物質,而不是意識。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說的是唯物論思想。今博文側重解析,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一切事物都處于無休止地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之中,處于不斷的發(fā)生、成長和消亡之中,說的是辯證法思想。
具體淺解如下:
第一,世界是事物過程的集合體。恩格斯說過“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含義表明了客觀世界由客觀事物構成,過程則是事物發(fā)展的歷程,是動態(tài)的程序、階段。從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xù)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從內容上看,是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tài)、結構、功能和關系上的更新。而從總體看,客觀存在的宇宙萬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都在對立統(tǒng)一、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中變化和發(fā)展,物質和運動關系不可分。緣由是,一方面,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離不開物質。因為物質是世界上一切運動的主體與客觀基礎,物質世界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之中??茖W證明,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無機界到生命有機界直到人類社會,不運動的物質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抱有形而上學觀點的人士認為,世界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彼此沒有任何聯系。 第二,運動具有守恒性。運動與物質不可分離的原理必然導出運動守恒的原理。運動具有守恒性,即運動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又不能被消滅,其具體形式是多樣的并且相互轉化,在轉化中運動總量不變。這一原理在19世紀40年代就由德國科學家J.L.邁耶爾和英國科學家J.P.焦耳作出了實驗上的證明,并以“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的形式表述出來。例如426.9千克/米的機械能總是產生1大卡的熱能;反之,1大卡的熱能也總是產生426.9千克/米的機械能。這個定律被恩格斯稱為“偉大的運動基本規(guī)律”?,F代物理學進一步表明,一切不同形式的能──電磁的、原子的、核內的、化學的、生物的等等之間在相互轉化的時候,轉化前后的能量總是一個恒量,都可以用同一單位來計算,這就從一個方面證實運動的守恒。運動守恒的原理不能僅僅從數量上去把握,而且還必須從質量上去理解。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互相轉化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這種互相轉化是物質運動固有的、永遠不會喪失的能力。 歸納起來說,是一個系統(tǒng)的總能量的改變只能等于傳入或者傳出該系統(tǒng)的能量的多少??偰芰繛橄到y(tǒng)的機械能、熱能及除熱能以外的任何內能形式的總和。換句話說,物質的變化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內在的東西沒有發(fā)生改變,冰化成水,水蒸發(fā)成氣體,氣體冷卻成水,水結成冰,在沒有外界干擾,情況下,物質能量不變,冰化成水放出能量等于水結成冰吸收的能量。 第三,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是靜止。盡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但是就物質的具體存在方式而言,它又有靜止的一面,在現實中只存在相對靜止,并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物質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不顯著的變化狀態(tài)。人坐在房子里固然沒有運動,但人和房子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在不停的運動。同時,人在不停的呼吸,體內血液不斷的循環(huán),都在運動。所以,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對特定的運動形式而言,某種事物在一定的空間之內,不具有某一特定的運動形式便是靜止。理由清楚,首先一個事物只有當它處于相對靜止中,即它是某個事物,才能認清是什么事物和什么形式的運動,運動才能獲得衡量它的尺度或量度。其次,物體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平衡狀態(tài)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再次,只有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才能區(qū)別事物,對事物進行確定的認識和分析。因此,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其對立表現在,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靜止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其統(tǒng)一表現在: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在相對靜止中包含著運動的一面;在絕對運動中也有其相對靜止的一面。任何形式的物質運動,都是在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對立統(tǒng)一中進行的。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運動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俗話說"穩(wěn)如泰山",這種看法忽視了運動是絕對性。事實上宇宙中任何物體都不可能絕對靜止,一定有在運動,你肯定不會看到一個靜止不動的天體;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個物體,當有一樣的速度的時候,兩個物體就是相對靜止,這里人們一般選取地面作為參考系,與地面相對靜止的人們就叫靜止。相對靜止有兩種基本情形:一是機械運動中特定物體之間沒有發(fā)生位置移動;二是事物處于量變階段,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質的變化。就物質世界的整體而言,物質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茖W研究表明,即使是泰山,也處在緩慢的運動狀態(tài)中,在100萬年間升高了幾百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50萬年間升高了1600米。只是人們難以察覺罷了。還有些物體雖然運動速度快,但距離遙遠,或者是物質本身太小,也不容易感覺到。恒星看起來是不動的,其實,織女星和牛郎星分別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飛奔。微觀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同樣是在不停的運動,許多粒子從出生到"衰變",只有幾百億甚至幾萬億分之一秒,運動速度非常之快。 第四,運動包括變化和發(fā)展。從總體上說,運動、變化、發(fā)展三范疇,共同揭示了客觀世界的無限過程的存在。同時,它們之間又有著層次上的差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物質的固有屬性中,運動是第一個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睆穆撓瞪侠斫?,總體上指向性相同。三者都屬于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疇,都表明事物不是絕對靜止的。三者引起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事物內部諸要素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構成事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發(fā)展。因而所表達的科學觀點相同。并把運動、變化、發(fā)展結合在一起表達自己的發(fā)展觀。運動包括變化和發(fā)展,有運動才會有變化和發(fā)展;發(fā)展是運動、變化的更高層次,揭示了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整體趨勢和方向性;三個概念都表明事物不是絕對靜止的,不是凝固和僵化的。而從區(qū)別上理解,首先定義不同。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變化是指事物在運動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狀態(tài)乃至性質的改變,包括量變和質變;發(fā)展是指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其次,側重點不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變動不居的動態(tài)過程,表示事物在活動著,它同靜止的觀點相對立;變化主要反映事物運動的多樣性、程度和狀態(tài),表示事物由一種狀態(tài)過渡到另一種狀態(tài),它與凝固的觀點相對立;發(fā)展側重指事物上升的、前進的運動和變化,反映著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不斷更替和生成的過程。再次,范圍和深刻程度不同。發(fā)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但不能說運動和變化就是發(fā)展,運動、變化比發(fā)展范圍廣泛,而發(fā)展則比運動、變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運動變化的總方向和總趨勢。 第五,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運動基本形式指的是物質存在和表現的形式。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各人所掌握的資料不同,分析角度不同,原有的知識基礎不同,思維角度不同,運用的分類標準不同,尤其是各人對本階級崇拜的性質、意義及形成時間、發(fā)展歷史的認識和理解的不盡相同,因此,在運動的基本形式分類上,不但各人有各人的分類結果,即使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文章中,也會提出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及結論。例如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把運動分為四類:本質上的運動,如產生和消滅;數量上的運動,如增加和減少;性質上的運動,如冷變熱,濕變干;位置上的運動,如前后、左右、上下。但他還不能認識到運動形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以及各種運動形式的相互轉化。在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者把物質運動僅僅歸結為機械運動(位置移動)一種形式,不理解物質運動的多樣性。 19世紀中葉,恩格斯在總結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把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分為機械運動、分子的物理運動、原子的化學運動、蛋白體的生命運動以及人的社會運動等五種基本形式,它們之間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向高級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彼此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個人具體理解傾向于恩格斯的結論。從這個結論序列中可以看出,生命運動是由化學運動發(fā)展而來的,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發(fā)展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是指一種連續(xù)不斷的變化過程。既有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在其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總是要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事物發(fā)展的長河中新的、先進的、活躍的因素必將沖擊、中和、突破陳舊的、落后的、保守的因素,并使事物發(fā)生質和量的變化和飛躍。新的事物一旦出現,并非一下就被人們所認識和理解,而是要通過客觀實踐的檢驗,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確實說,新事物比原有的事物要先進,這樣才會被人們所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