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即天妃圣母靈祠。相傳宋代福建莆田姓林的女子,在海難中勇救漁民,死后人們立廟祭祀她。自宋朝開始,一直到明朝,累有封賜。到清康熙十九年,加封為“海神天妃”,民間稱作“海神娘娘”。旅順天后宮,當(dāng)?shù)乩习傩樟?xí)慣上稱“大廟”。 俄國人拍照的旅順天后宮全景(源自網(wǎng)絡(luò)) 旅順天后宮原址位于旅順港灣街,建于元代,是旅大地區(qū)最早建的天后宮之一。它既是官方祠祭的寺廟,也是民眾信仰的場所。有文字記載明清時期進行了三次大修,其中明朝兩次,清末一次。 據(jù)《旅大文獻征存》(卷六)記載:旅順口舊有的天妃圣母靈祠,在明代永樂年間便已“歲久倒塌不堪”。永樂乙酉(公元1405年)春三月,武臣保定侯孟善巡視旅順口時,參拜天后宮,見到祠廟年久失修,決定重修天妃圣母祠。永樂丙戌(公元1406年)二月廿六日動工,次年八月十五竣工。孟善及遼東都指揮徐剛于永樂六年(戊子,公元1408年)四月立“天妃廟記”石碑,詳述重修的經(jīng)過。 旅順天妃廟永樂六年碑(源自網(wǎng)絡(luò)) 明嘉靖年間又重修一次,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乙巳仲秋月重修”的碑文可證。 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候補道員北洋前敵營務(wù)處兼船塢工程總辦劉含芳也曾整修一次。據(jù)《創(chuàng)修天后宮序》記載,那時的天后宮“如來菩薩諸佛殿,參錯掩映,官民祈禱,靈應(yīng)如響。香火由是鼎盛”。 康熙年間,旅順水師營官兵,每年春秋兩季乘木帆船出海巡哨。每次出海前,主帥帶領(lǐng)官兵到天后宮祈福祭祀,祈求護海之神保佑巡海平安。 旅順天后宮局部(源自網(wǎng)絡(luò)) 光緒廿四年(公元1889年),俄國強租旅大,俄軍要在天后宮一帶修建海軍俱樂部。殖民當(dāng)局逼迫住持心一禪師拆毀廟宇。心一和尚姓李,安徽壽州人,原是清軍一個哨官。甲午戰(zhàn)后,落發(fā)出家。他秉性剛直,不畏強暴,具有愛國之心。為抗議俄軍拆廟,他組織廟里僧人搬運柴草,置于寺廟周圍。俄軍若強行毀寺,便與廟宇共存亡。俄軍見心一法師態(tài)度強硬,擔(dān)心引起眾怒,便拿出兩萬盧布做動遷補償。這筆補償費根本不夠用,沒辦法,佛家遇上俄國兵,有理說不清。歷經(jīng)元明清3個朝代的天后宮,只能另選地方,重建廟宇。 |
|
來自: 袁承志dtau70na > 《東北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