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詠物詩的創(chuàng)作(2) 三、詠物詩的創(chuàng)作 詠物詩,最不容易寫好,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要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所詠的物,抓住其特點,最好是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獨特之美;二是要把握好分寸,用詩歌的語言,藝術(shù)地加以表達。 首先要注意形象的刻畫,做到詠什么象什么,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形似”。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點,認識必須作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感受。一首詠物詩,是不是達到了“形似”,有一個簡單的標準,那就是讀者不看題,只看詩,就能準確無誤地知道它詠的是什么。否則就是失敗的。“詠狀寫生”的功夫是一定要下的。例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讀者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草。從它的“一歲一枯榮”,從它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如果一首詠物詩中所寫的物,根本就不像,那就是蒙騙讀者。例如: 謙謙君子立花庭,爾雅溫文俊骨清。 不與同族爭顯貴,甘于淡泊自心寧。 如果沒有題目,你能一看就知道寫的是什么嗎?不能。那么,它就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這首詩的題目其實是《文竹》,可是,我們從哪里能看出寫的是文竹? 要做到“形似”,就必須對所詠之物的外在形象(形狀、色彩、氣味)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并且給予準確的表達。 其次要寫出所詠之物的內(nèi)在特征、品質(zhì)和精神,也就是所謂的“神似”。 “神”是一個事物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是死的,是行尸走肉。當然,這個“神”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是詩人強硬地加給它的。這就要求作者有一個發(fā)現(xiàn)的功夫,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而不是去貼標簽。要“神與物游”,才能做到每詠一物而物理物情畢現(xiàn),既表現(xiàn)物情物理,又凝結(jié)著詩人對于人情世態(tài)的深刻體驗和作者的意趣情態(tài),故不僅體物精湛,而且寓意深遠。 例如,鄭板橋的《題竹石畫》: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的著眼點在竹子堅韌頑強的鮮明性格,即使環(huán)境再惡劣也無所畏懼;展現(xiàn)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風貌、神采。 王安石的《梅花》: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首詩把梅花孤立墻角,卻依然懷抱春天的希望,獨自開放的精神表現(xiàn)了出來。即詠物,又言志。王安石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宋神宗時,任為宰相,積極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使自己處于孤立 這里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光有神不行,還必須“似”。一是從事物的自然特性上說,要像;二是從事物的文化特性上說也要像。前一條容易做到,后一條,處理不好就會出問題。例如,有人寫了一首詠蘭花的詩,其中有一句是“東風若相助,香艷壓群芳?!边@就很不像是蘭花。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蘭花是花中的君子,沒有野心,無意超過誰、打壓誰。 第三是把物的形神與詩人的情感思想和諧統(tǒng)一,也就是“形神具備,情物合一”。 錢泳《履園談詩》:“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粘批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币皇缀玫脑佄镌?,必須做到形神具備,情物合一。在創(chuàng)作時要采用“不即不離”的吟詠方法。什么叫做“不即不離”呢?通俗一點兒說,就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要在切合詠物,曲盡“物”的妙處的基礎上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僅僅停留在“物”的形和神上。 比如,于謙的《石灰吟》: 千鍾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把石灰的特點和詩人的情感很好地統(tǒng)一了起來。既寫了石灰的出處、焚燒、粉碎等,寫出了石灰的神韻——“要留清白在人間”,也表達了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神似”是在“形似”基礎上的深化和升華,如果離開所詠之物的形象,去表現(xiàn)“神”,就會給人虛而不實的感覺,一不小心就掉進了“假、大、空”的泥塘里。例如,有位作者寫了一首題目為《松》的詩: 仰頭舒臂傲蒼穹,拍雪欺霜屹險峰。 閱盡人間千古事,氣閑神定總從容 這首詩,沒有老老實實地對“松”的形象進行描寫或表現(xiàn),只是抽象地拿人來比附,特別是后兩句,如果不看題目,根本就不會有人想到是寫“松”的詩歌。學詩新手,一不留神,就會滑到這種境地,不可不小心。這樣的詩歌,就好象鬼魂一樣,似乎有這么一個東西,卻看不見它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