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包容和退讓”,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把它們和懦弱聯(lián)想到一起,這是最大的一個誤區(qū)。 其實兩者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懦弱是對于人生坎坷的一種退縮,是對于人生難關的一種怯懦,而包容則是用另一種方式積極的應對人生,其中更體現(xiàn)的是一種勇敢,更是一種境界。 一個人真正能以寬容去化育萬物,能以內(nèi)心溫和包容他人過錯與戾氣,這才是真正的善,并且也是一種真正的大智行為。 《菜根譚》中說這樣一句話: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一個胸懷寬厚的人,應當像春風一樣催生萬物,萬物感覺到它的溫暖就會充滿生機;而心胸狹窄刻薄的人,就像北風呼嘯,冰雪帶來寒冷一樣,萬物感覺到它的刻薄就會被摧殘。 這個世界的狀態(tài)完全是自己內(nèi)心的顯現(xiàn),當很多人去抱怨世界充滿陰暗與戾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反觀自己的內(nèi)心,是不是自己的內(nèi)心太過于偏激? 一個內(nèi)心戾氣較重的人,他看見的是這個世界的冷漠與陰暗,相反,一個內(nèi)心溫和的人,即便他的生活出現(xiàn)了一些不公平,也能用自己的溫和去包容,這是一種境界,更是智慧。 因為懷著一份和氣去包容和化育萬物之時,即便是外界給你的是寒風凜冽,你同樣能用自己的柔和去溫暖自己,自己仍然能夠營造萬丈光芒。 一個胸懷寬厚的人可以輕易諒解別人的過錯,記住別人的善,但是內(nèi)心陰暗斤斤計較的人,只會在別人身上找原因,記住別人的壞,這真的是因為別人的過錯嗎?我們不如反思一下自己。 記住一句話:自己的心永遠是自己人生的主宰。 《道德經(jīng)》中說: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個時代的品德同歸于善良了,以道心去化育世界,內(nèi)心存在溫柔,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郭子儀的兒子娶了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為妻,兩個人吵架的時候,郭子儀的兒子言語冒犯了公主,聲稱自己的父親能力比代宗還要高明,但是看不上皇位,這可是大不敬的話,會遭來滅門之禍。 公主跑到代宗那里告狀,而代宗就對郭子儀說:“不癡不聾,難做家翁,兩個人在閨房吵架的氣話,就不要放在心上了。” 就這樣,代宗輕易的化解了兩人的恩怨,免去了郭子儀家的滅門之罪。 很多人總以為別人遇見一個平坦的人生,是因為別人的運氣好,其實并非如此,只是他因為豁達而不去計較,而內(nèi)心偏激的人,則會無限放大生命中的矛盾與糾葛,這樣的人生才是最糟糕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在這個世上走一遭,遇見的所有人和事,其實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糟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那么惡劣,或許只是因為自己的內(nèi)心偏激,將這一些本來平凡的事情想的太過于陰暗,這才是人生最糟糕的地方。 所以學會摒棄自己內(nèi)心的私心和偏激,不以自己的內(nèi)心去揣摩事態(tài),不讓事態(tài)惡化,這才是人生重中之重。 正所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為之心去品味,這就是修道的真實境界。 每當有事發(fā)生之時,不以自己主觀心思去揣測萬物,而是尊重萬物事情本身的事態(tài)發(fā)展,以無為之心去處理天下之事,那么天下自然無事,人生也自然平安。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