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款又叫題款,也叫款識,是正文以外的交待性文字。落款內(nèi)容包括:正文內(nèi)容的出處、贈送對象、創(chuàng)作緣由、創(chuàng)作時間、作者姓名字號等。它雖在作品中處于“配角”地位,但可對正文起到說明、發(fā)揮、補救、點睛的作用。 落款有單款和雙款之分。既題上款又題下款,稱為雙款。雙款是將書者和受書者的姓名都寫上。不題上款只題下款,稱為單款。單款是指落上書寫者的姓名(或字、號)、正文出處、書寫時間及地點等,位置在正文之后。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沒有落款是不完整的,作品完成之后必須落款,一示禮貌,一示對作品負責(zé)。那么書法作品的落款應(yīng)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上款 上款題于作品右端,內(nèi)容包括:受書人的稱謂,受書單位名稱,之后加上各種尊稱、謙辭雅語。具體題寫方法是:先題受書人姓名、字號,接著寫尊稱或愛稱,謙辭放在最后。例如“大鵬先生正字”。 受書人名字之前可以加上姓氏,表示鄭重,也可以不署,顯得親切。 如果受書人名字為單字,應(yīng)加上姓。 上款常用尊稱或愛稱 長輩: 吾師、道長、學(xué)長、先生、女士(小姐) 。 平輩(或小一輩): 學(xué)兄(弟)、學(xué)友、方家、先生、小姐。 同學(xué): 學(xué)長,學(xué)兄,同窗,同硯,同席 愛稱:仁兄、賢兄(弟)、愛妻、愛女。 上款常用謙辭或雅語 雅屬,雅賞,雅正, 雅存,珍存,惠存,清鑒, 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惠正,賜正,斧正,指正,正之,正腕,笑存,笑鑒,屬,鑒,玩。 下款 下款題于卷末(作品的左端)或作品的下方,通常包括:作者姓名、創(chuàng)作年月、創(chuàng)作地點,正文的篇名、作者或出處,還可以寫一些跋語,用以交代正文的來歷,創(chuàng)作的感想或議論等。 姓名既可知題書家的名字或字號,也可以加上姓氏。 落款的創(chuàng)作地點要看字幅中留白的空間決定是否需要,地點可以寫城市名,如北京、上海。也可以用書家的齋堂名,如“戲墨軒”。也可以是知名的名山大川,如“黃山”、“松花江畔”。在作品上題上地名的別名更佳。地名的選擇宜雅不宜俗。 正文內(nèi)容如果是書家所做詩文,暑上題目即可。也可以在自己的名字下方加注“撰并書”,比如“王大鵬撰聯(lián)并書”。 在落款時寫了錄×××,就不要在寫×××?xí)?/span> 如果正文的最后一行只有2-3個字,落款直接在正文下面寫,不要另起一行寫。 字幅留白多時可題長款,留白少僅題名號即可。 創(chuàng)作時間的題暑比較復(fù)雜一點,也容易出錯。時間的題暑有四種類型。第一類是公歷紀年法,如“二〇一九年十月”。第二類是農(nóng)歷紀年法,也叫干支紀年法,如“丙子冬月既望”。第三類是帝王年號紀年法,如“乾隆五十八年”。第四類是復(fù)合紀年法,即綜合運用公歷和農(nóng)歷紀年,或以帝王年號加干支紀年。如“一九九六年歲在丙子”。 有時上款下款連在一起寫,寫在正文末尾,受書者姓名(上款)在前,書者姓名(下款)在后;上款下款有時分開寫,上款在正文前,下款在正文后(對聯(lián)上款在上聯(lián)右上方,下款在下聯(lián)左下方)。 上下款內(nèi)容是有分別的,但又不是絕對的,既有一定之規(guī),又不是一成不變,需要視章法的安排而定,也與書家的習(xí)慣有關(guān)。 長款、短款、窮款 長款,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地點外,另加入作者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的感想或緣由等文字,用來補充章法用。一求變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補空位,四可寫出作者感情。若作品空白較多或出于構(gòu)圖的需要,可以落長款 短款,短款即只落正文出處、時間、名號、地點等其中幾項,最多不過十字。若作品內(nèi)容占字幅較滿,則需要落短款。 如果字幅余紙不多,留白太少,只能落下作者的名字,這種落款方式為“窮款”。于右任先生無論寫中堂、條幅,總是對窮款情有獨鐘,只題上“于右任”或“右任”幾個字。 題跋 跋是附在書法作品上的文字,可以是短文、獻詞、格言,也可以是詩詞,內(nèi)容多屬于品評、議論、思辨、述事、感想、鑒定、考釋之類。書家寫完正文或看完他人的書作后,想對作品有所補充或解釋,或想對正文來歷有所交代,對正文語句有所注釋,或有所品評、議論,或發(fā)生一些感想,或交代創(chuàng)作目的和心態(tài)等。 跋可長可短,跋屬于長款。 跋的類型有:抒情性跋語,補充與注釋性跋語,品評性跋語,說明性跋語。 比如明代文征明寫完蘇東坡的《赤壁賦》,末了題跋云:“嘉靖戊午冬十一月廿日,夜寒不寐,篝燈漫書,紙墨欠佳,毫尤不精,殊不成字”。 以上寥寥三十個字的跋語說明了四層意思,一是點明了書寫時間“嘉靖戊午冬十一月廿日”,二是交代了作書情景“夜寒不寐,篝燈漫書”,三是說明了紙墨狀況“紙墨欠佳,毫尤不精”,四是作者對作品的自我評價“殊不成字”。 題款書體 為求章法的協(xié)調(diào),多變,正文和落款書體應(yīng)以字體發(fā)展史相適應(yīng)。落款用書體應(yīng)與正文書體相同或采用比正文書體晚一出現(xiàn)的書體為宜。一般以“文古款今”“文正款活”為原則。 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書、楷書、行書。 正文若是隸書、楷書、魏碑,落款可用楷書或行書; 正文若是行書,落款可用草書、行書。 正文若是草書,落款用草書。 落款的字體,一般是隸不用篆,楷不用隸,行草不用楷書。 在實際運用最多的落款字體還是行書,既易識別,又顯活潑。 落款應(yīng)當注意的其他幾點 1:落款的字體要比正文內(nèi)容的字體小一點,不要喧賓奪主。 2:落款高低部位要適中,上款應(yīng)比正文略低一些,下款要短于正文,不要與正文底部平齊,更不能超出正文。 3:款文與正文的距離同正文本身行距相當,不要把款文與正文的距離拉得太開或靠得過緊。太開,會產(chǎn)生松散隔裂的感覺;太近會顯得局促悶塞。 4:對于橫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 5:題款不能題在整個正文的上面。 6:已經(jīng)落款蓋印,款后不可再署上受贈人,再署就失敬了。 7:如果書寫對聯(lián),須將上款寫在上聯(lián),下款落在下聯(lián);如果是龍門對,上款在右邊,下款在左邊。 落款與正文的關(guān)系,一如綠葉與紅花,款題得好,有畫龍點睛之功,若題款疏忽,則有白璧無瑕之嫌,落款也是很有講究。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