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讓我們從近100年前的一次發(fā)現(xiàn)講起,隴海鐵路修建到洛陽段時,工人們在邙山腳下發(fā)現(xiàn)了一批唐代墓葬,從中出土了一批舉世罕見的釉陶器。 它們造型豐富、色彩明艷,極富藝術韻味,很快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人們給它們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唐三彩”。 別看唐三彩這個名字在今天已經(jīng)廣為人知,其實它曾經(jīng)一度被歷史遺忘!原來,唐三彩在古代被用作隨葬的明器,既沒有傳世品,又不見于史籍記載,多虧了這次意外的發(fā)現(xiàn),才讓它們重見天日。 作為古代工藝品的杰出代表,唐三彩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美學的享受,也為我們揭示了大唐王朝的生活面貌。 三彩釉陶女俑 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看起來自信大方、天真可愛的唐代三彩釉陶女俑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她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八場的節(jié)目中與大家見面了。 你看,她的頭部向左微側,圓嘟嘟的臉頰面帶微笑。兩側鬢發(fā)抱面,發(fā)髻垂于額前。上身穿著綠色交領小袖上衣和短袖半臂。下身的藍色長裙拖地,裙腰束于胸前。肩上的披帛則飄垂在腰間,搖曳生姿。 她正像杜甫《麗人行》所描述的那樣:“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我們仿佛能夠想象她正站在曲江池畔賞玩芳辰,嫻雅大方、從容自信。 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三件唐代陶女俑 笪顥天 攝 A 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B 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 C 捍撥雙盤金鳳,蟬鬢玉釵搖動。 要想答對這道題,選手們不僅要有良好的詩詞儲備,還要對唐代女性的發(fā)式妝容有所了解。 那么,你知道這件女俑的“發(fā)型”叫什么嗎?在唐代還有哪些流行的發(fā)式呢?讓我們從詩詞和文物出發(fā),一起來了解它們吧! 《調琴啜茗圖》(局部) 唐·周昉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發(fā)式是儀容儀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小了說,它可以反映人們所處時代的審美旨趣;往大了說,它能從側面體現(xiàn)一個時期人類社會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精神面貌。 唐代詩人李賀曾用《美人梳頭歌》鋪敘了一位美人晨起梳妝的情景——“一編香絲云撒地,玉釵落處無聲膩。纖手卻盤老鴉色,翠滑寶釵簪不得?!?/strong>纖纖玉手綰弄著發(fā)髻,發(fā)絲柔美順滑使寶釵都插不穩(wěn)。 可見,發(fā)式造型一直都是門吸睛的美妝藝術。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圖中展現(xiàn)了唐代貴族婦女的各種發(fā)式造型 中國古代的發(fā)式歷代相承,但又不斷變化出新。唐代女性的發(fā)式造型更是千姿百態(tài),名目繁多。根據(jù)頭發(fā)的梳綰方法,發(fā)式主要可以分為“髻”和“鬟”兩種;髻是實心的,鬟是環(huán)形中空的。 婦女多梳髻,莊重典雅;少女多梳鬟,活潑可愛。當然,無論髻還是鬟,都有著豐富的式樣。《妝臺記》《中華古今注》等唐代史籍就記載了多種發(fā)式。 我們先來看看“髻”。初唐時期,宮人們喜歡梳“半翻髻”,于是“上行下效,成為風氣”。 半翻髻,就是先把頭發(fā)向上梳攏于頭頂,然后再向下半翻,形態(tài)好似翻轉的荷葉。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三彩梳妝女俑”,頭上扎的就是簡潔挺拔的半翻髻。 三彩女俑 唐 1995年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節(jié)愍太子墓出土 笪顥天 攝 盛唐時流行過“倭墮髻”,這種發(fā)式的發(fā)髻有單個也有多個,向前或向后置于頭頂,再搭配上雙鬢抱面的造型和圓潤的臉頰,非常具有時代特色。題干中的“唐代三彩釉陶女俑”梳的就是此款發(fā)式,與之相對的詩句自然是“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溫庭筠妙筆生花,描寫了一位頭梳倭墮髻、纖手畫眉,在爛漫春季相思成疾的女子。無獨有偶,許景先筆下的女子為了自己的妝容發(fā)飾也費了一番心思,“寶釵新梳倭墮髻,錦帶交垂連理襦。” 三彩載樂駱駝俑(局部)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動脈影 攝 中間的女立俑梳著倭墮髻 漢代的“墮馬髻”在唐代又刮起了復古風潮。顧名思義,墮馬髻的形態(tài)就像人從馬上摔下來一樣。 發(fā)髻偏垂一側,蓬蓬松松,看起來別有風味。這樣的發(fā)式頗為新潮,《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好幾位佳人梳的就是墮馬髻,在中晚唐時期更是大為流行。 劉禹錫曾打趣地說道:“從來不墮馬,故遣髻鬟斜”,雖然不曾真的從馬背上掉下來,也一定要把頭發(fā)梳歪,做出一副嬌嗔嫵媚的樣子來!詩人李頎《緩歌行》“二八蛾眉梳墮馬,美酒清歌曲房下”,也反映了唐代女性梳墮馬髻的情景,歪斜的發(fā)髻與細長彎曲的蛾眉相得益彰,更為她們的美增添了一份韻味。 《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 唐·張萱 遼寧省博物館藏 墮馬髻女立俑 唐 故宮博物院藏 鬟的造型也同樣十分多變。早在秦漢時期,貴族婦女就流行綰發(fā)成鬟,辛延年筆下的胡姬貌美俏麗,頭上的發(fā)鬟靚麗之極,“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精致的發(fā)型世間少有、令人贊嘆。鬟是空心的,有一種繚繞縈回的感覺,李商隱曾贊嘆樹下的少女“暖藹輝遲桃樹西,高鬟立共桃鬟齊”。 不難想象,在春日明媚的陽光下,梳著高鬟的少女與盛開的桃花相映成趣,給人一種“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浪漫。 在這里我們還要特別提到“雙鬟望仙髻”,這種發(fā)型在美妝史上可是赫赫有名。 在“凹造型”的時候要把頭發(fā)從正中分開,將左右兩股各自梳綰成細長的環(huán),豎立在頭頂兩側,營造出一種高挑的感覺,正所謂“拂黛隨時廣,挑鬟出意長”。 雙鬟望仙髻看起來造型夸張,多見于歌姬舞伎的身上。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笪顥天 攝 上圖中的,就是1985年出土于陜西省咸陽市的“彩繪雙鬟望仙髻女舞俑”,這位舞伎身材修長,柳眉鳳目;身穿闊袖襦,下著曳地長裙;雙手端至胸前,體態(tài)端莊秀麗。
舞伎的衣裝發(fā)飾如此華麗絢美,舞姿又是那樣輕盈飄逸,怎能不迷倒眾人呢。雙鬟望仙髻造型復雜,梳起來費時又費力,因此學者們認為只利用自己的頭發(fā)很難成形,所以梳綰的時候可能用到了金屬絲一類的支撐物,或是“義髻”,也就是假發(fā)。 新疆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木質義髻 除了髻、鬟之外,唐人對鬢發(fā)的造型也十分重視。 鬢,指的就是耳前額下部位的頭發(fā),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鬢角。中國古代婦女有留長鬢的習俗,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中的女子大多都鬢發(fā)長垂。 大英博物館藏 唐代的鬢發(fā)樣式也很豐富,有蟬鬢、雪鬢、叢鬢、云鬢等等,在古詩詞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蟬鬢了。梳理蟬鬢時要向外梳掠,形成薄薄一層,“望之縹緲如蟬之翼然”,輕薄透明。 “初唐四杰”中的盧照鄰在《長安古意》中提到了行云般的鬢發(fā)“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蟬鬢給妝容增添了一份輕盈,和額黃搭配起來更顯靈動。無獨有偶,發(fā)髻上簪著玉釵、蟬鬢縹緲的琵琶女也吸引了詩人牛嶠的目光,“捍撥雙盤金鳳,蟬鬢玉釵搖動。” 畫家周昉筆下的《揮扇仕女圖》中,也有一位婦人正在對鏡梳鬢,頭發(fā)梳好后再貼上花鈿“呵花貼鬢黏寒發(fā)”,豐腴的唐美人可就更美了。 《揮扇仕女圖》(局部) 唐·周昉 故宮博物院藏 大體來看,唐代女性發(fā)式的總體特點是崇尚高和大。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問近臣令狐德棻,為什么婦女的發(fā)式跟前朝比變高了? 令狐德棻認為,頭在身體的上部,地位尤為重要,頭發(fā)梳得高些也無妨。 雙髻、高髻陶女俑 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詩僧寒山曾在詩文中記錄了洛陽女性的高發(fā)髻——“共折路邊花,各持插高髻”。她們一邊摘花,一邊把鮮花插在高聳的發(fā)髻上,艷麗的樣子引得路人紛紛側目,“人見皆睥睨”。 畫家周昉筆下的仕女也同樣如此,她們梳著花髻,蓬松高昂,還在上面裝飾了牡丹花和步搖,珠翠滿頭,看起來雍容又華貴。 遼寧省博物館藏 那么唐代女性的發(fā)髻到底能有多高呢?元稹說“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唐代的一尺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三十厘米,如此梳上這“峨峨之髻”,人就能立刻“拔地而起”了! 白居易說“時世高梳髻,風流澹作妝”,可見梳高髻確是唐代的時尚潮流。 上圖引自孫機先生所著《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文物》1984只是進入中晚唐后,女性的發(fā)式開始變得低垂松散,呈現(xiàn)出一副慵懶、繁復的狀態(tài),“還梳鬧掃學宮妝”從宮廷到民間,發(fā)式風格趨于焱風散鬈,想必這種龐雜的“鬧掃妝髻”也與社會發(fā)展的整體精神面貌相符合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