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即“開始” “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從立春日開始,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自此開始。今年的立春日,為2月4日。 與其他節(jié)氣一樣,立春也分三侯: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池塘里的魚兒開始離開水底,游到水面。 立春寓意著春已歸來,萬物生長,一派鮮活景象,自此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播春耕開始。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作為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自秦漢以來,就備受重視。不僅流傳下了諸多詩詞,也流傳下了不少習俗故事。 古時候,立春要祭祀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也稱芒神。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有: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東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極為重視和濃重。 宋代《夢粱錄》也記載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清代立春儀式已成了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肚寮武洝罚毫⒋红肷窦雷娴牡鋬x,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規(guī)模。 時至今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象征著萬物新生,在民間流傳的習俗,還深入人心。 打春 在農村,老一輩人說到立春,常常不叫“立春”,而稱之“打春”。所謂打春,意思就是打春牛。古時候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就意味著歇了一冬天的牛,要開始勞動了。 據記載,打春的習俗,也源自于上古周朝時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妒挛镉浽酚涊d: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咬春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在不同的地區(qū)習俗還略有不同。比如立春日,北方習慣吃春餅,南方吃的是春卷。還有的地方,會將蔬菜、瓜果、餅、糖放置在盤中,稱為“春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另外關于立春日的飲食,有很多已經融入到了詩詞里了。如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 習俗 關于立春日,很多地方還有著各自不同的說法和習俗。這些習俗,不通全國,切勿對號入座。 1、不理發(fā) 有的地方立春日不能理發(fā),認為理發(fā)不吉利。俗話說,發(fā)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叢生,剛生出的草木去損害,自然是不合天地運行規(guī)律的。 2、不看病 有的地方還有講究,立春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一說法不過是為了討個好彩頭而已。就像大年初一,很多地方都講究不吃藥、不看病一樣。 3、不能躺 還有的地方說,立春之日不能躺著,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都說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種良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蘇。 不能躺著,還意味著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舒展舒展筋骨,踏踏春,也是極好的。 讀者們,關于“立春日的習俗”,大家有何看法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fā)收藏哦~ |
|
來自: 見素抱樸780 > 《民俗,民情,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