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對陳鼓應(yīng)《易傳與道家思想》一書的“摘”、“評”、“議”?。ɡm(xù)七)

 昵稱11410324 2020-02-02

(五)論《系辭》是稷下道家之作102

1、“摘”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以有為也。”這里明確把占卜視為《易》所包含四種圣人之道,在系辭里隨處可以發(fā)現(xiàn)贊美占卜的話: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陳先生一不知殷周之占卜是傳道的的一種方式,二不知殷周為傳道官方之占卜,與后世以混飯吃為業(yè)其民間之占卜本質(zhì)之區(qū)別,而與民間帶迷信之占卜相混淆。三不知官方之占卜是用卦象所顯示的哲理予以推測吉兇。四不知《系辭》中“吉兇”二字真實含義是順逆得失,才認為“系辭里隨處可以發(fā)現(xiàn)贊美占卜的話”,是迷信之占卜。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以有為也。”《系辭》對《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是說:以《易》中之言祟尚卦爻之辭說得到位,以自己的處世祟尚卦爻變動所示得失順逆(吉兇),以制造物時祟尚卦象之意,以易數(shù)推理(卜筮)祟尚易理之推測,這是君子其以此顯示有才能的之表現(xiàn)。這不是“把占卜視為《易》所包含四種圣人之道”,而是把“以易理視為《易》所包含四種圣人之道”。

系辭》中: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系辭》是說:易之哲理可以探知其深奧的事物內(nèi)部,從中可以看得很長遠,并以此確定天下大事之順逆得失。因此君子靜處則觀其卦象,而領(lǐng)悟其卦辭之義,行動時觀其卦爻之變化規(guī)律,而予以仔細逐摸推測,這樣就可以得到“天然之保護,而吉祥沒有不順利的”。 

《易》主論易之哲理,這個哲理就是卦爻所象征的易象數(shù)哲理。這個象數(shù)哲理太庸俗,殷周為傳其外道,才用龜箸之材加易數(shù)低級之哲理予以推測順逆得失之吉兇,所以《易》之經(jīng)傳所論之哲理中,承襲這種象數(shù)低級之哲理予以推測順逆得失之吉兇,并在予以理論化時,免除不了“吉、兇、占”等字詞,這為后世民間流行的迷信之占卜、預(yù)測算命打下了基礎(chǔ),一些混飯吃者并以此為業(yè)。所以說《易》并不是迷性的卜筮之作,而是一部淺談象數(shù)哲理之書。

 “《易》以道陰陽”,《易》之經(jīng)傳所論之象數(shù)哲理,僅限于太極中“陰陽”之下位哲理,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處于下位,不免有“形而上學(xué)”成份。而老莊所論道之體用關(guān)系之哲理,則是論的“道、法、術(shù)、器”為一體的太極四層道之體用關(guān)系之哲理,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處于上位?!兑住分?jīng)傳所論之象數(shù)哲理中的“道”,是忽視道體之外道,免除不了“形而上學(xué)”成份,老莊所論道之體用關(guān)系之哲理中之“道”,因嚴格遵守其道體決定道用則是內(nèi)道;所顯示的是內(nèi)在的自然辯證法,絕無“形而上學(xué)”成份,而包括陳先生在內(nèi)的中國學(xué)界則不知。

 2、“摘”104頁稷下學(xué)宮與田氏政權(quán)共始終,田氏宗族是非常重視占卜的,其命運與占卜有密切關(guān)系。105頁田齊祟尚占卜之風(fēng),或許正是《系辭》贊美卜筮的原因所在。

: 為什么《系辭》不引田氏占卜之言,而引孔子“《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既然稷下道家受田氏祟尚占卜之風(fēng)影響,稷下道家書《管子》時,為什么說“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 

:田氏宗族是非常重視占卜的根本原因是“田陳篡齊” ,不該得到而得到之“篡”心中有鬼,才非常重視占卜的,其命運與占卜有密切關(guān)系。稷下學(xué)宮中雜取各家之道家,是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論六家要旨》),“占卜”既不是儒墨之 “善”,也不是名法之“要”,而 《系辭》贊美卜筮,這怎么能證明《易傳》是道家的作品?

3、“摘”107頁 (二)道德說:道與德是儒道兩家概念,但用法有異。儒家一般只在倫理意義上使用,而道家則兼在天道觀與倫理范圍內(nèi)使用?!断缔o》其使用“道與德”的意義與道家是一致的?!断缔o》“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稷下道家書《心術(shù)上》“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器”,與《系辭》之類似?!断缔o》與道器對舉;《老子》“道常無名樸”“樸散為器”; 稷下先生《大道上》“大道無行,稱器有名”,于此可證《系辭》與稷下道家的相關(guān)性。

 陳先生,真是在此扯蛋。儒家之“道德”,是行講仁義之人“道”就有“德”,而老莊之“道德”, 是遵自然無為之天“道”就有“德”。 《系辭》不遵自然無為之天“道”而行講仁義之人“道”,其“道德”與老莊無何關(guān)系,稷下道家,不講行仁義之人“道”,與《系辭》之“道與德”不具相關(guān)性。稷下道家雖與老莊沾邊,但也不遵自然無為之天“道”,其“道與德”也與老莊無關(guān)。

 “: 《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講的“道器”關(guān)系,而不是講的“道德”關(guān)系,它說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并非道德之“德”。 稷下道家書《心術(shù)上》“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器”,這也是針對《系辭》所說的“道器”關(guān)系,不是說的“道”之體用關(guān)系,與《系辭》有關(guān),與《老子》“道常無名樸”“樸散為器”無任何關(guān)聯(lián)性。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稷下道家書《心術(shù)上》“虛而無形謂之道”,與《易傳》“一陰一陽謂之道” ,其對“道”之論述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虛而無形謂之道” 是論的“道體”, “一陰一陽謂之道”是論的“道用”。所以稷下道家與老莊沾邊,而與《易傳》不沾邊,這就證明《易傳》不是道家作品。

 4、“摘”184頁道論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共同主張,。從嚴格的哲學(xué)觀點來看,先秦道家各派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很大的,但是他們之間都可納入道家的名下,就是他們突出了萬物本源,并對道體提出了系統(tǒng)論證。從道論角度看,《系辭》與老子間有著內(nèi)在的思想聯(lián)系。

:《莊子天下篇》“百家之學(xué)時或稱而道之”,諸子百家“最大差異”,表現(xiàn)在重道體,還是道用。老莊絕不屬“道家”,那一家都不是,是因老莊無主觀意圖而不偏則守一,凡“家”者因其主觀意圖而偏則不守一。所以,《系辭》與老子間,是有沒有任何內(nèi)在的思想聯(lián)系的。“萬物本源”究竟是什么?諸子百家除老莊外,誰說清楚了“萬物本源”是什么?“萬物本源”是物之“精”,只有老莊論及,其余諸子百家包括“道家”無一人提及,《系辭》就更不說了,“《系辭》與老子間有著內(nèi)在的思想聯(lián)系”其依據(jù)何在?

 “:“道”字,在先秦出自不同的人,其內(nèi)涵不同,同一個人“道”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其含義也不相同。以《老子》為例,“道”分常道、非常道、簡道,常道為體,非常道為用,簡道為法,除之外還有“道之為物”之論?!独献印返摹叭f物負陰報陽”,也是論的“一陰一陽”之“道”,但不見其“道”字?!断缔o》“一陰一陽之謂道”看似與《老子》的“萬物負陰報陽”一致,其實不然。萬物雖是由“一陰一陽”組成,但這個“一陰一陽”離不開道體,離開道體其“陰陽”就不存在?!瓣庩枴睘椤耙簧倍鴣恚B接陰陽之道體是“二生三”,有了這個“三”陰陽才連接,所以是“三生萬物”, 而不是“一陰一陽”之“二”生萬物。由此可見,“一陰一陽”不是“道”,而連接“一陰一陽”之道體的“三”才是“道”。所以《心術(shù)上》才說,“虛而無形謂之道” ,因為道體是“虛而無形”的,而“一陰一陽”之“道”則是“實而有形”的。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弊x懂這一章中的“二生三”,就知其什么是“道體”,就知八卦為什么是三畫之三爻組成。八卦除純陰之坤和純陽之乾二卦象征道體外,其余六卦中 “一陰一陽” 之二爻為道用,另一陰爻或另一陽爻為道體。因“三生萬物”,所以“八卦類萬物之象”,這個“三”就三爻之八卦。陳先生讀不懂這一章,他在《老子今注今譯》一書中,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睂⑵浞瓰椋骸?/span>道是獨立無偶的,渾沌未分的統(tǒng)一體產(chǎn)生天地,天地產(chǎn)生陰陽之氣,陰陽兩氣相交而形成各種新生體。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老子》這一章是說:無極生太極(道生一),太極內(nèi)生陰陽 (一生二),陰陽須S線連接(二生三),這個完整的太極三生萬物。萬物都是陰在內(nèi)陽在外(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之氣以和為生以離為死。陳先生連這點就不知道還談什么“道”?正是這一原因他才認為陰陽是,一對“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是相互斗爭的?!皩α⒔y(tǒng)一”之陰陽,不是相互斗爭而是相互妥協(xié)的,因為“沖氣以為和” 而不是沖氣以為“斗”。

(六)道論。

1、“摘” 184頁《莊子天下篇》 曾列關(guān)伊、老聘、彭蒙、田駢、慎到及莊子三派之外,185頁《呂氏春秋不二篇》列舉十家,且所各異:“老聘貴柔,關(guān)伊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此處所論多是從“治國”處著眼。道家自老子以后分成兩大主要學(xué)派,即莊學(xué)和黃老之學(xué)。

:陳先生把《莊子天下篇》,所列的,歸劃為三派,“關(guān)伊、老聘”一派,“彭蒙、田駢、慎到” 一派,莊子,一派。陳先生讀懂《莊子天下篇》,就不會如此劃分,前面說了老莊那一派都不是?!秴问洗呵锊欢匪f“老聘貴柔,關(guān)伊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是一己之見,對“老聘貴柔,關(guān)伊貴清,列子貴虛”之說是以偏概全?!袄掀?、關(guān)伊” 之論,并非是從“治國”處著眼,而是從“治心”處著眼。不能“治心”怎能“治身”, 不能“治身”,何以“治國”?

 “:《莊子天下篇》,從其行文看:先是對儒家“《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之總結(jié)。之后是對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shù)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fēng)而說之”之總結(jié)。

緊接著之后是對所謂之“道家”,即雜家之一派宋钘、尹文之總結(jié):“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以此白心”。 之后是對雜家另一派,彭蒙、田駢、慎到之總結(jié):“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

然后,才對“關(guān)伊、老聘、莊子”之總結(jié):先是“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的“關(guān)伊、老聘”合論后。接著就是對莊子本人“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的自我總結(jié)。莊子與“關(guān)伊、老聘”并列。

最后對以善辯聞名于世的名家惠施、桓團、公孫龍予以總結(jié)。

這又怎么能把“關(guān)伊、老聘、彭蒙、田駢、慎到、莊子”并列,還說“關(guān)伊、老聘”一派,“彭蒙、田駢、慎到” 一派,莊子,一派,豈不是胡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從《莊子天下篇》“《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看,“《詩》、《書》、《禮》、《樂、《易》、《春秋》”并列,就說明莊子先把“道陰陽”之《易》與其并列,是把“道陰陽”之《易》歸于儒家的作品,這已成定論,還有什么可爭論的?

2、“摘” 185頁老子以其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重視道的客觀性,以“返” 及柔弱的作用并把握,運用于政治生活之中,因而形式上構(gòu)建了完整的本源論體系。莊子因其游世的藝術(shù)精神,強調(diào)道的自為之性,將其內(nèi)化為各人主體的心靈世界。老子以無有互動來描述整體,黃老強調(diào)虛無一面,突出天道法則意義,來論證其君道無為臣道有為及刑德并用等社會政治理論。黃老講道生法,接近老子客觀化形態(tài)之道,莊子轉(zhuǎn)向主體境界之開展。

: 由此可見陳先生根本不“認識”老子,所以他懂不懂《老子》,要想懂《老子》,必須先了解老子其人去“認識”老子。陳先生不“認識”老子,就對《老子》所論之“道”予以總結(jié),還說什么“以返及柔弱的作用并把握,運用于政治生活之中”,這是胡扯。說“因而形式上構(gòu)建了完整的本源論體系”,說明其不知什么是“本源論體系”。說“黃老講道生法,接近老子客觀化形態(tài)之道”,什么是“觀化形態(tài)之道”? “道生法”又怎樣接近“老子客觀化形態(tài)之道”。說 “莊子轉(zhuǎn)向主體境界之開展”, 對莊子之論也不沾邊。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這是老子“以其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嗎?“澹然獨與神明居”,與“積極入世”是背道而馳的。老子以“大制不割”、“守一”描述世界之整體觀,老子所說的“道之為物”中,“恍惚”之物之“質(zhì)”(物之“精”),才是世界之本源,象征物之質(zhì)的常道主導(dǎo)象征物之相的非常道這個世界不可分之整體,才是老子完整的“本源論體系”,這個完整的“本源論體系”,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而絕不是陳先生所說的“形式上構(gòu)建了完整的本源論體系”。 “形式上構(gòu)建的本源論體系”是“外道”,只有形式與內(nèi)容相統(tǒng)一而完整的“本源論體系”,才是“內(nèi)道”,《莊子天下篇》所說的“內(nèi)圣外王”就是指的“內(nèi)道”。而道之體用關(guān)系則是“內(nèi)道”之核心,象征物之質(zhì)的常道為道體,象征物之相的非常道則為道用,體用結(jié)合才能顯示其整體,體用分離其整體就不存了?!肚f子天下篇》所說的“道術(shù)將恐裂”,就是說的體用分離其整體將不復(fù)存在了。

 3、“摘”186頁《系辭》論道的另一段主要文字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意思是又陰又陽,陰陽互動。這也就是說道體包含的陰和陽兩個方面,而陰陽的運動變化就構(gòu)成了道的內(nèi)容。

: 陳先生在此提到“道體”,因其不知“道體”之內(nèi)涵才有如此怪論?!瓣庩柕倪\動變化就構(gòu)成了道的內(nèi)容”, 說明明陳先生不但對“道”之概念是模糊的,對“陰陽”之概念也是模糊的。前面說了“道”字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之含義,不知陳先生此處的“道”指的是什內(nèi)容,文章內(nèi)容中基本概念不明,是無法顯示其文章之旨的?!耙魂幰魂栆馑际怯株幱株枴?/span>,這個又陰又陽” 成了不陰不陽” ,又怎樣去“陰陽互動”?不是“道體包含的陰和陽” ,而是“道體連接的陰和陽” !

 “:“道體”是個相對概念,有客才可言主,主客之關(guān)系是客隨主便的主從關(guān)系?!暗荔w”是相對于“道用”而言,沒有“道用”則無以顯示其“道體”。舉例:甲、乙、丙三者之間其主從關(guān)系來說,甲乙之間,甲是“道體”乙是“道用”,乙丙之間,乙是“道體” 丙是“道用”,而乙相對于甲為“道用” ,相對于丙就為“道體”。

大極圖就顯示出這種“道之體用關(guān)系”也叫主從關(guān)系,即決定者與被決定者的一種關(guān)系,又叫“主次”關(guān)系。

大極圖中之圓圈象征無極,大極圖中連接陰陽之S線象征太極,大極圖中之黑白魚象征陰陽。無極與大極之間,無極是“道體”大極是“道用”, 大極與陰陽之間,大極是“道體”, 陰陽是“道用”。在大極圖中, 無極為道,大極為法,陰陽為術(shù),陰陽魚之白黑眼點,即陰中之陽、陽中之陰則為器,這就是大極圖中的“道、法、術(shù)、器”四個層次。任何具體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相對事物中是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認識了這種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才能對具體事物有所認識,這種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之核心,就是一個先后、主次的因果關(guān),這種因果關(guān),就是老莊哲學(xué)中的“道”之體用關(guān)系。

八卦圖中:純陰之坤卦和純陽之乾卦,是無極的象征,而其余六卦則是太極之象征,六卦中之一陰一陽,則是大極陰陽之象征,六卦中之另一陰爻或陽爻,則是太極(純陰之坤卦和純陽之乾卦)之象征。所以說八卦中,純陰之坤卦和純陽之乾卦,是對無極之演繹,純陰之坤卦為體純陽之乾卦為用;而六卦則是對太極之演繹,是太極之變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太極八卦”?!独献印吩诘谝徽轮兴摰氖翘珮O圖,“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個“無名”就是無極,老子將其叫常道“無名”; 這個“有名”就是太極,老子將其叫非常道“有名”。在四十二章中論的是太極八卦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二生三”就是指“三畫”之八卦。讀懂《老子》就能看懂太極八卦圖這本無字天書,反之亦然。

八卦與六十四卦之間的關(guān)系,八卦為道體叫“經(jīng)卦”, 六十四卦為道用叫“別卦”。六十四卦之陰陽爻則是陰陽魚之白黑眼點之象征,即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之象征,處于大極圖中的“道、法、術(shù)、器”四個層次之未端。而“道陰陽”之《易》則忽視無極這個原始的道體,才出現(xiàn)“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錯誤之論,忽視道體的《易傳》才舍本逐末的去研究六十四卦之卦爻這個“器”,才用奇偶之?dāng)?shù)去本未到置談卦爻之象,形成夾雜“形而上學(xué)”成份之象數(shù)學(xué)說。

重本輕末的老莊從不談這些,所以《莊子天下篇》才說老子“以本為精,以物為粗”,陳先生所說的道家之流比老莊差之遠矣。

4、“摘”186頁老子論道體時主要是運用有和無這兩個概念,認為道體包含有和無兩個方面。但在四十二章中也講到了陰陽,這一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講的是宇宙生成論,其一是道之別稱,二是指陰氣和陽氣,三是指陰陽相合而形成的一種調(diào)勻和諧狀態(tài)。從四十二章來看,老子也有道體包含陰陽兩面的想法,后來《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提上,當(dāng)然與老子有關(guān)。

:陳先生因末讀懂《老子》而不知什么是先秦哲學(xué),才有如之論。老子所論的“道體”是無形之虛無,所論的“道用”是有形之實體,所以虛無之無極是“道體”,而有形之實體之太極是“道用”,這又怎么能“認為道體包含有和無兩個方面”呢?老子所論的“道體”主要是運用,常道之無極和非常道之太極這個兩個概念,而不是“用有和無這兩個概念” ,見《老子》第一章?!?有和無”即陽和陰,不是“道體”而是“道用”之術(shù)?!独献印匪氖轮校骸捌湟弧辈皇恰暗乐畡e稱”而是太極之別稱,道生“一”不可能是道生“道”。 “二”是指兩儀,而不“是指陰氣和陽氣”,陰陽兩儀和陰陽兩“氣”是不同的。“三”是指三畫之八卦,而不“指陰陽相合而形成的一種調(diào)勻和諧狀態(tài)”。

 陳先生說“老子也有道體包含陰陽兩面的想法”,此話語無倫次?!暗荔w”無論“包含”什么東西都不通,道體”根本不存在“包含”什么東西,“道體”是相對于“道用”才出現(xiàn),沒有“道用”無以顯示其“道體”的存在,這是關(guān)系式中相對一方而言。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一個缺乏哲理“的命題”, 《系辭》這種不當(dāng)之“的命題”與老子無關(guān),《心術(shù)上》“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器”,這才是一個具有哲理“的命題”。

5、“摘” 187頁《系辭》“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故”,則顯突兀,當(dāng)系抄襲老子而來。由于《易經(jīng)》本是卜筮書,與宗教迷信有關(guān),因而解釋它的《系辭》也不可避免的帶有宗教迷信痕跡,《系辭》本身可以說是一個宗教與哲學(xué)的混合物?!断缔o》與莊學(xué)比,望尖莫及。

 “:《系辭》“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故”,是對八卦之客觀描述,并非是“系抄襲老子而來”的,只是《系辭》未遵這個“無為”之道。陳先生只知《系辭》之“無為”與老子之“無為”雷同,卻因把這個“為”字念二聲wéi],未讀懂“無wèi為”二字?!兑捉?jīng)》根本不是卜筮書,與宗教迷信無關(guān),《系辭》更不是一個宗教與哲學(xué)的混合物,而是論的低階位之哲理,顯得有些別扭而已。自然《系辭》與莊學(xué)比,望尖莫及。

:華夏之宗教始于西漢末,先秦時期根本沒有宗教,只有上古流傳下來的拜神教?!兑子^》卦:“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 ,這就是《易》對拜神教之闡釋。《系辭》“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故”,就是對“拜神教”之腳注。拜神教祟拜的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神,而宗教則是祟拜的本不存在的人格化之神,《易》及《系辭》雖背叛了拜神教,但與宗教迷信無關(guān),只是與拜神教有關(guān)。殷周之占卜是為傳道而將這種拜神教揉合象數(shù)哲理后使之異化,所以殷周之占卜不是宗教迷信,而是拜神教之嬗變,絕不能以此為據(jù)認定“《易經(jīng)》本是卜筮書”。陳先生把《易》及其傳認定為宗教迷信占卜之書,又將《易傳》認定為是道家之作品,未必陳先生極力推崇道家,就是為了推崇宗教迷信之占卜不成?“以道陰陽”之《易》歷來被儒家尊為“群經(jīng)之首”,未必歷來之儒家也是為了推崇宗教迷信之占卜不成?陳先生之論前后不能自圓其說,有違其論之初衷!

《易經(jīng)》并未談?wù)疾贰胺椒ā奔俺淌?,只是論象?shù)哲理“通用”占卜辭語而已,所以《易經(jīng)》不是“卜筮書”,而是論象數(shù)低層次哲理之書; 《易傳》是對《易經(jīng)》象數(shù)哲理之闡釋,在其用于人文道中之對其發(fā)揮而已,而絕不是學(xué)界所認為的,將其“卜筮嬗變?yōu)檎軐W(xué)”之書,卜筮無論如何也無法嬗變?yōu)檎軐W(xué),管你怎去詭辯解釋,哲學(xué)水平無論高低,畢竟它不是詭辯可以造就的,并且占卜是迷信而哲學(xué)則是理性二者水火不容,“卜筮嬗變?yōu)檎軐W(xué)” 不是奇談怪論嗎?

(七)太極說的道家性質(zhì)。

1、“摘”187頁:《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span> 這段話后人有不同的理解,或為是講宇宙生成論,或以為講揲蓍成卦過程。《易傳》常常使用兩套語言,一種與筮法有關(guān),一種與哲理有關(guān),“易有太極”章也是如此。

 這段話是將 “宇宙生成論”之推理,用于人事之論,并不存在什么“兩套語言”。 “后人有不同的理解”,是因其與“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不倫不類之論一樣,是“仁者見仁,知者見知”而已。

 《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迸c《老子》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樣,都是“宇宙生成論”,即象征“宇宙生成之八卦來歷。因《系辭》哲學(xué)水平遠不及《老子》,《系辭》所描述的八卦來歷”,“四象生八卦”,因其開始沒有描述“無極生太極”,因其忽視道體而顯得不倫不類。而《老子》所描述的“八卦來歷”, 開始就有描述“道生一”,后有 “二生三”突出道體則完美無缺。 “四象生八卦”重在八卦二字從而忽視道體,“二生三”則重在八卦之“三”畫從而突出道體。這就是《系辭》所描述的“八卦來歷”,與《老子》所描述的“八卦來歷”,其異同之處,這也《系辭》之哲理水平不及《老子》的依據(jù)所在之一。

 《老子》在“三生萬物”之后,繼續(xù)描述的“八卦來歷”, “萬物負陰報陽,沖氣以為和”,對其象征“宇宙生成論”之八卦作完美無缺之最終描述。 《系辭》在“四象生八卦”之后,未繼續(xù)描述的“八卦來歷”,半途而廢就迫不急待轉(zhuǎn)而說“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而將八卦所象征的哲理用于人事: 八卦定順逆得失,順逆得失定宏大事業(yè)。由此可見,《系辭》在描述的八卦來歷”時,并不存在什么“兩套語言”, “吉兇”二字是描述易之象數(shù)順逆得失哲理,與記述“筮法”通用的言辭,均可使用,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兩套語言”情形。

2、“摘”189頁:漢代宇宙形成論流行,《易韋》《乾鑿度》:“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使也”。 “太易始著,太極成; 太極成,乾坤行”,這是說先有太易后有太極。鄭玄注云“太易無也,太極有也”。這與周敦頤后來講“易無極而為太極”完全一致,周用無極取代了太易。太極在宇宙形成論中的地位遠不能等同。

 由此可見陳先生對易道之認識還不錯,才有如此恰當(dāng)之論。很可惜陳先生已經(jīng)入了中國古哲學(xué)之門,不知怎么又退了出來,才有前面全部錯之論。陳先生此論是“門內(nèi)”之言,前面全是“門外”之言。

 自伏羲創(chuàng)太極八卦以來,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在文字未成熟之前,對太極八卦只有圖像而無文字記載,因八卦是對太極之演繹,只留下八卦圖像而無太極圖像,“太極”只是傳說而已。在殷商末漢字成熟,用文字記載的《周易》,只談八卦未論太極,更說不上談無極。早于《周易》的《連山易》、《歸藏易》,僅是口口相傳而已,《連山易》、《歸藏易》它畢竟是在文字未成熟之前形成,而無對其以文字予以成書,就“查無實句”。 但口口相傳的《連山易》、《歸藏易》確實是存在而可信的,這就與伏羲所創(chuàng)太極圖“查無實據(jù)”一樣,絕對可信。

如果沒有“查無實據(jù)”的《連山易》《歸藏易》,就不會有周禮春宮》對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之記載,就不會出現(xiàn)禮記禮運》篇:引孔子話說: “吾得《坤乾》焉 《連山易》、《歸藏易》它畢竟是在文字未成熟之前形成,而無對其以文字予以成書,“查無實據(jù)”是說得通的,周禮春宮》《禮記禮運》所言,并非是空穴來風(fēng)。如果以“查無實據(jù)”為由而予以否定,先秦典籍中所記載的在文字未成熟之前的人和事之傳說,都不可信,就無法完整的研究華夏史前文化。

同樣:如果沒有“查無實據(jù)” 的伏羲其人,及伏羲所創(chuàng)太極八卦圖,就不會有下列眾多對伏羲其人,及伏羲所創(chuàng)太極八卦圖的記載,及莊子大宗師》中的道,稀韋氏得之以縶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母氣”;《莊子性繕逮得下衰,及燧人氏伏羲氏得天下,是故順而不一”;《莊子胠篋伏羲氏,神農(nóng)氏,當(dāng)是時也”;《系辭伏羲氏王天下”;《管子伏羲作造六莖以迎陰陽,作九九之?dāng)?shù)以合天道,天下化之”;《楚辭大招伏羲駕辯,楚勞商只。言伏羲氏作瑟造駕辯之曲”;《尚書中候握合紀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洛出于河,作易八卦”;《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古者包犧氏始作八卦”; 《史記太史公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等。

中國古典易道哲學(xué)有兩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之內(nèi)容:易與道,陰與無,陽與有,無極與常道,太極與非常道,這是常見的兩套不同的“語言”。

漢代宇宙形成論流行,《易韋》《乾鑿度》:“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使也”。 “太易始著,太極成; 太極成,乾坤行”,這是說先有太易后有太極。鄭玄注云“太易無也,太極有也”。這與周敦頤后來講“易無極而為太極”完全一致,周敦頤用無極取代了太易。太極在宇宙形成論中的地位遠不能等同。

關(guān)于無極太極之概念問題:

無極一詞: 指一種古代哲學(xué)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無邊際,無窮盡,無終結(jié)。無極一詞首見于《老子》復(fù)歸于無極”,之后《列子·湯問》中有“無極外復(fù)無極”之論。《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 

太極一詞:太極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后《系辭》“易有太極” 。

太極與太極圖:太極就是太極,而太極圖中則暗藏?zé)o極,看不到這一點就看不懂太極圖。八卦與八卦圖:八卦就是八卦,而八卦圖中則明顯擺放著無極和太極,看不到這一點就看不懂八卦圖。坤乾二卦就是變型之無極之象征,而另六經(jīng)卦則是太極變型之象征,所以太極圖有四個層次。

 3、“摘”190頁 將《老子》“道生一”, 與《易韋》“太易始著,太極成” 比較,則太易相當(dāng)于道,太極相當(dāng)于一,屬于道之下的層次本源。與《易韋》中的“太易”同,不是指太極。虞翻《易注》“太極,太一也”,就把太極與道混同了。

   “《易韋》“太易始著,太極成”,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易”就是無極。說“太易相當(dāng)于道”,是模糊了“道”之概念。不是“太極相當(dāng)于一”,太極就是“一”,一個道、法、術(shù)、器不可分割之整體,所以太極就是 “一”。知此就進入了中國古典易道哲學(xué)之核心;抓住了“道法術(shù)器”四個層次之間的“體用關(guān)系”,就知其中國古典易道哲學(xué)原理。

陳先生說: 《莊子天下篇》中的“太一”, 與《易韋》中的“太易”同,不是指太極。說明陳先生所說的,“對不同辭語所表達的同一內(nèi)容”能予以識別就“精”了。讀古典不是只看文字之字面,要看文字所深藏的含意才能“得意忘言”,因“一”是指太極之整體,而“太一”就是在太極整體之上叫無極之原始道體,所以老子才說“道生一”。正是陳先生在此“精”了,才能指出:虞翻《易注》“太極,太一也”,就把太極與道混同了。陳先生此書是1996年前寫成,有如此之“精”,為何在10年后的2006年出版的《老子今注今譯》中,對《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 注譯得一踏糊糊,面目全非而不占邊?真是不可思議。

 4、“摘” 王弼解“大衍之?dāng)?shù)”之此說,說明他不精通“道體”,才有如此之解。陳先生也未讀懂《系辭》中“大衍之?dāng)?shù)”這一段,才如此附會?!鞍烟珮O和老子的道等同了”,是未分清“太極與太極圖”,才如此含混之說。

 “大衍之?dāng)?shù),五十” ,是因“有五”二字之誤讀而導(dǎo)致各種猜測之誤解?!按笱苤?dāng)?shù)”原本 “五十有五”而不是“五十”, 大衍之?dāng)?shù)就是“五十有五”的天地之?dāng)?shù)。因后世學(xué)者不知道之體用關(guān)系,“大衍之?dāng)?shù)五十” 成了爭論不休的千古之迷

“大衍之?dāng)?shù),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是因為其六代表上下左右前所形成的空間,象征道體,五十五減四十有九則等六,這個“六”為道體,“四十九”為道用,所以“其用四十有九”,沒有體又何來用。也就是說“大衍之?dāng)?shù),五十有五,其體六,其用四十有九”。 其體六為道體,這個“道體”是最低層次的“道體”,它與太極這個“道體”比,因其等而下之無法相比。太極是“象”而“大衍之?dāng)?shù)”則是數(shù), “象”與“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中“象”是體,“數(shù)”是用,所以王弼認為“太極為一、為無、為本體”是錯誤之認識。太極為一、為有、為用,無極才為無、為本體。

 5、“摘”190頁 敦頤《太極圖說》,更有道家色采。張載以太極為氣,“一物兩體,氣也”。 191頁《莊子天下》莊子“通天地間一氣也”, 張載肯定受了莊子的影響。朱熹以前言太極者,多以氣、道解釋,朱熹一變說:“太極者,理也”, “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莊子嘗言?!叭f物之理” “天理”

 “ 敦頤《太極圖說》中,“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說明他根本未讀懂太極圖這本無字天書,才如此胡扯。太極圖是宇宙之模型,含道法術(shù)器四個層次,每兩個層次之間為體用關(guān)系,太極展現(xiàn)的是體用關(guān)系而不是五行關(guān)系。太極之道,就物本身來說也有粗、精、神三個層次,而氣則是物之功能,張載以太極為氣,是論的太極之用。朱熹以前言太極者,多以氣、道解釋,是從道之功能出發(fā),朱熹則從物之運行規(guī)律的“事”出發(fā),才說“太極者,理也” 并不矛盾,只是表述不清而已?!肚f子性繕篇》:“道,理也”就是說的道之“事”理中之最高哲理。

 老子所論的“道之為物” 有幾個層面:粗 、精、氣、神,《莊子天下篇》說:老子是“以本為精,以物為粗”,“淡然獨與神明居”。物之“粗”具有物體之功用,物之“精”具有物“質(zhì)”之使用,物之“精”之功用為“氣”,統(tǒng)領(lǐng)“氣”之運行就是“神”。所以老子是以物之“精”本為,而“淡然獨與神明居”,因“神”統(tǒng)領(lǐng)“氣”之運行,故養(yǎng)生就是養(yǎng)神。

(八)大恒概念源于老子

“摘”192頁:帛書《老子》“恒”字出現(xiàn)28次之多,老子形容道時常使用“大”“恒”二字,第一章提出“恒道”概念。老子用“大”指在空間上的無限延伸,“恒” 指在空間上的無限綿延。因而,“大恒”便是指道在時空上的無限性。帛書《系辭》,以“大恒”取代太極“易有大恒”,則更具有原始道家的哲理義缊。

 帛書《老子》“恒”,而通行本《老子》“?!?, “恒”“?!倍滞x可通用。老子“恒道”或“常道”,因其“長久”意為不變之道,易學(xué)中的不變之道為“不易”叫無極。 老子“非恒道”或“非常道”, 因其不“長久”意為變動不居之道。易學(xué)中變動不居之道為“變易”叫太極。帛書《系辭》,以“大恒”取代太極“易有大恒”,是帛書《系辭》記載有誤,應(yīng)以通行本《系辭》記載為準(zhǔn)才符合《系辭》之原意?!按蠛恪敝蟪UZ法不通,古之無此先例!

 “恒”字,“久”也,“常”字,“長”也,“久” “長”同義故連用“久長” “長久”。 帛書《系辭》“易有大恒,是生兩儀,…”,與通行本《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比較,“易有大恒” 與其下文則不通,是太極生兩儀,而不是“大恒”生兩儀?!耙子刑珮O”則是“《易》以道陰陽”之特征,“易有大恒”推演下去則絕不具備這一特征。從帛書《老子》與通行本《老子》比較,有些出入之處,通用本《老子》可取,而帛書《老子》則不可取,也可佐證。由此看來是帛書《系辭》對此之記載有誤。

對陳鼓應(yīng)《易傳與道家思想》一書的“摘”、“評”、“議”?。ɡm(xù)八)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