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 因我的老師在實修,我平時做些問道的筆記。 今從字源、概念、實修三個方面,或分述或穿插進行闡述。 老師曾跟我說,想要學(xué)習(xí)“道”,先要了解“字源”,倉頡造字,倉頡乃有道之人,造出的字蘊含很深的含義,道家稱為“經(jīng)”的,都很凝煉,惜字如金,字意概念拿捏十分精準(zhǔn)到位,必須要仔細揣摩研讀;其次要把“道”、“無極”、“太極”、“易”等這些概念及它們的相互關(guān)系搞清楚、弄明白,要多去看原著,看道家的經(jīng)典,不要指望一遍兩遍就看明白,要去深思玩味,象《道德經(jīng)》這樣的曠世之作,其中的概念要去看《列子》、《莊子》等重要典籍,因為“道”是形而上的學(xué)說,無色無臭無聲無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列子》《莊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實際上是幫助人去理解“道”的,再者,一定要看實修大家如呂洞賓、張伯端、張三豐、朱元育、劉一明、黃元吉等對道學(xué)經(jīng)典的注解,那些連實修都沒有的人譯著《道德經(jīng)》、《莊子》等,只能去杜撰,華而不實,正如《莊子.胠篋》中一句名言“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通俗地說:“要想學(xué)真本領(lǐng),得向內(nèi)行人學(xué)習(xí)”。一定要向?qū)嵭拚邔W(xué)習(xí)“道”,切記!切記!僅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道學(xué)”是實修的學(xué)問,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定要有實修,實修過程中會碰到各種鏡像,如何應(yīng)對?實修一定要有真師指導(dǎo),正如張伯端在《悟真篇》中所言“饒君聰慧過顏閔,非遇真師莫強猜”。 下面我就從字源上淺談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這也是我以前寫過的,為保完整性,故錄入。 “道”一字,古象形文字為左上為“彳”、下為“止”,何謂“彳”(音chi去聲)?小步也!喻其動;“止”就是不動,喻其靜。靜代表了無極,代表“一”,這個“一”是一團靜定混沌在抱之炁?!兑捉?jīng).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書上亦云“離了陰陽道不成”;呂祖《百字碑》上說“動靜知宗祖”;張載解釋“道”時說“不有二則無一”。老子曰“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實際上,這句話包含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意。佛學(xué)上亦說“觀空不空,空其所空,空無所空,無無即無”及“真空妙有”。所以,“道”是包含了無極與太極,太極本無極。無極是“道”的靜定狀態(tài)下的一團混沌在抱,太極是“道”的感而遂通發(fā)動狀態(tài)下的一團混沌在抱,打個不貼切的比方,就好比一個人的動與不動,人還是那個人,但性質(zhì)狀態(tài)變了。 “道”字右上為“巛”下為“目”,“巛”其實是“鬊 shùn,頭發(fā)的意思,喻其極小極微處;目自然是用來看事物的,在道學(xué)修煉上是特指“內(nèi)視”“內(nèi)觀”的,內(nèi)視啥呢?內(nèi)視從“虛極靜篤”狀態(tài)下,從無極變?yōu)樘珮O,再從太極兩儀的極細小的微妙變化。所以,“道”是極具代表性的會意字。 呂祖的“動靜知宗祖”,“宗”一字,拆而言上,“宀”喻其幽寂深遠處,“二”指天地或乾坤或陰陽,這個天地非實指自然界的天地,而是指純陽純陰;“小”一字,老子就說過“微妙玄通”,“微”就是小之又小,微乎其微,幾近于無,但不等于無。這個“祖”字,左為“示”右為“且”,“示”就是昭示、開示,意即啟發(fā)你,讓你知道明白之意;“且”就是進而,更進一步之意。所以,“動靜知宗祖”,實際上也是內(nèi)視內(nèi)觀在“虛極靜篤”狀態(tài)下無極太極的微妙變化,這就是本真本源的“道”。所謂“抱樸歸真”,“樸”是未經(jīng)雕飾之木,喻其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 那么何謂“德”? “德”一字,如下圖金文所示,左為“彳”,小步行走的意思,引申為微妙的、小的變化;右上為“十”,這代表了有縱有橫又居中的一個坐標(biāo),并不是“十”(shi)的意思;右中間有個形狀象人的眼睛,故是“目字”,縱橫的變化用目去觀察,實際上,道家用“目”借指內(nèi)視、內(nèi)觀之意,但若只言內(nèi)視、內(nèi)觀,而不用“目”,會給平常人感覺很抽象;圖片右下的象形則更有意思!不同于右中的橫長之“目”,而是有個上有缺囗的圓形,中間有一黑點,兩側(cè)掛了兩個角,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是閉合的圓形,那就是“日”字,“日”字八卦就是“離”卦,是陽中之陰,在人身上則為自性,而“心”則是“自性”之舍(舍:居所),看過中醫(yī)古籍的人都知道,“心”開竅于“目”,故這個有缺口的圓形示人開竅的意思。兩邊掛角自然是“自性”的感知。 綜上所述,“德”字就是內(nèi)視內(nèi)觀陰陽盈縮消長的微妙變化而有所得。故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后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何謂“失道”?“道”字,老子的定義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首先是物質(zhì),無物談不上混成,一物也談不上混成,起碼只有兩物才能談上混成,故《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但《易》上又說“形而上謂之道”,“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自然要歸于“形而上”嘍!“道”從“盤古開天地”“鑿”開“混沌”之前就存在,而且到現(xiàn)在還存在,將來也存在,道在人中,道在萬物中,人在道中,萬物亦在道中。先天地就已有“道”了,誰曾見過,常人不會知道它的存在,“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么如何知道“道”的存在呢?因為“道”的特性是“寂兮寥兮”,“寂”就是靜定,“寥”就是空靈,“寂寥”就是潛虛靜默、感而遂通,知道了“道”的特性,摸透了它的脾氣秉性就好入手,那就是“虛極靜篤”、“無欲觀妙,有欲觀徼”。 “獨立而不改”,“獨”,獨有的形式方式,“道”的獨有形式是什么呢?那就是無極太極。無極太極常人肯定沒“見過”,無極就是從無欲觀妙中來,太極是從有欲觀徼中來,無極與太極是有邊際、可區(qū)分的,那就是從半夜子時開始,子時又分夜子時和活子時,夜子時就好比一個人煉了十年功,但仍然默默無聞,而活子時則突然如靈光一現(xiàn),打開玄關(guān)一竅,道學(xué)上稱為“陽生活子時”,所以,“太極”只是一剎那間,繼爾分出兩儀,學(xué)人若有此感覺,恭喜您進入道門了。 “道”既然是無極與太極,瞬間變成兩儀了,變成了兩儀,道已轉(zhuǎn)化成其他形式了,故曰“失道”,并非我們常人理解的“失道”之意?!暗馈狈殖鰞蓛x之后,修“道”之人就得好好把握,那就是如何“匹配陰陽、聚散水火、龍虎交媾、燒煉丹藥”,這里的水火并非是我們見到的水火,而是陰中之陽的“坎”和陽中之陰“離”,是“真情”與“真性”,“真情”由濁精經(jīng)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真性”通過“心齋”,降伏識“神”使其轉(zhuǎn)化成元“神”,龍虎也不是我們見到的龍虎,術(shù)數(shù)學(xué)中有青龍、白虎、朱雀、勾陳、玄武,這里的龍虎專指木性金精的。這里的“燒煉丹藥”,指的是在人體土釜中將陰陽提純的特殊工藝,人能匹配陰陽、聚散水火、龍虎交媾,燒煉丹藥,才會有所得,“德”者,得也,故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我們常人所說“仁、義、禮”也與道學(xué)中的“仁、義、禮”大相徑庭,比如“義”字,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上》就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此餒也”。氣力氣力,缺氣少氣你會感到饑餓,饑餓就會沒力氣?!梆H”,饑餓也。 下面再談?wù)劇暗馈?、“無極”、“太極”、“易”這些概念的相互關(guān)系,厘清這些關(guān)系,有助于更好地去理解《易》《道》。 《易經(jīng)》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上就給你框定了“道”,因為“道”看不見摸不著,無法把捉,在道學(xué)上就是“無極與太極”,故老子說“無欲觀妙,有欲觀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實際上就是在說無極太極,無極你只能靜定內(nèi)視感受萬籟俱寂,連身體都感覺不到存在,空空如也!無極是在子時中的夜子時(23-24)點要做的工作或要調(diào)整到的狀態(tài),而太極只是一剎那、一瞬間、旋即、靈光一現(xiàn),是在(0-1)點發(fā)生的,道學(xué)上稱為陽生活子時,由于時間極短,只是一剎那的靈光一現(xiàn),旋即分陰分陽。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么道是幾?無極是幾?太極是幾? “道”是“一”,“無極”是“一”,“太極”也是“一”,這里很容易把人弄糊涂!“道”既然是“一”為何還要“道生一”呢?“道”既然是“一”,為何不說“道”生“二”呢?我們前面說過,“道”是無極與太極,老子說“有物混成,寂兮寥兮”,有物混成就是一陰一陽;“寂”是靜定,是無極的狀態(tài)性質(zhì),而“寥”是空靈,只有空靈才能感而遂通,這個“遂”就是馬上、立刻,所以“寥”是太極的狀態(tài)性質(zhì)。道首先是無極,繼爾才是太極,道不經(jīng)過太極這個一瞬間,就不會生兩儀。道生一實踐上是無極生太極,如果說“一生一”,大家就很難理解,故老子說“道生一”,主要是為了區(qū)別無極與太極。兩儀就是分開來的陰陽,象坐標(biāo)上相反的兩個方向。打個不貼切的比方。道比做一個人,站著不動是這個人,走動了還是這個人,只是狀態(tài)性質(zhì)變了。 “易”,僅從字面上理解,“日”“月”就代表陰陽,對立統(tǒng)一互根?!耙住卑昂喴住薄ⅰ白円住?、“不易”,“簡易”就是陰陽,萬事萬物離不開陰陽,歸根到底就是陰陽,“變易”就是變動不居,就是陰陽的盈縮消長,“不易”就是無極與太極,從古到今,從今往后,也不會改變由這兩種形式而來,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下面再淺談實修。老子說“無欲觀妙,有欲觀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要進入老子描述的“玄”境,必須要“虛極靜篤”,就如莊子所言“物我兩忘、隳肢黜聰,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對周邊環(huán)境而言,要萬籟俱寂,不能有一點響聲,不能有一點動靜;在心境的調(diào)整上,莊子稱為“心齋”,要洗心滌慮,不能有絲毫的念想,還要調(diào)整到感覺自己已似乎不存在的這種狀態(tài)。無論從外部環(huán)境及自己的心境,都要求極高,這就是為什么一開始修煉要“閉關(guān)”修煉的原因,也是為什么人說“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因為剛開始的“小隱”,抗干擾能力差,必須到環(huán)境幽寂之處,人一旦跨過“小隱”階段,還要到市井“怡紅院”、“酒肆”這些地方,鍛煉抗干擾、鍛煉心性,抵制誘惑等,這就是大隱隱于市。 我就淺談到這里,歡迎交流! |
|
來自: 成中行 > 《0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