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rèn)的唐朝四大女詩人呢,分別是薛濤、李冶(李季蘭)、魚玄機和劉采春。其中薛濤名氣最大、魚玄機成就最高、李冶比較豪放,而劉采春呢,基本上就是聾子耳朵,是個擺設(shè)。她能忝列四大,多半是因為大流氓詩人元稹的緣故。 今天呢,我們主要說說美女詩人李冶李季蘭之死。不過在說她的死之前,照例先說說她的人和詩,這樣才能有點學(xué)術(shù)味兒不是。李冶啊,何時出生已不可考,但是她死于公元784年是確定的。和魚玄機一樣,李冶也是個女道士,也是中晚唐詩壇上著名的女冠詩人之一。晚年因詩名被召入宮中,這也埋下了悲劇的伏筆。李冶以五言詩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唐才子傳》卷二記載: “李季蘭名冶,以字行,峽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當(dāng)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艷之態(tài)?!蚴坑邪傩?,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時往來剡中,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span> 這段話所傳達(dá)的意思中,最主要的就是李冶不遵守三從四德的女德標(biāo)準(zhǔn),性情豪放、詩意激蕩。所以她有“女中詩豪”之稱,細(xì)觀其詩,頗有男子之風(fēng)。來看一首《寄朱放》: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相思無曉夕,相望經(jīng)年月。郁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fā)。別后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這首詩從風(fēng)格、意象、意境皆似男子所作。我們對比魚玄機的《寄子安》來看一下: 醉別千卮不浣愁,離腸百結(jié)解無由。蕙蘭銷歇歸春圃,楊柳東西絆客舟。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須學(xué)水長流。有花時節(jié)知難遇,未肯厭厭醉玉樓。 同樣是說相思,李冶要說“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我想看見你,但有高山大湖的阻隔。相思是不分白天黑夜的,一天一天的盼著你,一年一年的互相盼望著……看,李冶的意象是高山、闊湖,是山上的參天樹木和滿山的野花,是宏觀的、龐大的;魚玄機呢,卻是具體而微的,是女人對自身感情的具體認(rèn)識,是借酒消愁、是離腸百結(jié),是春天的花圃里的蕙蘭,是河畔的楊柳和小船。 李冶現(xiàn)存詩十六首,其中五言詩占去一半,顯示出她乃“以五言擅長”,其詩歌特色呢,是多男子的疏放豁達(dá),少女子的癡意纏綿。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薛濤李冶詩集提要》中評李冶詩說: “置之大歷十子之中,不復(fù)可辨,其風(fēng)格又遠(yuǎn)在濤上,未可以篇什之少棄之矣?!?/span> 李冶最著名的詩,當(dāng)屬《八至》,我們來看一下: 至近至遠(yuǎn)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這首詩很好理解。但凡好詩都是很容易懂的,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千多年過去了,小學(xué)生都能懂。李冶一生未嫁,并沒有夫妻在一起生活、一起生兒育女、一起忙于生計、計較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經(jīng)歷。那么她是如何得出“至親至疏夫妻”這樣的人生感悟呢?這一直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李冶的詩存世不多,但水平都還湊合。我們不展開說了,咱們說說李冶是咋死的。前面說過了,李冶因為出名兒了,晚年被皇帝召入皇宮內(nèi)。根據(jù)她死亡的年份推斷,入宮時間應(yīng)該在唐德宗年間。而德宗年間最著名、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奉天之難”,也成為“二帝四王之亂”。要解釋清楚這個歷史事件,需要專門的時間、大篇幅的文章才可以。我只挑有關(guān)系的人和事兒,簡單說說。這是一連串的反叛事件,最后發(fā)展成了德宗逃跑、叛將攻陷長安稱帝的混亂局面。在這個事件中,主要人物就是朱泚。朱泚先為幽州節(jié)度使李懷仙部下,后與弟弟朱滔設(shè)計殺了李懷仙,遂成為了幽州節(jié)度使。之后朱泚呢,被調(diào)任涇源節(jié)度使,這樣離長安就很近了。接著,因為其弟朱滔謀反,朱泚被德宗軟禁在長安。到了建中四年,也就是783年,發(fā)生了涇源兵變,而兵變的主體就是朱泚曾經(jīng)的老部隊。叛軍攻陷長安之后,擁戴朱泚稱帝,遂改國號為秦,年號應(yīng)天。 各位,此時美女詩人李季蘭可就在長安的皇宮之中啊。朱泚稱帝以后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霸占皇宮內(nèi)院,接手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啊,李季蘭當(dāng)然不能幸免。不過,奉天之難結(jié)束之后,李季蘭可就倒了大霉了。在晚唐人士趙元一所寫的、專門記載奉天之難的書《奉天錄》卷一中,對李季蘭之死,是這樣記載的: “時有風(fēng)情女子李季蘭,上泚詩,言多悖逆,故闕而不錄?;实墼倏司?,召季蘭而責(zé)之,曰:‘汝何不學(xué)嚴(yán)巨川有詩云:“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遂令撲殺之?!?/span> 一個女詩人,平時靠寫詩名揚于天地之間、游走于士林之際,突然被歷史的洪流裹挾到巨大的變革之中,她有什么資本和能力可以拒絕叛亂之君呢?無奈的寫了首頌詩,卻給自己惹下了殺身之禍?!斗钐熹洝防锏倪@段記載涉及到兩首詩,一首詩李冶的,一首詩嚴(yán)巨川的。嚴(yán)詩是這樣寫的: “煙塵忽起犯中原,自古臨危貴道存。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落日胡笳吟上苑,通宵虜將醉西園。傳烽萬里無師至,累代何人受漢恩?!?/span> 深陷敵手,每日與叛君同朝,還能寫出這等心聲,嚴(yán)巨川確實是難能可貴之人。這大概也是唐德宗拿他和李冶相比的原因吧。那么李季蘭到底寫了一首什么樣的詩呢?根據(jù)今人徐俊纂《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中華書局2000年)里考證,在俄羅斯所藏敦煌文書.3865號上,載有李季蘭歌頌朱泚的詩: “故朝何事謝承朝,木德X天火X消。九有徒X歸夏禹,八方神氣助神堯。紫云捧入團(tuán)霄漢,赤雀銜書渡雁橋。聞道乾坤再含育,生靈何處不逍遙?!?/span> X代表看不清或者丟失的字兒。唉,說實在的,這種虛頭巴腦的詩,一看就是片湯話、雞湯文,無非是什么天下歸心、天降祥瑞、臣民快樂逍遙之意。估計是朱泚認(rèn)為李冶廣有詩名,讓她寫詩歌頌新朝,她有什么辦法呢? 這就是女詩人的悲劇,寫亦死,不寫亦死!而且死法還是那么的悲慘,生生地被亂棍打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