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老干部局組織攝影組到植物園采風(fēng),中午回城后,我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什剎海和南新倉去拍攝了一些照片,然后從東直門出發(fā),沿壩河一直騎行到壩河與溫榆河的匯流處。

壩河位于北京市東郊。源于東城區(qū)東北護城河,自西向東在朝陽區(qū)東郊邊界入溫榆河,屬北運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北小河、亮馬河和北土城溝等,主河道全長21.63公里,流域面積158.4平方公里。壩河是元代開鑿的運糧河,后被通惠河取代,成為排水溝。
元初,江南糧賦運入京師,靠水陸聯(lián)運。從御河運至通州后,還得陸運或牽挽至京師,非常煩勞。整個元代,對京師附近的運道一直很重視,做了不少的工作。早在元世祖中統(tǒng)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郭守敬就開始籌劃修建京師附近的水路。壩河與金口河就是元代興建的從通州到大都的兩條水道。
壩河,元代亦稱阜通河。漕運路線是自通州起,沿溫榆河至深溝壩入壩河,通過七壩(即在阜通河中途修筑了千斯壩、常慶壩、郭村壩、西陽壩、鄭村壩、王村壩、深溝壩等7處大壩),然后到達大都光熙門。壩河,顧名思義,是以壩蓄水來保證行船的必要水深。在通惠河開鑿以前,通州至大都的糧運還需陸運和挽舟相結(jié)合。挽舟的路線,主要通過壩河。
元代的壩河是在金代的基礎(chǔ)上擴建改造而成。中統(tǒng)三年,“郭守敬請開玉泉水以通漕運”,得到元世祖的批準(zhǔn)。郭守敬的具體建議是:“中部舊漕河?xùn)|至通州,權(quán)以玉泉水引入行舟,歲可省僦車費六萬緡”,當(dāng)時就是利用壩河的路線。
壩河大規(guī)模漕運,始于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據(jù)《元史·百官志》記載:“新運糧提舉司秩正五品,至元十六年始置?!_設(shè)運糧壩河隸戶部”,并設(shè)壩夫戶8377戶,車戶5070戶,船戶950戶,車戶出車390輛,船戶出船190艘??梢妷魏舆\輸規(guī)模不小。
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由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通航以后,江南歲運達京師的糧食逐年增加,通惠河雖可免陸運挽輸之勞,但是,載運能力仍遠遠未能負擔(dān)從通州到大都的一百多萬石糧食,因此,原來壩河的水陸轉(zhuǎn)運越來越繁忙。大德六年(公元一三零二年),江南漕米海運達京師一百三十多萬石,壩河日運糧達四千六百余石之多。若按開冰后二百四十天算,則運輸任務(wù)達一百萬石以上。當(dāng)時壩河船夫僅有一千三百多人,壩夫七百三十人,負擔(dān)極為沉重。
由于壩河擔(dān)負著重要的運輸任務(wù),所以,元朝廷曾多次組織修治。如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辛卯,浚運糧壩河,筑堤防。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又“浚阜通河而廣其堤,歲增漕六十余萬斛”。大德六年曾全面修治因水漲所沖決的堤壩六十余處,并修理“河堤淺澀低薄去處”,對六座壩的十九處進行了檢修加固工作
壩河的運輸管理,到元末時,弊病日大。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壩夫累歲逃亡,十損四五,而運糧之?dāng)?shù),十增八九,”當(dāng)時,船只只剩68艘,僅及初年的36%;船戶剩761戶,只有初年的80.1%;站車也減為267輛,僅及初期的68.5%;車戶剩下2755戶,僅及之初的57.7%,壩夫只剩1832戶,只及元初的21.3%。而每年開冰后的二百四十天內(nèi),車船接運,任務(wù)極緊,晝夜奔馳,猶不能給?!耙环蛉者\四百余石,肩背成瘡,憔悴如鬼”
至正九年(公元一三四九年),因壩河淺澀,曾用軍士和民夫一萬進行疏浚,以圖繼續(xù)維持壩河運輸任務(wù)。元末,壩河即告廢止。
從北護城河拍攝壩河入口處的閘口

 閘南碧水清波,閘北干涸見底。
 下游一些,潴留了一些雨水,才可見到水面。
 水質(zhì)不怎么樣,但兩岸卻風(fēng)景宜人。
 三環(huán)路上的西壩河橋
 河道比降太大,要想留住這點可憐的水,只好借助這些水壩。


 四元橋下
 四環(huán)路外,漸近酒仙橋地區(qū)



 酒仙橋上游的污染。前幾天我曾來過酒仙橋,還驚異那干凈的河面,今天才看到它的真面目。
 酒仙橋東的河面
 酒仙橋地區(qū)的水面,全賴駝房營節(jié)制閘的截水功勞。
 再向東,是京哈鐵路

 繞過鐵路,見到這個創(chuàng)意園,進去走走,見多為文化產(chǎn)業(yè)。
 創(chuàng)業(yè)園附近是壩河的支流之一亮馬河。這條河也正在治理之中。


 這是亮馬河匯入壩河的入水口。
 又是一個水壩。
 匯流處的壩河
 匯流后的壩河進入東壩地區(qū)
 東壩橋北一個支流上的拱橋。
 橋東一個損毀了的水閘
 這段與壩河平行的小河道,石塊護坡很規(guī)整,我以為是古壩河的遺物。問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才知道是十來年前為保護綠化所做的護坡工程。哈哈,差點鬧出笑話。
 這是壩河最大的支流北小河與壩河的匯流處。問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他們說也叫東壩河,帶著疑惑,我查閱了手機上的電子地圖,才最終確認它就是北小河。
 北小河附近的壩河上又一水壩
 從壩河下游回望匯流處
 南河下游兩岸植被不錯

 首都機場二高速擋住去路,害得我又一次繞路。
 下游回望二高速大橋

壩河北岸二高速東側(cè)的標(biāo)志性建筑。
 一路走下來所見到的唯一一座連拱橋。
 這個節(jié)制閘新建了不久,問當(dāng)?shù)厝耍膊恢惺裁疵帧?br> 騎行見小時,終于來到了壩河河口,近處是壩河,遠處是溫榆河
 跑到溫榆河岸邊,拍攝下兩岸景色。
 溫榆河是北南流向,下游南方的高樓,就是通州了。在那兒,白河、溫榆河、通惠河三江匯流,再下游就是北運河了。

騎行壩河,不為了看風(fēng)景,是為了實地考察漂流的走向及沿途風(fēng)情,以增加對這個曾經(jīng)的運河的感性認識。總的感覺,壩河污染不是那么嚴(yán)重,兩岸生態(tài)保持尚好。只是河道落差比較大,要營造水景,不得不增加水壩。但稍加治理,兩岸應(yīng)該成為未來北京的宜居地區(qū)。
還以為二十幾公里的河道,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走完,沒成想沿途鐵路、高速每每攔路,有些地方還被公園或建設(shè)工地占用,不得不繞行,結(jié)果,騎完全程竟用了三四個小時。如果是徒步,恐怕一天的時間也會緊緊巴巴。
返程:沿溫榆河南下,到通州轉(zhuǎn)朝陽北路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