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兩個很有愛的視頻。 第一個視頻發(fā)生在加拿大維多利亞機場,這個被網(wǎng)友抓拍到的恐龍家庭太有愛了,兩只小恐龍正在迎接歸來的爸爸。 為了配合小恐龍們的歡樂,恐龍爸爸也換裝上陣。畫風真是太有愛、太逗趣了。 第二個視頻的名字叫“the bus brother”。哥哥即將離家上大學,為了在剩下的時光與弟弟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他每天都會cosplay各種各樣的人物——蝙蝠俠、宇宙人、小丑、紅鶴、小黃人、等著校車迎接弟弟下課歸來。 麻豆弟弟也是不甘示弱,最后反超哥哥,cosplay了更多浮夸搞笑的人物。 這對搞笑麻豆兄弟的互動引發(fā)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羨慕和喜愛。 我想這兩個視頻里的孩子一定是被家庭深深滋養(yǎng)和溫暖過的,他們的父母一定告訴過他們沒有什么比溫暖和愛更重要了。溫暖與愛就是人與人之間能給彼此最美好的禮物! 最近很多父母都在轉(zhuǎn)發(fā)一個日本版《人生七年》紀錄片,此記錄片記錄的13個孩子,80%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記錄片傳導的大概意思是: 經(jīng)過28年的追蹤,這些孩子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注定會平凡一生。 很多父母在觀看后,感受到的是焦慮、低落和失望。因為孩子并沒有如父母期望般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 我們的孩子很可能和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穿著普通的衣服、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為普通的事煩惱著。 這份失望更像是父母不太愿意接受的事實:躊躇滿志、傾盡所有,寄予重望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對于孩子的生命而言,如果沒有體驗過溫暖和被愛的經(jīng)歷,即使他們活出了我們期望的“不平凡”模樣,他們的生命也無法真正的開心和幸福。 在養(yǎng)育中,你會將孩子物化嗎? 01 孩子們將來要面對的生活難題, 都不在分數(shù)里面 我遇見過很多家長,他們來找我的時候非常急迫和焦慮。 通常這個時候,他們的孩子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嚴重的行為偏差:厭食、對生活失去興趣,自我封閉、無意識的身體抽動,游戲或漫畫上癮,通常還伴隨嚴重的厭學情緒,或者已經(jīng)退學在家。 而會來找我的家長,他們孩子的問題都是層層累積的。 但往往促使他們來找我的,一般都只有一種狀況,就是孩子的問題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了學習,正常的學習已經(jīng)無法進行下去。 當這些家長焦急不安地把孩子的問題講完之后,通常他們最后最關注的都是這些問題:
每每碰到這樣的家長,我都會特別特別為他們的孩子感到悲傷。 一個孩子一定是承受了極大的壓力,但無法自己調(diào)節(jié)并且挫敗和彷徨到了極點,才會這樣自我放棄不去上學的。 但是他們的父母卻一點都看不到孩子的內(nèi)心,他們對孩子唯一的關注點都是“掉了這么多課,馬上要高三了,怎么辦啊?” 這些孩子的感受完全被父母忽略了,父母更像是把孩子當做了學習和考試的工具。 臺灣曾經(jīng)有一個震驚全社會的98王水事件,兩個女孩子與同一個男友交往,兩人相約談判,一個女孩子誤傷對方,在慌張之際,就把化學方面的專長用出來,調(diào)出了“王水”,犯下謀殺案。 跟好幾年前大陸的藥家鑫案件一樣,這個鋼琴八級的優(yōu)等生因為開車撞了騎電動車的張妙,因為張妙抄車牌號的動作,讓藥家鑫擔心會“被纏上”,因此用匕首連捅數(shù)刀,導致張妙當場死亡。 這個調(diào)出“王水”殺人的女孩和藥家鑫一樣,學科專業(yè)知識分數(shù)非常高,但他們道德和情感處理的分數(shù)是零。 他們是壞人或者生性殘酷嗎?事實上他們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 這兩個人被捕的時候都表現(xiàn)的茫然失措,他們當然茫然,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這些案件都是我們認知中的“好學生”犯下的,這些孩子的父母曾經(jīng)都為自己的孩子感到無比自豪。 但他們不明白,知識分數(shù)越高的人,越要特別小心,因為孩子們將來要面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這些分數(shù)里面。 02 懂得美和善意的孩子 才有真正的未來 一位一直跟著我學習的家長曾經(jīng)很無奈的跟我說,在孩子班上的家長群談起過女兒想學吉他的事,結果一眾家長的反應是:
他們紛紛建議他,學這個不如勸孩子去學奧數(shù),再不濟學美術或者鋼琴什么的,以后還可以考特長生或者考級什么的,別慣著孩子,想一出是一出,孩子知道什么,有些事情還是要大人給他們做決定。 這些父母衡量教育所有的標準就是“有沒有用”,當然這是在他們自己的標準和框架體系中來衡量。 這些成年人整天忙忙碌碌,一頭栽進生活大大小小的事務中,所有的價值都要被量化,他們從未想過要去感受自然與美的力量,亦對生命本身毫無覺知。 有個人問蔣勛,我現(xiàn)在五歲的女兒將來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結果蔣勛建議他每天下班之后多抱抱女兒,比較重要。 因為所有的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她將來看畫、聽音樂都沒有感動。 如果沒有這些觸及心靈的記憶,所有的藝術對她而言都只是賣弄而已。 沒有體驗過溫暖和被愛的經(jīng)歷,創(chuàng)造不出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 我記得蔣勛還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在桐花林里走,看見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小男孩在地上玩,媽媽在遠處和人聊天。 桐花很特別,開花過后會大片大片地飄落,如果你站在桐花樹下五分鐘不動,身上便會落滿了桐花,滿地也都是美麗的桐花。 突然小男孩大叫:“媽媽,媽媽……” 原來他玩的時候,不知不覺他的周圍已經(jīng)落滿了桐花,當他站起來想找媽媽時,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他不忍心踩那些花,因為每一朵花都好漂亮,所以他就一直叫媽媽。 他媽媽卻說:“笨蛋,過來?!?/p> 有時候大人不留心,就會忽略孩子心中的善意和美。 這位媽媽又一次說:“笨蛋,你過來??!” 蔣勛忍不住走過去問她,“你兒子幾歲了?” “五歲。” 蔣勛對這位媽媽說,“真了不起!如果他五歲了還舍不得去踩一朵花,我相信他一生都不會隨便去傷害生命的。” 世界中最美的事物莫過于生命,而人們對藝術品最高的褒獎,就是感受到它其中的生命力——“這件作品似乎是活的一般?!?/p> 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與生俱來的這種善良,對生命的尊重保護下來,這個孩子一定會是一個幸福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而且絕對不會變壞。 善意和美其實是一體的。有善意的人舍不得踐踏、毀壞美的一切,并會為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帶來美的感動。 保護好孩子內(nèi)心的善意和美,當TA沒有功利性的想了解藝術、學習藝術時請支持TA。少一點工作,多花點時間帶孩子接觸自然,或者去接觸美好的事物。 當TA對著一朵小花發(fā)呆時,請不要打擾TA,當TA問那些深刻的問題:
不要敷衍TA,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和成長。 很多時候,作為父母我們總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去期待孩子活出我們期望的樣子,甚至有時試圖掌控孩子。這除了會讓孩子厭煩,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那些原本可以和孩子創(chuàng)造美好親密時刻的瞬間。 在童年,孩子所擁有的這些和父母在一起的親密幸福時刻都會變成讓他們自信,以及建立和這個世界良好關系的基石和養(yǎng)料。 而這才是教育里最重要的內(nèi)核!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一定要“不平凡”,一定要優(yōu)秀,而是在養(yǎng)育中讓孩子真正體驗到愛和善良,美和尊重。 就像文章最前面,我分享給大家的兩個視頻中的孩子一樣,當孩子的生命中溢滿愛和溫暖時,他的生命絕不會枯燥和平凡,而是鮮活的幸福和滿足!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源自周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