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的估值的公式不少,但計算不要太精確,其實都是口算就可以的經驗公式。 PEG=1,即市盈率PE=企業(yè)年均增長率G,是價值投資派挑選成長股的經驗,但不要太較真。 PEG來源PEG的思想是從PE來的。如果某只股票PE=8,都小于10倍了,應該是價值低估了。另一只股票PE=28,是否價值高估呢? 由于前一只股是平穩(wěn)股,后一只股是成長股,不同性質股票沒法比較,所以彼得林奇就提出將增長率參數加進來,構造了PEG選股公式。所以如果不是成長股,再用PEG選擇就不合適了。 PEG的適用范圍PEG選股適用的范圍大約是PE=15~70倍的股票,我覺得更嚴格點是20~50之間合適。 對于銀行股,它們的比較基準,其實是當下市場的長期債券利率。比如,若市場債券利率約6%,則銀行股的合理PE=16.6,(1/16.6=6%)。考慮股票的風險稍大,則銀行PE=14、15合適。這就是美國股市的銀行股PE。 對于藍夢的股票,PE=100以上的,即使增長率有100也是不適用的。這種企業(yè)主要不是業(yè)績年年增長,而是看得到的未來利潤遠超當下賬面數字。這種企業(yè)也不用看連續(xù)幾年的財務利潤了,要看未來政策指向,資源儲備,市場專營權等等。 PEG的數學邏輯做個比較: 試算1 某銀行股,業(yè)績平穩(wěn),年年每股收益1元,當下市場利率是r=6.67%,則銀行股價15元合理。某醫(yī)藥成長股,業(yè)績平穩(wěn)增長,當下每股收益1元,但年增長率30%,則股價應該多少? 比較原則是:用T年的時間看,當下股價應該是T年利潤總和的n倍,而且在一個市場里,兩只股票的n應該相同。 對于銀行股比較簡單,T年的總利潤E1=eT,其中e是每股收益 對于醫(yī)藥股復雜一點,T年的總利潤E2=e eg eg^2 ……,是個等比數列,其中g=130%*e,即年增30%。按數列求和公式E2=e(g^n-1)/(g-1) 如果兩只股價是V1、V2,則銀行股n=V1/E1,醫(yī)藥股n=V2/E2, 當T=3年時,得到結果是V2=20,即市盈率PE=20倍 試算2 調整T=3年,4年,5年,6年, 則V2=20,23.2,27.2,31.9 試算3 如果固定T=5年,但調整基準利率r為5%,6%,7%,8%。 則V2=36.1,30.2,25.8,22.8 結論: 1,PEG的適用條件里,有隱含的限制參數。 彼得林奇是依照企業(yè)未來5年的發(fā)展,來估計的成長股股價,同時他默認的市場基準利率大約是6%。 2,如果調整兩個參數,企業(yè)未來的參考年限T,和市場基準利率r,則成長股的合理股價就變化了,即PE不等于G。 問題1:成長股的成長趨勢能維持幾年?5年是否已經太長?這就是企業(yè)增長率100%不適用PEG的原因。但是5年里年增30%還是可信的。 問題2:如果利息提高,則成長股相對不那么值錢,相反,越是降低市場利率,則越值得投資成長股。那么我國的市場是多少利率呢?恐怕有4%~8%之間變化。 所以抱著固定PEG值選股,可能有大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