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云:“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若要問千古冷境誰為第一?必然是姜夔的“淮南皓月滿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他是繼蘇軾之后,又一位詩、詞、散文、書法、音律無所不通的藝術(shù)全才。他開創(chuàng)的“雅騷詞派”與以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并立南宋詞壇。他與當時名流辛棄疾、楊萬里、范成大、朱熹等人皆有交往。他一生屢試不第,浪跡江湖,清貧自守。曾毅然拒絕好友為其捐官買爵的做法。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有著杰出藝術(shù)成就、高潔人格品質(zhì)、深遠影響的才子,卻史無所載。今天的我們只能透過古籍中的斷章殘句,試著窺破歷史迷霧,去看一看這顆詞史上的璀璨明星。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約生于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卒于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終年六十七歲。一生未仕,浪跡江湖,北游淮楚,南至瀟湘。曾居湖州十年,終卒于杭州。 不幸的身世、無果的戀情、絕望的仕途六歲時,幼年的姜夔便跟隨父親姜畺宦游漢陽。 十四歲,這一年發(fā)生了兩件大事。先是姐姐外嫁山陽(漢川的一個鄉(xiāng)村)。不久后,其父親也卒于漢陽任上。姜夔只得去依靠其姐生活,在山陽鄉(xiāng)村渡過少年時光。后來他曾寫過不少懷念這段歲月的敘事詩。 十九歲,開始學習書法。 二十歲,此后十年間,曾先后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惜皆未中第。 二十二歲,路過揚州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揚州慢·淮左名都》。此后十年大抵四處漫游。其間發(fā)生了一件著名的“合肥情事”。他在客居合肥時,曾與二合肥歌姬相戀,無果而終,卻又刻骨銘心,隨后十余年間,曾陸續(xù)寫下十數(shù)首詞懷念這段戀情。 三十二歲,在湖州拜見蕭德藻,大受贊譽,并評價其《揚州慢》有“黍離之悲”。蕭德藻與姜夔父親為同年進士。蕭德藻既愛其詞,又與其父有同窗之誼,因此在這年便將侄女嫁與姜夔。姜夔也開始了十年的湖州生活,其間他也時常漫游杭州、金陵各地。這一年亦是姜夔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三十三歲,因蕭德藻的介紹,姜夔先后以詩詞謁見楊萬里、范成大。贊譽非凡,結(jié)為忘年之交,名聲大振。當時的楊、范二人,不僅在文壇有名,更曾官居高位,范成大曾官至參知政事。所以姜夔名滿天下,與二人的推崇不無關(guān)系。 三十六歲,卜居白石洞天。潘檉故而稱他為“白石道人”,姜夔作詞答謝。 三十七歲,這年冬天,姜夔在范成大處踏雪賞梅,并應(yīng)邀作《暗香》《疏影》二詞。范成大令歌姬小紅演唱,高興之余,便將歌姬贈與了他。在歸途中作《大雪過垂虹》詩,有“小紅底唱我吹簫”之句。 三十九歲,交識一生至交好友張鑒,情同骨肉。并拒絕了張鑒為他買官爵的做法。幾年后張鑒又欲將錫山一處膏腴之地贈與他。 四十三歲,由于蕭德藻被其侄迎歸池陽。姜夔于是移居杭州,依附張鑒。并以杭州為中心,渡過了最后的二十余年生涯。同年上《大樂議》一卷《琴瑟考古圖》一卷,可惜受到嫉妒排擠而沒能成功。 四十五歲,又上《圣宋鐃歌十二章》,詔免解,與試禮部。結(jié)果還是沒能中第。遂從此斷絕出仕的念頭。 五十歲,他在杭州的房舍被火燒毀,資產(chǎn)、書籍亦被焚毀殆盡。由于此時張鑒早已去世,姜夔無人可依靠。此后十六年間,亦不得不為生計而四處奔波。 六十七歲,姜夔卒于杭州。由于貧困而無力安葬。他的朋友吳潛等人湊了一筆錢,才得以將他安葬在杭州錢塘門外西馬塍。 騷雅清空的詞姜夔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在詞的領(lǐng)域中,建立起一種新的審美規(guī)范。他改造了傳統(tǒng)的婉約詞,化柔靡纏綿為剛雅幽清。有《白石道人歌曲》傳世。 1.戀情詞的雅化。詞自五代以來流于輕艷柔靡。姜夔的戀情詞卻寫得剛雅清冷,極有特色。他不描寫相戀時的纏綿溫馨,而著筆于別離后的苦戀相思。尤其懷念“合肥情事”的詞,寫得幽冷孤寂。如“楊柳夜寒猶自舞,鴛鴦風急不成眠” 2.詠物詞的寄托遙深。姜夔的一生正處于宋金戰(zhàn)爭慘烈的時代,國仇家恨與漂泊失意的個人感傷,融入景物描寫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寫得空靈蘊藉,寄托深遠。 3.幽冷意境的創(chuàng)造。姜夔的詞愛用幽冷清艷的意象。如:冷雨、冷紅、冷月、暗柳、暗雨等。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清冷幽剛的意境。如:“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4.善于自譜曲。他不同于柳永、周邦彥的先譜曲而后填詞。而是先寫詞后譜曲。如此便使得詞作能擺脫韻律束縛,更好的表現(xiàn)作者的心里情感。同時按詞譜曲,又能使曲子更好的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律動。 5.清新雋永的詞前小序。他的小序?qū)懙脴O其優(yōu)美。如其《念奴嬌》小序:“古城野水,喬木參天”“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云自動”等,短小簡潔,清新優(yōu)美。酷似晚明抒情小品文。 孤寂感傷的詩姜夔學詩于蕭德藻。繼承了江西詩派的風格韻味。又用江西詩派清勁瘦硬的風格來錘煉字句,從而形成一種特有的冷剛清愁的新特征。有《白石道人詩集》傳世。 他的五七言詩和他的詞一樣,總是透露出一種憂郁凄涼的感傷情調(diào)。語言曉白,意象鮮明,風格“運思精密,風格高秀”。如:《過德清》有“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闌干一點愁?!?/p> 不隨流俗的書法他的《續(xù)書譜》是一部極為重要的書法理論專著,仿效孫過庭《書譜》而寫成,卻又另立新意。在書論史上成就很高,影響極大。 姜夔的書法,傳世真跡極少。他“崇晉貶唐”反對唐宋時代通俗流行的書法。其《跋王獻之保姆帖》小楷運筆勁道,俊雅俊潤,清新脫俗。有《絳貼平》傳世。 唯一傳世的宋代詞樂文獻姜夔著有《大樂議》《琴瑟考古圖》等音樂論著。他的《白石道人歌集》中有十七首詞都自注有工尺譜,這十七首工尺譜也是現(xiàn)存的唯一宋代詞樂文獻。對研究詞曲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影響姜夔的詞作對后世影響極大。在南宋時便已形成了以姜夔為中心,吳文英、史達祖、高觀國、張炎等為羽翼的雅騷詞派。是南宋中后期影響最大的兩個詞派之一。 清代的浙西詞派推崇以姜夔為首的雅騷派,并將他們的創(chuàng)作法則“清空醇雅”奉為圭臬。他們的詞作,亦多以記游、寫景、詠物。表現(xiàn)出幽雋清冷之美。在清代影響極大。乃至有“家白石而戶玉田”的美稱。 司馬遷曾說道:“古時候那些有錢有勢,卻不能流名后世的人,多不可數(shù)。只有那些卓越異常的人,才會被人稱道傳述”。此話雖然合于情理。卻也不盡然。名傳后世的人,大抵都是依靠歷史文獻等書籍記載。雖然我國自古便有保存文獻史料的制度,但在天災(zāi)人禍的影響下,往往導致十不存二三。隋代牛弘曾提出書有“五厄”,指出了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五次焚毀書籍的事件。明代胡應(yīng)麟根據(jù)牛弘之說,又增補五次焚毀事件,湊成“十厄”。清代中期編纂《四庫全書》,人為銷禁典籍,又勝于前代。如此種種劫難,使得許多英雄才人名聲不傳,不得不被淹沒于歷史洪流之中。令人惋惜。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