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非凡,曾創(chuàng)造出蹴鞠這一偉大體育運動,它的產生豐富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蹴鞠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在秦漢,在唐宋年間形成高峰,但在元明清三個時期走向了衰亡。 一、蹴鞠的起源與發(fā)展1、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 據我國西漢時期的劉向在其《別錄》一書中記載:“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strong>不過在黃帝那個時期,并沒有相關的文獻去證明。并且古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由于民族崇拜,往往把一些不明真相的事物起源歸于他。而在《戰(zhàn)國策·齊策》里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踢鞠者?!?。在這看來,在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蹴鞠就已經在臨淄出現。 同樣,在《西京雜記》中記載:“太皇徙長安,居深宮,凄悵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酷酒、賣餅、斗雞、蹴鞠, 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边@里說的是劉邦的父親在年輕時就已和鄰居進行蹴鞠游樂。由此可見,蹴鞠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在百姓之間存在。 在當時,蹴鞠主要在勞動人民中興起。在《戰(zhàn)國策·齊策》中記載的臨淄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蹴鞠就可看出。而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鐵制品的廣泛使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促進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以及士族階層的興起。同時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諸侯并立,所以在當時廣納賢士,尚武之風盛行。所以在戰(zhàn)國時期,蹴鞠也帶有很強的軍事特性。 戰(zhàn)國時期的軍事戰(zhàn)爭頻繁,所以諸侯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軍事力量的增長。因此,在百姓除了日常的耕作之外,在閑暇的時間里還要參加軍事訓練。劉向在《別錄》中記載:“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由此可見,在齊國百姓的蹴鞠運動里不僅有娛樂的性質,同時還有保衛(wèi)國家的軍事目的。 2、秦漢時期的發(fā)展 我國古代的蹴鞠經過戰(zhàn)國時期的產生,到了秦漢時代進入了發(fā)展階段。不過在秦朝建立后,為了鞏固國家和抵御北方游牧民俗的侵擾,動用了全國各地的勞工去修建長城,再加上統(tǒng)治階級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廣建宮殿。所以在秦朝,百姓流離失所,蹴鞠也就無從談起。蹴鞠主要是在漢代發(fā)展。 在公元206年,劉邦取得天下,建立漢王朝。漢初,由于連年的戰(zhàn)爭,人口減少,生產力也就下降,所以國家相對貧窮。并且統(tǒng)治階級吸取秦王朝覆滅的教訓,采用了與民休息,并大力發(fā)展經濟。對于北方的戰(zhàn)事選擇了妥協(xié)的辦法,隨后經過“文景之治”幾十年的休養(yǎng),漢逐漸強大了起來,所以在漢武帝時期,出現衛(wèi)青等人討伐匈奴之事,而隨著疆土的擴大與張騫出使西域 ,“古絲綢之路”開通,促進了漢代經濟的發(fā)展,為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蹴鞠到了漢代,活動主體進一步擴大,不僅當時的勞動人民喜歡,在統(tǒng)治階層也為蹴鞠樂此不疲。 漢代的統(tǒng)治者視蹴鞠有治國習武之象,所以在上層階級中,蹴鞠備受推崇。據《彈棋序經》記載:“昔漢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墩鞠者,盡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倍以跐h代有多種蹴鞠的方式,并且出現了詳細的比賽規(guī)則與專業(yè)的蹴鞠書籍。同樣在軍隊中,蹴鞠也作為訓練項目存在。在漢代,匈奴長占北方,所以每代皇帝都注重軍事的發(fā)展,而蹴鞠在訓練士兵的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度都有效果,所以蹴鞠在軍隊中經常作為練兵的手段。 二、蹴鞠的盛行與衰落在西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正處于動蕩分裂時代,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時期,百姓的生命財產遇到威脅,所以蹴鞠的發(fā)展就停滯了下來。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無論是在內容形式的多樣性,還是活動主體上都出現了繁榮的氣象。 1、唐宋的盛行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政治上包容開放,廣納賢言。經濟上繁榮昌盛。其中周邊的異域民族紛紛派遣使者與官員到長安學習考察。期間其他民族的舞蹈、宗教、藝術、建筑與體育活動傳到了中國,我國的蹴鞠、圍棋也傳到了日本與朝鮮等國家。 唐朝時期的蹴鞠主體人員遍布社會各個階層,上到宮廷,下到百姓都有所開展。如李白 曾在《古詩五十六首》描述道:“斗雞金宮里,減鞠瑤臺邊?!?。但唐朝由于馬球的興起,蹴鞠在軍隊中降到了次要地位,但軍隊中也有蹴鞠運動的展開。如韋應物在《寒食后北樓作》寫道:“遙聞?chuàng)艄穆?減鞠軍中樂?!薄T谔瞥?,單球門的表演形式蹴鞠的出現,增加了蹴鞠的技巧性與娛樂性,同時也降低了蹴鞠的競爭力。 而宋朝在建立初期,強調文治。其中“均田制”和封建小農經濟開始瓦解,大量的勞動人民來到城市,推動了商業(yè)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并且宋代宵禁制度的廢除,打破了之前的格局,城市中店鋪林立,商家通宵達旦,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娛樂消費的需求就增長了。所以瓦舍勾欄遍布,體育運動的開展呈現出良好的發(fā)展趨勢。 蹴鞠到了宋代,雖然活動主體依舊是社會的上下階層,但由于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經濟的興起,蹴鞠在百姓中廣為展開。宋朝的皇帝宋太宗趙匡胤尤為喜歡蹴鞠,在《宋史·太宗本紀》中記載:“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城鞠大明殿 ?!鄙頌榈弁醯内w匡胤都喜歡蹴鞠,有此可見蹴鞠在民間的盛行情況。 在宋代的市民蹴鞠中,就有了專門的組織,像“齊云社”和“圓社”。而且還出現了專業(yè)的蹴鞠人,每年還會對運動員的技術等級進行評定。但是由于宋代程朱理學的興起,社會上“重文輕武”思想開始發(fā)展,以至于蹴鞠由競技性向娛樂性與技巧性轉變。 2、元明清時期的衰退 蹴鞠到了元代,蒙古統(tǒng)治時期來臨,以及程朱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使在中原人民中流行的蹴鞠活動,出現可衰退的現象。到了明清時期,蹴鞠逐漸淪為了社會中青樓女子等閑人的消遣活動,有時會與賭博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受到了當時人民的廣泛抵制。再加上其他體育活動的興起,蹴鞠進一步縮小,進而在清朝消失在人民的視野里。 在元代,長期生活在北方的蒙古族一統(tǒng)全國,由于游牧民族的社會習俗與中原不同,他們長期生活在北方,喜歡騎馬、射箭、摔跤等運動項目。雖然在元代也有蹴鞠的影子,但已經不復之前的繁榮氣象了。 元代蹴鞠的活動主體急劇減少,元代的統(tǒng)治者是蒙古族,所以蹴鞠不再受統(tǒng)治階級重視,再加上科舉考試的取消,當時蹴鞠的活動主體就是落魄知識分子與青樓女子。群眾基礎的喪失,使蹴鞠開始走向衰弱。 明代的統(tǒng)治階級在政治上,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社會中大設特務機構。而在文化上大力推崇程朱理學,以至于后來宦官當權,社會文弱之風盛行,體育運動的開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蹴鞠也就進一步的衰弱。 雖然明代依然有蹴鞠的身影,但主要是一些市井閑人中。并且以娛樂為主,不再計較輸贏,比賽的規(guī)則也就失去了意義。在明代的蹴鞠中,球門已經消失,主要是以白打形式,而且人數最多也就是三人形式的蹴鞠。社會中的蹴鞠以娛樂為主,并且與賭博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明通鑒》中記載:“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檐蒲、墩鞠,擁婦女酣宴 ?!?/p> 在明代,朝廷取消了宴會上的蹴鞠表演,并且嚴令軍中禁止蹴鞠。蹴鞠在當時已經與不務正業(yè)聯(lián)系在了一起。 蹴鞠發(fā)展到清朝,已經沒有了固定的形式。社會中偶爾出現的多是當時人民的雜踢娛樂。從文獻中了解,清朝的蹴鞠已經成為了兒童的娛樂玩具,所以在當時的社會中很少展開。而清朝的統(tǒng)治者是滿族人,蹴鞠被他們運用到了滑冰當中,發(fā)明了“冰上蹴鞠”,雖然可以見到蹴鞠的影子,但并不能挽回蹴鞠衰亡的結局。 三、總結我國古代的蹴鞠從產生、發(fā)展到衰亡,期間經歷了不同的朝代,最終沉寂下來。它的興起是當時社會的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的因素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而它的衰亡也是這樣,由于外部因素的不斷變化,在蹴鞠的演變過程中,活動主體的縮小,形式減少與自身功能的減少,最終走向了衰亡。 參考文獻: 1、《別錄》 2、《西京雜記》 3、《戰(zhàn)國策·齊策》 4、《彈棋序經》 5、《明通鑒》 |
|